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族乐团“天涯共此时”中秋音乐会观后感
anoy 于 2011.09.14 18:12:33 | 源自:www.soomal.com | 版权:投稿 | 平均/总评分:07.25/29
参与了soomal的抽奖,没想到竟然 中了两张中秋音乐会的门票,看来最近运气真的不错O(∩_∩)O哈!

虽然被建议“建议着中装出席为佳”,遗憾实在不知道怎么搭配,便随便搭配了一身休闲装,然后便发现现场观众果然大多身着相当正式的正装,还有身着锦缎旗袍的女士,举手投足之间仪态尽显,有些遗憾还是应该穿着更为得体为宜,不过既来之,则安之,我和MM两人安之若素,倒也处之泰然。

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刘恩惠老师,从短歌行时代就一直关注他的文章,不想这次终于得见真人O(∩_∩)O哈!,有点小激动了。

  • 制造商=NIKON;型号=NIKON D7000;焦距=16毫米;日期=2011.09.12 18:32:34;光圈=F5.0;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400;曝光补偿=-1.3EV;曝光时间=10/1000秒;曝光程序=手动模式
  • 从恩惠老师那里拿到了两张票子,3排边上靠近过道,算是不错的位置了,能够很细致的看到演员的神态表情,音响效果也算尚佳,不过由于距离音响很近,所以当大量高频出现时,(尤其是京剧唱段《天韵》),过于澎湃的音浪常常轰的我倒抽冷气,其他的感觉都不错。特别是我周围的观众都颇有经验而且具有很好的观演礼仪,让我们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欣赏到了一场高质量的音乐会,O(∩_∩)O~。

    我和MM都有学过乐器的经历,我修了6年二胡,间杂着学习过笛子和中阮,MM修了6年的琵琶和古筝,彼此也都有过参与乐队的经验。虽说之后也就慢慢耽误了,不过对于民乐管弦还是驾轻就熟。看到演出的阵容,就很期待。感觉这次上海民族乐团在节目编排上颇费心思——有传统的表演方式,比如民族管弦乐《芦沟晓月》,也有融合了西方音乐表现形式的二胡、萨克斯与乐队《回家》。曲目大多安排了旋律优美、耳熟能详的名曲,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理解起来也比较简单;选择范围横贯中西、穿越古今——从《春江花月夜》到《今夜无人入睡》,中西合璧、交相辉映。上海民族乐团显然是希望拓展观众层,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音乐厅,实际效果倒也不错——虽说不能用“票房大卖”、“现场爆棚”等常见词汇来形容这场晚会,但观众的人数还是有一定规模的,而且可以看到大部分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与鉴赏力的中青年观众,属于良好且稳定的观众层。当然,在我看来,如果能专门开放一些免费座位给在校学生,就更好了。

    以上都是闲话,现在还是谈谈演奏会本身吧。演奏会的主力演员都很年轻,看样子大概也就80后的样子吧,技艺方面自然是非常出色的;其实,能够在浩如烟海的琴童中脱颖而出,技艺方面肯定出类拔萃、炉火纯青的。而所欠缺的,无非是一份对人生况味的体悟而已,这就无法强求了。譬如次场曲目《春江花月夜》,此曲由琵琶演奏家周韬,BAO组合中的俞彬、汤晓风上阵,三人共开了三段、每人一段;《春江花月夜》本就是简单的曲子,单就技艺而言都可谓如探囊取物一般,但意境上的差别,却是对比之下、了然于胸——对于秋潮翻涌,海中明月的描摹,都是令人称赞的;但曲中那一丝丝怅然幽思,却在周先生的琵琶细语中,描摹的更为细腻动人;年轻演奏家的音色与技艺,自然是极好的,表现也很具吸引力,但是往往觉得多了一点什么,神韵有些散掉,过犹不及之下反不如周先生来的朴实真切了。

  • 制造商=NIKON;型号=NIKON D7000;焦距=200毫米;日期=2011.09.12 21:02:33;光圈=F2.8;测光模式=中央平均;感光度=ISO640;曝光补偿=-1.7EV;曝光时间=10/2500秒;曝光程序=快门优先
  • 整场音乐会分为四个乐章,但细说起来大抵可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多为小型器乐合奏,下半场则是整个民族乐团齐齐上阵。如果说上半场的演奏是一件精美的玉雕的话,那么下半场的演奏就可谓是巍然于世的长城,两者体现了不同量级的美。

    上半场中音诗《秋月赋》是我极喜欢的,MM则更偏爱及古筝与大提琴《静夜思》。前者由箫笛合奏,与钢琴遥相呼应——其实我一直觉得钢琴是件百搭的乐器,在古典交响,爵士乐,world music乃至国乐中都能有上佳的表现,既可以贯穿主线,也不妨勾勒背景,实属难得。这回的《秋月赋》则用钢琴勾勒出一片温柔月光、皎皎光明,箫和笛子则是月光下袅袅生辉的斑驳竹影。我常常觉得箫,尺八这类乐器有肃杀之意,而笛子往往过于直白,但这回的表现却至臻完美——箫音空灵、笛声悠扬,伴随如梦如幻的钢琴,好一片清爽月夜!《秋月赋》的秋月虽然静谧怀远,但却并无凄伤之意、寂寥之感,显然不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明月,而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月,甚至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明月…o(╯□╰)o…

    至于《静夜思》,本来大提琴的音色就悲怆了些,配上更加幽怨的古筝,频添了几分凄怆;我嫌它悲苦了些,MM却是极喜欢的,她对那份悲苦之意并不计较,更赞叹于二者搭配的天衣无缝了。

    上半场的其他曲目,京剧我是不大听的,不过近距离看花旦的妖娆身段和满头珠翠,也是乐事一件。二胡独奏《月夜》实为改版的《小河淌水》,伴奏很新潮,除了常见的柳琴、月琴之外,竟然破天荒加入了吉他和一个类似非洲鼓(正好被音响挡到了)的乐器。表演形式是很赞的,但我总觉得段皑皑的二胡过于娟秀了些,中间的高潮段,伴奏表现的狂野洒脱,而作为主音的二胡却始终显得过于拘谨了。这不禁让我想起贺西格的《归来的马》,那里面的狂放不羁的态度更令我赞赏。

  • 制造商=NIKON;型号=NIKON D7000;焦距=180毫米;日期=2011.09.12 20:08:46;光圈=F2.8;测光模式=中央平均;感光度=ISO280;曝光补偿=-1.7EV;曝光时间=10/2500秒;曝光程序=手动模式
  • 下半场的表演其实没有什么可以评点的了,四个字——专业、到位。可以再加一句——不愧是上海民族乐团。《海上明月》甫一开场,便技惊四座:二胡划出了清冷的波海、琵琶拨出了阵阵潮涌;伴随着竹笛的指引,乐队勾勒出一片波光凛凛、繁星璀璨的景象;潮起、潮落、风过、云舒。

    整个下半场,全场都沉浸在一片波澜壮阔、绚丽辉煌的音乐海洋中。唯一让我觉得有遗珠之憾的是二胡与萨克斯风及乐队的合奏《回家》,自由洒脱的萨克斯风本来应该是跳脱的、风流的,但是和乐队放在一起,常常让人觉得束手束脚;同时萨克斯风略显明亮的音色与乐队整体的细腻柔美略有冲突。特别是在曲目的配器编排上,觉得还需要更为细致的打磨,譬如开场时二胡与萨克斯风总让我觉得貌合神离、自说自话了,而尾声处的表现就好很多。不过瑕不掩瑜,对于上海民族乐团的探索,还是要击节赞赏。

    看完这场非常棒的演奏会,感慨良多——既惊讶于上海民族乐团能够开拓创新,在恪守传统的同时能够找到新的表现方式以及新的市场推广模式(譬如网站赠票,嘿嘿),也惊讶于在我印象中已经逐渐式微的中国民乐,仍然顽强而骄傲的生长并拥有了一大批爱好者。古老的民族音乐能够焕发出新的神采,对于一个国乐爱好者来说,也是一件幸事了。

    以上,就是一个拿着赠票去蹭听的不专业观众的随感。

  • 制造商=OLYMPUS;型号=E-PM1;焦距=25毫米;日期=2011.09.12 21:18:24;光圈=F1.4;测光模式=单点;感光度=ISO200;曝光补偿=-0.3EV;曝光时间=1/80秒;曝光程序=程序模式
  • 文中配图选自《上海民族乐团“天涯共此时”中秋音乐会现场掠影 图集》[作者:春卷 ]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61.236.219.***
    061.236.219.***
    发表于2011.09.21 22:30:07
    7
    03
    发表于2011.09.15 08:34:27
    5
    113.071.***.***
    113.071.***.***
    3
    10
    2
    180.171.098.***
    180.171.098.***
    发表于2011.09.14 18:16:16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3415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