亏待耳朵?这个可以有!
高贺杰 于 2014.04.01 16:24:30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8.93/125

前几日在印度尼西亚采风,照以往习惯,每到一个新地方总爱逛逛当地的书店或唱片店。那天忙中抽闲,在一个大型购物中心里突然发现,这儿竟有一家宽敞明亮、装修典雅又不失现代感的唱片店。

在这个占地足有几百平米的唱片店里,按唱片类型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粗略看了一下,有古典音乐区、流行音乐区(又分为欧美流行音乐和印尼、马来亚的流行音乐)、音乐会DVD区、儿童音乐唱片区,还有印尼及东南亚传统民间音乐区(有很多都是所谓“field recording”的田野实地录音)。此外,或许是因为当地有着相当数量华侨的原因,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展台摆放中国音乐,品类从邓丽君、张学友的经典华语流行音乐到二胡、笛子等传统民族器乐,几乎应有尽有,让我这个短暂逗留在此的异乡人也觉得格外亲切。

除了唱片品类繁多之外,在每个唱片类型的展区附近,分别还摆放着几组试听音响,供顾客在购买前试听。我扫了一眼,这些供以试听的音响设备,从机头到功放,包括耳机乃至线材都颇有档次,亦称得上是Hi-Fi音响的发烧标准了。

说真的,这家唱片店让我暗暗惊诧的,不仅仅是这里宽敞优雅的环境和丰富全面的唱片品类,更因为在我光顾的同时,正有几个顾客也在这家唱片店里,有的漫步在唱片货架边悠闲浏览,也有的坐在试听机旁的沙发上静静聆听、挑选着心仪的唱片。整个唱片店的氛围宁静雅致,我片刻驻足于此,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这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冲击,包括纸质媒体和音响唱片在内的整个出版行业都似有惊恐之意。甚至在几年前,我已经听到一家国内从事唱片出版的业内人士一肚子委屈地痛陈“唱片已死”。背后的元凶,就指向了互联网。其中缘由似乎显而易见,越来越多的音乐都可以在网上找到,既然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听、甚至是下载音乐,谁还会花几十块去买碟呢!

是的,如果仅仅从“经济”的角度去看,谁都喜欢东西越便宜越好。但唱片——或者说音乐的价值,并不能完全用金钱来衡量。

大家都知道,一张唱片的制作,背后首先是音乐创作者的智力投入,其次还涉及到演奏家、演唱者等表演环节的练习和演绎,这些其实都是非同寻常的智慧付出,也是著作权或知识产权的核心价值所在。此外,从音乐作品到唱片的真正问世,还包括录音、编辑制作以及唱片出版公司的选题、宣传、策划、出版、销售等诸多环节。然而,就是这样包裹着诸多智力投入的唱片,在几乎不花一分钱的“下载”面前却显得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的确,贵的不如便宜的、便宜的不如不要钱的,这道理似乎傻子都懂。明摆着“便宜”不捡白不捡。而我们身边很多人似乎也就真的特别爱“捡便宜”。但在这样看似“捡便宜”的逻辑下,却潜藏着危险。如果音乐都变得这样“无价”了,那么,又有什么激励着上面那些创作者、表演者以及出版环节上每一个付出的人,去继续努力的投入呢?没有了好的音乐,最终“吃亏”的又是谁?网上很方便就能免费下载的音乐,其音响品质(如mp3等各种“压缩”格式的音频文件)根本无从谈起,音乐中的很多细节早已模糊不清或被遮蔽,其声音质量早已大打折扣。

论经济水平,印尼应该远不及我们“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豪气吧?但在这里,却有这样一个看起来有些“奢侈”的唱片店。而且在我看来,这家唱片店不仅“活”着,似乎还“活”得挺好,甚至让我觉得“互联网的免费午餐”仿佛与这里不相干——人们愿意安安静静地在唱片店花上并不菲薄的价钱买几张正版唱片。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在我们的泱泱大国里,眼见着饭店、餐馆开得一家比一家红火,甚至洗脚房、足疗店都遍布大街小巷甚至成为上市公司的时候,我们想要找一家“像样”一点的唱片店,都似乎变得越来越难了。

就算是曾几何时中国内地那短暂的唱片繁荣,也不过是在大街小巷的狭窄门脸下,满满当当挤放着正版、盗版混杂的“磁带商店”。人们在嘈杂吵闹的高分贝略显失真的扬声器前,拨弄着一盒盒落满灰尘的磁带。或是像如今,人们举着山寨手机的高音喇叭里播放的“凤凰传奇”,一脸笑容下难掩满心的欢喜。我们可以满眼五光十色、可以纵享口腹之欲,却能够轻易忽略我们听觉的标准。其实老祖宗早就说过,音者,心也。唯耳可以入心,可见我们的“心”又是多么的粗糙浮躁!曾听有人调侃,国人其实是“再穷不能穷了胃,再亏不能亏了嘴”,是的,在我们一饱眼福、大饱口福的同时,似乎唯独可以亏待的,或许就是我们的“耳朵”吧。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58.100.***.***
058.100.***.***
为什么连数码多也会出现跟门户网站里“外面的月亮到底圆不圆”的骂战一般的评论?O.O
你如果不同意这篇文章的观点,也不至于掉价到爆粗的程度吧。

我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只要有人写了一些批评国内某些现象的东西,另外的一些朋友就会特别“激动”。然后就会去针锋相对的拼命证明“错的是你”。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的作者也不过是用自己的个人视角和经历写了点自己想写的东西,看看就行,至于它有多高的准确性适用性,是否能用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是否符合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态,随它去了。这又不是论文集。

但要是你如此激动,我不禁冒死怀疑这文章是否正中靶心了。
发表于2014.04.08 17:08:32
18
1 互联网是唱片业的杀手,唱片业已死的说法,其实只要查下emi,sony的甚至已经完蛋的滚石的销售业绩,就知道这并非是可不是天朝人的发明,而是不折不扣的事实。高博士既然人在印尼,为啥不顺便去调查过印尼本地的网络普及情况后再来追古溯今大发文艺抒情之心?
2 至于“我们的心”,”粗糙浮躁“云云,请作者不要自作多情来代表谁,HMV,大家知道把,唱片齐全,环境颇好,试音器材也算可圈可点,为啥去都倒闭歇业了?难不成全世界的人民都跟着你国”粗糙浮躁“了?
3 种种后天因素导致审美观的差异,不是很正常的一个事情么?”高音喇叭里播放的“凤凰传奇”,带来的某些受众的“欢喜”,和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带给高博士的欢喜,有不同么?”天朝过去的样板戏,瓦哈比教派国家的不许任何音乐的传播,你们会欢喜么?“须知人生的参差百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对吧?!

看完全文,以及下面的几个评论,我觉得吧,所谓”粗糙浮躁“,倒是颇符合作者与楼下几位的身段的。
发表于2014.04.06 12:58:45
17
03
认领15楼,感慨了半天居然忘登陆了@!~
发表于2014.04.06 01:31:25
16
182.139.***.***
182.139.***.***
现在抽屉里面还有几十盘高中时代买的磁带,记得当时国内的10元,国外的13,全在外文书店买的。放了10多年了 估计全部废了...第一次听CD随身听的感觉现在还能记得,99年用压岁钱买的松下SX什么型号的,忘了,歌神不后悔专辑的深海,开场的钢琴缓缓道来的声音现在回想起来还能模糊的感觉到,比起磁带的确有太多的不一样.之后再也没有那种感觉
发表于2014.04.06 01:30:11
15
124.226.129.***
124.226.129.***
发表于2014.04.04 23:10:01
14
124.152.228.***
124.152.228.***
发表于2014.04.04 23:02:55
13
114.088.010.***
114.088.010.***
发表于2014.04.04 13:15:23
12
210.022.063.***
210.022.063.***
发表于2014.04.03 10:40:38
11
114.096.211.***
114.096.211.***
发表于2014.04.02 16:21:16
10
202.102.188.***
202.102.188.***
发表于2014.04.02 16:06:48
9
116.023.191.***
116.023.191.***
发表于2014.04.02 14:59:06
8
153.174.023.***
153.174.023.***
发表于2014.04.02 11:58:40
6
121.000.***.***
121.000.***.***
其实中国的大经济又何尝不是如此,浮躁肤浅。
发表于2014.04.02 11:18:00
5
220.173.***.***
220.173.***.***
中国大陆唱片店的特色就是:把一对音响摆放在店门口以尽可能大的音量招览生意。
发表于2014.04.02 11:16:20
4
114.253.034.***
114.253.034.***
发表于2014.04.01 22:53:46
3
180.172.237.***
180.172.237.***
发表于2014.04.01 17:44:09
2
03
以前听CD是在家用CD机,现在听CD是在开车的时候。还有买定期看CD买CD的习惯,但不再去CD店了,除非是大型的店,因为小的CD店也不是正版的,现在都是在京东这一类商城买正版的,有时也买签售CD。但经典的CD,都是下载再刻录了。毕竟下载更全更新, 而且无损的也多了起来。还有就是我一直都是QQ音乐的付费用户,可以方便下载无损。
发表于2014.04.01 17:35:50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7020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