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银幕上的高清歌剧与3D音乐会
刘恩惠 于 2011.09.06 15:25:52 | 源自:www.soomal.com | 版权:原创 | 平均/总评分:09.40/47
最近有两件新鲜事儿比较吸引音乐爱好者的眼球。其一,上海大剧院(SGT)用转播高清歌剧的方式开始了自己新一年度的演出季——偌大的舞台上架起了大银幕,为现场观众清晰呈现纽约大都会歌剧院2006年制作的莫扎特歌剧《魔笛》;为此,有人惊讶:大剧院怎么变成了电影院?其二,包括橙天嘉禾北京万柳影城在内的国内多家电影院公映了《马勒第一交响曲“巨人”》的音乐会实况,更特别的是——这部“音乐会电影”采用3D高清摄像机拍摄,观众们戴上3D眼镜后,西蒙·拉特尔爵士和他的柏林爱乐乐团会立体地“浮现”在您眼前;为此,有人感慨:电影院也准备来抢音乐厅的饭碗了!

其实无论是大剧院“变身”电影院,还是电影院“变身”音乐厅,两者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共同点——都试图利用新兴的高科技影像技术和传播媒介,拓展古典音乐演出的观赏平台。歌剧及音乐会现场演出与大银幕的联姻,无疑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那么本地听众对其初步反响如何?消化能力怎样?其发展前景是否值得乐观?带着这些疑问,本文试图做一番简单的探究。

  • ●高清歌剧——音效欠佳成缺憾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高清歌剧项目运作至今已经有5年历史,其制作在2010年内九次跻身北美周末票房榜,可见在美国观众群中已经具有相当号召力。而上海大剧院的此次引进其实也算不上国内首创,因为早在2010年10月底至11月初,大都会歌剧院制作的两部高清歌剧——普契尼的《图兰朵》和比才的《卡门》就已登上了香港影院的大荧幕。

  • 8月28日下午,我有幸在上海大剧院观看了“高清魔笛”。SGT的舞台上竖起了一张长18米高7米的大幕,而放映设备置于一楼观众席大厅的最后;媒体披露,此次播放采用的放映设备是SONY的高清多格式演播室录像机“HDW-M2000P”,播映效果可达“广播级高清”。银幕的尺寸显然是依据片源拍摄的视频规格以及播放设备安放位置,而经过精密计算的,坐在剧场一楼大厅中央位置时所获得的视角范围恰到好处。但同时我也发现一个问题,可能是为了照顾前排观众,让他们也能获得起码的视野,银幕并非直接置于舞台台口,而是留出一段纵深距离;因为油漆的关系,这部分舞台空间的地板会反射银幕上的光亮,从而给后排及二楼观众造成较为明显的视觉干扰。[补充:在后面的场次里,上海大剧院方面已听取了观众的反馈意见,采取了改进措施,避免了反光现象。]

  • 就实际观赏效果而言,视频的高精度在预料之中,而且由于节目采用多机多角度拍摄再进行剪辑合成,观众能捕捉到演员更多的表演细节,真正坐在剧院里看现场表演反倒未必能有这种待遇。但由于声音回放的输出设备采用的是剧场自身的立体声扩音器,而没有外接高音质设备,因此相比视觉上的“赏心悦目、分毫必现”,听觉方面却只能算勉强可以接受。如果说没有运用多声道回放系统,对于歌剧欣赏而言还无关紧要的话,那么声音品质的缺陷则是整个项目较为严重的问题。显然,“高清歌剧”所包含应该不仅仅是视频的“高清”,也应该拥有音频的“高清”,甚至后者在某种程度上更重要一些——毕竟观众所面对的题材不是“视觉大片”,而是一部以歌唱表演为主的歌剧。[补充:在之后的几个高清歌剧项目中,上海大剧院方面改进了音响器材,使现场音效有了十分明显的进步。]

    在现场正式开播前,SGT的艺术总监钱世锦用自己名字的谐音“钱是紧”作为开场白的铺垫,幽默的自嘲下表达的意思也很明确——对于经费有限的剧院方来说,引进歌剧制作费用过于高昂,然而通过播放“高清歌剧”录像的形式却可以用较少的投入让观众欣赏到高水平的歌剧演出。我们不妨简单分析一下,SGT在这个项目上的费用支出应该包括三块:1、为获取片源而需支付给演出方、制作方的播映版权购买费;2、使用高清视频播放设备而需支付的租赁费(包含相关人工的费用);3、剧院本身相关的运营、宣传成本。虽然并不清楚这几项开支的具体数额,但可以肯定的是,虚拟转播的成本花销相比引进实体歌剧制作的资金投入要小很多。既然如此,为何不在音效方面有所追求,增加一些投入从而使整体播放效果更出色一些呢?

  • 我们暂且把这个问题放下,来看一看SGT对于这个转播项目的市场定位。可以发现,“普及”二字是主办方在推广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反复提及的一个词眼;而“高清歌剧”的主要制作方——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开发这个项目的初衷,也是为了能使更多的观众通过这种创新的形式,接触歌剧、了解歌剧,进而成为歌剧院的常客。SGT在引进这个项目之后,将其列为2011-2012演出季开幕演出的同时,也把它作为“艺术课堂”的特别活动,希望借此进行歌剧普及。从SGT制定的票价方案来看,“高清歌剧”的确是足够大众化的(票价分50元学生票、100元、200元三档,和在中高档影院看一场电影的花销基本相当),但是否换来了普通观众的购票热情呢?笔者从侧面了解到,两场“魔笛”,虽然观众上座率良好,可出票率却不容乐观。

    在这种形势下,要求剧院方继续追加投入改善音效,倒是有点勉为其难了;毕竟无论大手笔还是小制作,收支平衡总是主办方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大多数亲临现场的资深观众对于“高清歌剧”这一形式都持肯定态度,但也纷纷提出了希望能改善音质的期许,问题在于——谁能保证剧场方面投钱改善之后,这个项目的票房就一定会有质的飞跃呢?恐怕没人敢打这个保票。

  • ●3D音乐会电影——听到的没感觉、想听的听不到

    相比在大剧院里进行高清歌剧转播,在电影院播放3D音乐会的运作成本应该略低一些,因为可以利用影院的既有设备(放映机、3D眼镜等)进行放映,不存在器材租赁和搭建银幕的费用支出。

    “突破传统视听习惯的升级体验、前所未有超越想象的感官冲击、完美还原现场气氛的影音极品、在电影史和音乐会演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事件、纪念马勒逝世一百周年全球活动中最令人瞩目的音乐风景、当代著名指挥大师西蒙·拉特尔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绎激情澎湃的马勒第一交响曲、由欧洲最专业团队利用最先进设备精心录制推出的首部3D音乐会电影……”以上这段充满华丽词藻的文字出自“进取的艺术——3D视觉音乐会电影”的宣传文案。在3D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乐迷们自然不会对这种形式大惊小怪,但以这种形式观赏世界顶级交响乐团的演出实况,题材上是具有相当吸引力的;况且目前大部分中高档影院的放映厅扬声器系统普遍具有较好的素质,音效上想必可以得到保证。

    然而,大部分交响乐迷事前却并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活动。实际上,“进取的艺术”隶属于某国际著名汽车品牌主办的一个带有商业秀成分的音乐节。8月27日,就在“高清歌剧《魔笛》”在上海大剧院首演的同一天,这个项目在上海黄浦江畔的国际客运中心租借了一大块沿江的码头,在码头平台上临时营建起舞台、银幕和观众席;演出的上半场由作曲家谭盾现场指挥中国爱乐乐团演奏了由主办方委约的视听交响诗《起源与未来》(如下图),下半场则是“3D音乐会电影——马勒‘巨人’交响曲”。之后的几天时间,在上海之外的几座大城市,主办方则没有在室外搭台,而将观众请进了电影院。对于这个用交响乐和交响乐团来进行市场营销、品牌塑造的案例,笔者并不感兴趣,我更关心的是——3D音乐会在影院中的实际观赏效果究竟如何?

  • 笔者试图通过互联网搜寻一些现场听众的反馈信息,便以“影院、3D、音乐会”作为关键词进行了一番搜索;结果令人有些遗憾——可能由于进入影院的观众群中乐迷数量不多,因此针对音响效果以及音乐演奏本身的评论几乎看不到,反而找到几条描述现场“惨淡景象”的信息。一位名叫“惹尘埃的可可”的微博网友说:“……我坚持到了结束,往后一看,原来坐了一半的座位只剩下朋友邀请来的七、八个人……”。“淘气菠菜”的微博也描述了类似的情形:“……我还是喜欢闭着眼睛听,可惜等我眼睛睁开时,全场客人走了三分之一……”。

    与“高清歌剧”上演前大剧院方面不遗余力、大张旗鼓的宣传营销不同,“3D音乐会”即将上映的消息在音乐爱好者中的知晓率非常低,直到媒体在项目结束后报道了相关新闻,才在乐迷群中引发了关注。这也难怪,因为“3D音乐会”这个项目原本的定位就是一场高端商业活动,其主要受众并非面向专业音乐人士和普通乐迷;而这也让其很难避免最终的尴尬——听到的没感觉,提前离场;想听的听不到,扼腕叹息。

    虽然并没有如愿获得多少现场评论,但在搜索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对于“3D音乐会”的制作背景我有了更细致的了解。这场“马勒巨人”实况源自2010年11月拉特尔和柏林爱乐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厅举办的一场音乐会,内容其实还包括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舞曲》;当时制作方动用了8台高清3D摄像机进行拍摄(如下图),影片制作完成后由英国的艺术联合媒介发行,并已于2011年5月9日起在全球公映。中国的电影院线显然并没有打算引进这样一部“另类大片”,而它最终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得以在国内放映,也真是既幸运又很不幸——幸运的是,它好歹来过了中国;不幸的是,大多数有兴趣的乐迷与它无缘。

  • ●几点个人看法

    “高清歌剧”和“3D音乐会电影”在几乎同一时段登陆中国内陆,这中间自然有机缘巧合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两部影片的策划、制作方对各自的作品都怀有相近的期许,而国内的引进方或多或少也存有借此试探市场反映的意图。其市场前景究竟如何?对此我个人有下面几点想法:

    过度强调“身临其境”实无意义

    “身临其境”是对虚拟转播效果最好的赞美,上述两个项目告一段落后,媒体也不止一次地使用了这个成语来表达肯定。但在笔者看来,无论是“高清歌剧”还是“3D音乐会电影”,都不可能消除其形式上的局限;不管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它们都无法营造或模拟出现场实体演出所能带来的临场效应以及参与感。以8月28日的那场“高清魔笛”为例,即便整部歌剧制作显得非常有新意、歌唱家的表演也不乏精彩亮点,但剧院现场的气氛却始终活跃不起来,甚至让人感觉有些沉闷;惟有几处高潮时会传出几声稀稀拉拉的拍手声,与音响里那潮水般、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并不是我们的听众对表演无动于衷,这种互动失灵的情形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现场参与感造成的。如果一定要追求所谓“完全身临其境”的感觉,唯一的灵丹妙药恐怕只能是“心理暗示”,其效果也最多是“隔靴搔痒”。

    提升观赏效果是吸引观众的关键

    当然,我这么说绝不是在批判这两类形式毫无存在意义,我只是觉得听众其实没必要在“有多么身临其境”、“能带来多高现场拟真度”这类问题上纠结,宣传和评论阵线若以此为侧重点进行夸大、炒作也显得毫无意义。有意义的是——剧场或影院方面应该想办法进一步提升播放品质,使听众获得更高层次的音视频双重享受;进而把那些喜欢在家里看碟的乐迷吸引过来,并发展为固定的听众群,市场才有的可能获得拓展。而乐迷接受这种形式也肯定是有前提的,大致上不外乎以下三点:首先剧场或影院要能提供比在家里看碟更过瘾、更高质的效果,其次引进的节目品质要高、演出阵容要能吸引人,最后是票价应在普通音乐爱好者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 具体到目前的现状,SGT如果当真想将“高清歌剧”作为长期项目坚持办下去,改善剧场音效应是当务之急;如果采用外接音响设备存在技术难度的话,是否可以考虑对剧场现有扬声器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毕竟现有的音响效果实在不够“发烧”。而对于“3D音乐会电影”而言,最大的问题显然在于片源匮乏,目前似乎只有一个成品;更现实的问题是,即便今后有更多类似制作涌现,经由内陆地区电影院线引进并上映也存在不小的难度——大陆电影行业是否会轻易接纳这类引发过观众大量提前退场的电影类型?似乎不容乐观。

    一条值得认真尝试的新路

    对于“高清歌剧”、“3D音乐会电影”乃至“3D歌剧”(英国皇家歌剧院和英国国家歌剧院在2010年就进行了“3D歌剧”的尝试,香港地区已在今年春季放映),我个人对此类形式是持肯定、支持态度的。在整个演出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以高清晰度视觉呈现及高保真音响还原为基础,通过银幕让国内乐迷有机会领略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歌剧、音乐会、演唱会等演出,不失为一条值得认真尝试的新路,对于那些二三线中小型城市的意义相对更为积极。从这个层面来说,即便“大剧院变成电影院”,其实也未尝不可。而此类项目的推广也恰恰需要具备相当艺术责任感的团队来运作,所以在剧场和影院两者中,前者应该被寄予更多的希望、赋予更多的责任。上海大剧院的“高清歌剧处女秀”效果上固然有不完美之处,一定程度上却还是为这个领域在中国内陆的起步开了个好头,希望这个项目——运作能持久、效果能进步、票房能增长、题材能丰富。

    根据SGT提供的数据,自从2006年这个项目启动以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每个演出季会有10部左右的歌剧通过高清技术进行转播,因此片源方面应该有比较充足的保障。相比之下,柏林爱乐乐团以及影片制作团队对于“3D音乐会”的尝试则显然还停留在试点阶段;不过近四个月以来,这部制作在全球范围内已共计售出240万张门票,席卷了4800万美金的票房,这个看上去还不错的成绩是否会成为乐团和影片制作方拍摄续作的理由呢?其他世界级交响乐团是否会因此受到启发也跃跃欲试呢?对此我们有理由报以乐观的估计。

  • 现场演出的魅力难以替代

    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形式不会成为歌剧院与交响乐团运作的主流,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首先,从大都会歌剧院和柏林爱乐乐团分别在各自领域内开创先河这个事实,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成功的“高清歌剧”和“3D音乐会电影”题材只会是少数顶尖艺术院团的专利,无论是影片制作方还是观众都不会忽视“品牌效应”。其次,对于这些知名艺术品牌而言,吸引更多听众买票去剧场、音乐厅观看实体演出,才是他们利用大银幕进行艺术推广的终极目的,毕竟实体演出的票房收入、全球巡演的高额出场费才是他们获取利润最直接、最丰厚的途经;所以艺术院团在推广这类项目的时候肯定会有张弛、有策略,不会舍本取末撼动自身生存的基础。最后,也是最关键、最简单的一点,现场演出永远有其独特的魅力,无论影音录制重播技术如何进步,无法复制的是那种台上台下“同呼吸共命运”的互动感和参与感;更何况,未经录制、加工、扩音的现场声永远最真实、最鲜活,对于聆听歌剧和交响乐而言,这一点至关重要;现行的电声录播技术还不足以挑战现场声的绝对权威。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69.197.***.***
    069.197.***.***
    19
    069.197.***.***
    069.197.***.***
    18
    060.028.165.***
    060.028.165.***
    发表于2011.09.08 07:57:59
    16
    222.128.182.***
    222.128.182.***
    发表于2011.09.07 20:02:36
    15
    03
    发表于2011.09.07 11:29:32
    14
    03
    如果只是和一些唱片公司签订协议,以半推广的方式播放一些已经正式发行的作品,我想版权费用可以降低不少。而如果能够找到hifi厂商做长期合作,设备租用费用也就可以少掉很多。当然,大剧院正厅的确不适合搞这个,最好还是能小剧场或者单独另外找一个音乐厅改造吧。
    发表于2011.09.07 08:38:15
    12
    03
    发表于2011.09.07 02:18:14
    11
    10
    说到借助音响厂家来改善音响的问题,上海大剧院的这个大剧场空间似乎稍嫌庞大了一些,反倒是他们的中剧场、小剧场,以及上海音乐厅的小厅更为适合。

    下午和大剧院的一位工作人员交流了一下,他说版权费是每场1万美金,播放设备租赁费是好几万人民币,这样一场高清歌剧的成本也不低啊。
    发表于2011.09.06 19:54:41
    8
    03
    http://blog.pchome.net/article/458756.html
    发表于2011.09.06 19:40:52
    7
    03
    发表于2011.09.06 19:15:22
    6
    119.059.228.***
    119.059.228.***
    发表于2011.09.06 16:20:53
    5
    123.159.***.***
    123.159.***.***
    恩惠兄评的非常中肯!
    发表于2011.09.06 16:14:49
    4
    180.171.105.***
    180.171.105.***
    发表于2011.09.06 16:13:08
    3
    210.022.108.***
    210.022.108.***
    发表于2011.09.06 15:55:51
    2
    112.091.***.***
    112.091.***.***
    电影兑换券只要1500积分
    发表于2011.09.06 15:47:06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2384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