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拿起指挥棒有多难?
廖阳 于 2017.02.16 19:02:42 | 源自:澎湃新闻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8.67/26

在古典音乐界,女指挥总被视为“稀有物种”,而关于女指挥的争论和调查也总不见消停。

2013年是值得标注的一年。

那一年,俄罗斯指挥家瓦西里·派切克(Vasily Petrenko)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男性站在乐团面前传递出的性信息很少,更接近音乐本身,而女性身上的种种特征都指向某些性暗示。”也就是说,女指挥更容易分散乐手的注意力,家庭的牵绊也会使女性很难将指挥当作事业般虔诚对待。

也是那年9月,马琳·奥尔索普(Marin Alsop)破天荒成为BBC逍遥音乐节(终场之夜)118年历史上首位登台的女指挥家。

站在指挥台上,奥尔索普不无嘲讽地说:“我很震惊,到了2013年女性才有这样的‘第一次’。我想对所有年轻女性说,相信你自己,因为你将创造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未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人的发言引发了业界骚动,也让指挥行业里的性别问题,再次站到了台前。

从那以后,英国开始了行动,人们似乎也有了更多机会见到女指挥的身影:伦敦莫里学院设立了一个只为女性开设的指挥课程;南岸中心开始定期举行早餐会议,以确保指挥行业里的女性能够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讨论问题;2014年,香港28岁青年指挥陈以琳成为首位获得唐娜泰拉·弗利克指挥大赛头奖的女性;2015年,BBC威尔士国家管弦乐团任命华人女指挥家张弦为首席客座指挥;2016年2月,伯明翰城市交响乐团宣布,29岁的立陶宛女指挥Mirga Gražinytė-Tyla将成为他们的新任音乐总监……

奥尔索普登台逍遥音乐节成就了历史瞬间,推动了行业进步,那么四年过去,指挥行业是否真的充满了可能性呢?

英国《卫报》作者伊莫金·蒂尔登(Imogen Tilden)观察称,事实远没有想象中乐观,而指挥行业中的性别问题,依旧值得关注和讨论。

去年,英国南岸交响乐团总经理詹姆斯·墨菲(James Murphy)收到了一位女指挥的求职信。“她说,‘我写信给你,是因为我相信你们的乐团会接受女指挥。’我想,难道大家不都是这样的吗?”墨菲原以为,性别问题已经在2013年得到过充分讨论,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展,然而数据显示,进展的速度实在太慢。

比如,英国管弦乐协会下辖61个管弦乐团,能为一百多人提供指挥职位,然而,这些职位中只有4个正由女性当职;再比如,英国艺术经济人旗下的指挥家名单里,高达95%是男性;最近,英国某管弦乐网站发布了一个“指挥家要来了”的专题,上面显示了27位指挥家,通通都是男性。

  • 制造商=CANON;型号=CANON EOS 5D;焦距=300毫米;光圈=F4.5;测光模式=单点;感光度=ISO1250;白平衡=自动;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250秒;曝光程序=手动模式;场景类型=标准;日期=2007.01.11 19:21:01
  • 男女失调的问题出在哪呢?是这个行业彻底的性别歧视,无意识的偏见,还是合适的女指挥候选人稀缺?墨菲认为,问题显然不在最后一个,“去年,南岸交响乐团邀请了10位指挥家,男女对半。我们是英国唯一一个做到这一点的专业乐团,而且,我从来不会把她是女人作为评判标准。他们都很优秀。”

    南岸交响乐团当然没法和那些世界顶级的交响乐团相比。墨菲承认,小而年轻的乐团更有灵活性,也允许他冒一些别人不能承担的风险,“如果没人做榜样,女性该如何进入这个行业?”

    在墨菲看来,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让性别讨论继续下去,“对我来说,这不是一个女人的问题。每一个人都可以,也应该参与其中。”

    在之前的一些采访中,奥尔索普很奇怪,为什么总有人问她指挥的性别问题,而从不把这个问题抛给男性。

    奥尔索普不希望指挥对女性来说是“定额”供给一般的存在,也不希望年轻女性因为自己是女人而不考虑做某事。

    通过实际行动,奥尔索普正在给年轻一代的女指挥们创造机会。

    她在英国南岸中心开了一个指挥工作室,工作室里现有五位女指挥,她们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巴西、中国台湾和东欧。

    一月的某个清冷早晨,《卫报》作者蒂尔登来到工作室进行了实地探访。当天,奥尔索普正在给五人上课——她们分别有15分钟时间指挥英国广播音乐会管弦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巴伯《弦乐柔板》——这课堂面向公众开放,观众群来自各个年龄层,现场有不少小学生。

    “你没有表现出他们要的强度。”奥尔索普专心研究每一位女弟子,她们偶尔会受到她的批评。看她指导,你会发现那些指挥用语是迷人的,一个微小的手势就能造成差别,你也会知道指挥和乐手之间眼神接触的重要性。

    “把声音带出来,就像它是有身体的,有重量的……你要带领音乐,而不是等它们……你的姿势和动作要果断……这很难吗?是的,我知道!但你是要成为一个指挥家!”

    纳塔利娅·拉斯波娃(Natalia Raspopova),34岁,她是昆士兰交响乐团的助理指挥,特地从澳大利亚来英国参加了这个工作坊,“拿起指挥棒前我是犹豫的,因为这是一个很难进入的领域。在我的印象里,指挥都长这样——操着口音的欧洲男人,60岁以上——不过,我很快就想通了,管他呢,我要试一试。”

    “指挥行业本身当然有性别鸿沟。”拉斯波娃补充说,“奥尔索普是这个行业里少有的女性佼佼者,我们需要榜样,越多越好。”

    阿尔巴·邦芬(Alba Bonfim),42岁,出生于巴西,现在葡萄牙生活和工作。当初决定成为指挥时,她知道有女性指挥合唱团,但她认识的人里没有指挥交响乐团的。

    跟着奥尔索普学到了什么呢?“你要大胆地挥洒手势,而不要感觉羞愧。”邦芬坦承,指挥对女性来说确实更困难,“女性要更专注于突出力量,而这对男性来说,太自然不过了。”

    “在解读女性的手势时,社会往往会佩戴有色眼镜,比如,如果女性散发出尤为自信的气场,是会让人不愉快的,而这对男人来说则是必须的。”对于指挥台上男性惯享的权力,奥尔索普总结,“拿走它,你要知道自己有资格拿走它。这些都是我正在尝试解决的问题。”

    不过,奥尔索普还是更乐于看到进步,她扬起一个大大的笑脸说,“直到二十多岁,我才真正有机会去指挥。过去,人们不喜欢女性指挥太多,但现在你看,我身边都是女指挥呢。”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0914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