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 SONY MDR-CD3000 头戴式耳机测评报告
Soomal 于 2020.09.14 20:33:07 | 源自:www.sooomal.com | 版权:原创 | 平均/总评分:09.19/147

Soomal曾经在2018年得到网友送测珍贵的索尼R10耳机,当时耳机声音的表现远远超出预期[注意,是单纯说声音表现],R10的声音哪怕是放在今天的高端动圈耳机中也在很多方面可以一战。也许R10的名气还不得不包括太多它本身数量上的稀有,木质的外壳,以及三十年前就已经尊贵的定位。不过,在R10之下,索尼在1991年首次发布MDR-CD3000耳机,据说至2002年正式停产。横跨十多年也让玩家们对“首版”更为青睐,据说首版更为接近1989年的R10。送测我们R10的Soomal网友宁宁同学,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终于物色到了一只他认为整体状态非常出色的索尼CD3000耳机,借Soomal体验一下,我们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 样机来源:网友送测
      样机类型:市售量产版
      是否商业关系:否

    关于R10与CD3000,Soomal没有太多研究,关于相关的介绍也主要靠来自网上资料以及查阅书籍。这里大体做一个介绍,不过这部分介绍不包括耳机不同时期版本选择,以及因为10-20年时间下,不同耳机不同损耗不同状态等相关内容。

    MDR-CD3000耳机大体外观与R10接近,这主要表现在耳机的尺寸、耳垫的厚度与样式、佩戴头架的大体尺寸、耳机腔体的尺寸、扬声器位置等等。从图片里可以看出,这种巨大的包耳外观和封闭式的外壳设计,虽然换成了塑料外壳的CD3000,在今天看起来仍然有几分霸气?

  • CD3000耳机最重要的扬声器部分和振膜部分,仍然是索尼当年的生物纤维技术,根据网上流传的说法,是通过细菌培养生成纤维后,再做脱水等工艺处理,振膜当年的厚度大概在20微米左右。根据索尼官方资料在王以真《实用扬声器工艺手册》一书中的内容描述,加入生物工程的纤维生成大概是在做好的需要形状的模具上搭好支架,然后通过一定时间微生物加入培养纤维,最后通过处理得到需要的振膜。

  • 比较难得的是,在《实用扬声器工艺手册》书中,给出了索尼当年关于振膜的技术资料。如表格所示。Q为材料阻尼,是共振峰的尖锐程度。另外还有弹性模量、材料密度,和材料声速的数据。可以看到,索尼当年的生物振膜特性介于纸膜与金属振膜之间,意图是融合两端的优点。虽然如今索尼动圈产品大多使用LCP材料,但其实在10多年前,索尼还是发布过更新生物振膜技术的SA5000耳机,技术指标极为突出,但实际听感已不是当年R10、CD3000的风格了。
    材料/类别 Q 弹性模量10^8/Pa 密度g/cm3 声速m/s
    索尼生物振膜 23.8 29.8 1.2 4990
    20.0 1.5 0.6 1600
    300 70.0 2.7 5000

    下面我们进入主观听感部分,MDR-CD3000是一个阻抗低灵敏度非常高的耳机,没有找到官方数据,但网查数据为32欧姆阻抗[实测直流电阻35欧姆],104dB灵敏度。根据网络说法,在索尼官网对CD3000和R10介绍,主要参数和振膜材料等都标明为一致的。不过在当年测试R10时候,虽然发现R10比K812需要的电压更低,但却没有发现R10容易“推爆”,当时我们还用了B-HP这么猛的耳放。而CD3000耳机这次感觉对前端音源的声音风格以及耳放设计都明显更为挑剔。比如,刚拿到手时,随手搭配享声A280的耳机输出听了一下,输出电压已经极低设置在30多刻度左右,但是整个声音还是感觉炸裂掉了……凑巧的是,恰在此时,收到了宁宁网友的微信,说这耳机不适合大推力音源。

    经过手里音源的一些对比,我们决定使用索尼自家的入门音源A55播放器和HIFIMAN的R2R2000红衣版进行主要参考。虽然说,CD3000耳机灵敏度高阻抗低,但是对于特别中性的高频则非常不搭,比如笔记本集成声卡,Type-C线型声卡等等,高频会有非常明显撕裂感。而声音风格高频收敛,中高频最好也偏暖,温和一些,效果就非常好,哪怕是输出功率大不少的R2R2000红衣版也是非常合适的。至于使用索尼的A55,毕竟它的声音细腻程度还是够的,只是一个参考,尤其是对比AKG K812时是有点参考价值的。另外,毕竟这篇CD3000的文章也不是帮助大家选购这款耳机的[注:由于耳机年代久远,各种因素导致的个体差异极大,本文仅代表手中这只CD3000表现,对购买二手CD3000耳机的参考价值有限,请不要“中毒”]。

    整体印象:虽然2018年的R10听感把我们惊艳到了,但凭借记忆仍然无法做到和今天的CD3000细致对比。可以肯定的是,R10似乎确实不那么容易推爆,另外两者整体风格应该是极为接近的。数万元的R10可能背负了太多“收藏”因素,而今天二手市场大概在5000-10000元的CD3000,抛开所有的信仰加成,它的素质虽然无法挑战目前顶级动圈型号,但它的听感在很多地方优于顶级动圈,而素质方面,也可以远胜目前的AKG K7xx、森海塞尔HD660等之类定位耳机,请注意,是远胜[某些型号高频极限方面不能完胜]。更不要提上世纪90年代前后的AKG、森海塞尔的明星型号,在当年它们肯定不是CD3000的对手,而且差距很大。

    高音表现:索尼CD3000整体风格保持了柔和、优雅细腻的风格,在恰当的音源搭配下,中高频瞬态风格造就了它舒展柔和的听感确实与我们熟悉的动圈扬声器风格很不一样[当然,当年的E888小耳塞在今天听起来似乎没这味道……],我们在R10测评中已经有类似描述,烧友间也流传着这样的声音听起来更像平板甚至静电的传言,这种说法确实不假,而不是情怀导致的脑放。

    CD3000的高音在极高频延伸上肯定不如K812、拜亚T1这样的动圈,也不可能去和静电、万元级平板对比,但是在它可以顾及到的高频范围内,它的高音浑然一体流畅舒展,与如今流行的各类技术的动圈相比,CD3000的声音无比自然,而如今的各类聚合物搭配镀层的高音,则雕琢感极强,这也正是大家所说CD3000或R10风格像平板的主要依据。确实,似乎很难在历史上找到一个既有如此高解析力,又能把声音做到如此柔和舒展的耳机动圈扬声器了。这种风格,如今还是可以在高端的丝绢膜软球顶高音音箱上感觉得到,但在动圈耳机上不但体验不到,而且发展的方向已经和CD3000时期南辕北辙,动圈不可能走回到这条路上了。

    CD3000的高频与中高频衔接谈不上均衡,甚至在中高频偏低部分稍微有一点点突,不能保证这是因为耳机后期保养材料调整导致[这部分比较怀疑是不同因素导致的个体差异],不过这么做在整体听感上确实有点好处,耳机的颅内效应可以缓解,听一些录音很好的交响乐,结像竟然可以在比较靠头前方的位置。对于人声的结像等稍有帮助,另外也可以让女声的表现风格上会稍偏甜美一些。

    中音表现:CD3000的中频并不算厚实,这部分R10时候表现不太记得了,但是看当时写的R10测评,似乎谈到了R10在中低频部分比较浓郁,而我们手里这只CD3000却没有这样的表现,不管搭配何种风格的音源,都谈不上浓郁,甚至说属于中性稍偏清淡可爱型。然而,CD3000的中频在这样的风格下并非白开水或觉得单薄,它柔和的听感和舒展的风格仍然在中频保持的极好,与高频风格保持一致,让整体声音形态完整统一。

    人声表现上CD3000没有目前常见大部分耳机在细节上的雕琢感,甚至要比一些中端静电耳机更追求平和[老型号的静电的味道更好],声音甜美舒展,柔和,又没有发糊发闷等近年来索尼高端头戴耳机的问题。男声部分表现,可能缺少中低频部分厚度支撑,显得动态有些不够意思,声音谈不上饱满扎实,略显年轻。但在中频、中高频部分的细节与温和的瞬态表现,绝对是独树一帜的表现。这里恐怕又有一些个体因素导致的差异,毕竟在R10时候,似乎谈到了比较松软中低频支撑等,CD3000上完全没有类似趋势。

    在大动态交响乐表现中,CD3000表现不如现代各类聚合物振膜扬声器的一面,各方面的力度确实不足,虽然舒展的听感仍然很棒,但真要拿出来K812、HD800来对比爆发力,中频的动态等,差距还是比较明显。但正如我们去听静电、平板,追求的也不是如此动圈的力度一样,这确实算素质上的差距,但整体来看仍然不构成听感性能方面的劣势。

    低频表现:我们手中这只CD3000的低频,在中低频部分的量感似乎有点衔接不均衡,与中频到高频部分浑然一体的听感相比,似乎觉得缺点什么,参考当时R10的评价,以及向送测网友宁宁的意见:听过百余只大概确实是类似味道。而在低频下潜稍微深一点的频率开始,CD3000的量感和动态又出来了,声音在较低低频端稍微有挤压感,增强了一点点更低低频的量感。属于稍有一些肉感的“点到为止”的风格,声音温和,有弹性,但瞬态不算快。爆发力不算特别好,但下潜却还不错。这方面绝对素质也比不上搭配足够好驱动力的K812.而在大提琴等中低频乐器表现上,CD3000虽然不够厚实饱满,但也表现出极为优雅的一面。

    不同音源和对比K812:K812在高端动圈耳机中属于容易驱动的一类,但是如果搭配A55播放器中频的厚度动态,以及低频的量感等还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果是在A55上,K812的极高频解析力、密度等相比CD3000有明显优势,但在人声、低频方面,就和CD3000不相上下了。然而,K812的中频和低频在R2R2000红衣版上,会有很大加强,这让它的声音动态、厚度等方面要优于CD3000不少。另外,K812搭配一些比较中性的音源,也会好伺候一些,不会明显干裂。

    这并不是一篇指导大家购买选择CD3000的文章,所以还是继续谈谈K812的一些优势,其实大体上能代表了现有中高端动圈耳机的一些通性。它们在高频部分的客观性能大幅领先于上世纪90年代,甚至是R10和CD3000,不过正如动铁单元高音的客观性能也很好一样,得到了极高频的信息量,但在实际应用中其实是付出了因为瞬态速度快导致的声音层次的牺牲,这也是平板耳机战胜动圈的重要因素之一。而CD3000确实在追求极限、柔和听感、声音舒展、层次丰富上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放在今天来看,CD3000或R10的表现,才代表了更高级的整体听感。当然,K812、HD800为代表的耳机,它们不仅仅因为开放式设计,还因为扬声器技术以及调音风格,决定了它们的高频听起来更为通透,声场也要比CD3000更好,但紧绷的声音,不丰富的层次,并不是开放式能够挽回的。

    当然,写到这里大家的疑问应该是索尼为何没有坚持?这显然不得而知。尤其是当你得知SA5000[开放式]这样的耳机也是更新的生物振膜,再想想如今的Z7[封闭式]的表现,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7.176.***.***
    117.176.***.***
    29
    027.008.174.***
    027.008.174.***
    发表于2020.09.17 11:40:31
    28
    222.210.***.***
    222.210.***.***
    1266,009s,大小香、lcd4、hekse这些都听过,确实有些素质实在是高,特别是解析普遍和以前比甩开一截,但是高级感这个东西真是说不清,z1r我就觉得声音很怪,lcd4有点闷,1266有点粗糙,009s是里面最满意的,也只是个人喜好,其实有点软绵的声音,以前老森海的部分耳机才能给我高级的感觉,大香都没有,只是觉得舒服,播放器听过这么多自己的hugo tt2感觉声音都挺低级,只有dave给我一听就是高级声的强烈共鸣,高级这个东西太玄幻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20.09.15 19:07:51
    27
    061.158.148.***
    061.158.148.***
    发表于2020.09.15 18:15:49
    26
    111.199.220.***
    111.199.220.***
    发表于2020.09.15 13:57:04
    25
    101.224.099.***
    101.224.099.***
    发表于2020.09.15 12:27:38
    24
    03
    看看索六万,还有那个什么劳什子的Just ear定制耳机,搞的都什么玩意儿?

    当然,大公司,特别是日本的大公司,一个技术从研发到投入使用除了技术本身以外,还要面临其他很多因素,所以……持续性的产品跑偏要给予理解哈。
    此帖使用RMX1991提交
    发表于2020.09.15 11:42:29
    23
    222.178.152.***
    222.178.152.***
    发表于2020.09.15 10:30:21
    21
    059.172.107.***
    059.172.107.***
    发表于2020.09.15 10:27:22
    20
    10

    此帖使用iPhone提交
    发表于2020.09.15 09:30:26
    19
    10
    包括低频方面也没啥互补。
    此帖使用iPhone提交
    acwell修改此贴于2020.09.15 09:35:53
    发表于2020.09.15 09:29:32
    18
    121.032.178.***
    121.032.178.***
    发表于2020.09.15 06:35:49
    16
    03
    看来是我没搭配好
    此帖使用MAC提交
    发表于2020.09.15 01:17:52
    15
    03
    声音的品质感,高端的各个品牌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演绎,可以直白素淡,浓郁柔滑,动态强横,娓娓道来,活泼悦动,金碧辉煌,但是有一个基础在于有血有肉的实体感,BE THERE的那种形体描绘能力,主要来自于充足的密度和微动态,这是一定要有的。不是听到哪里传出什么声音,是要能描绘出那里就是有个人或乐器在发声的,至于那个琴是雅马哈还是斯坦威,这个存在演绎的空间,但要是不能闭上眼就仿佛能看见那儿有个琴,这不够高级。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20.09.15 00:38:50
    13
    03
    CD3K和R10的声音风格接近,声音出来的密度和量感以及动态有所欠缺,中高频有明显的控制不住的那种谐振,动态也明显的不足。但可能因为生物振膜这种失真的听感较为舒服,R10作为旗舰调音更为收敛,宁少勿多的精致感比较明显,CD3K就要更为奔放一些,更偏流行更奔放一些,要特别指出的是R10确实封闭感全无,泛音自然,这方面体现了高端的工程设计能力。
    SA5K和Q010的风格也比较接近,声音没有了生物振膜那种风格的美妙谐振,从技术上说是更好一些。010调音也更为中性,但比较容易呈现偏瘦的听感,SA5K最近听到的感觉和我最早期买的有较大差距,甚至有些糊,不知道有多大的版本区别。
    Z1R这个玩意在能量感和动态方面其实有所进化,脱离了大法一贯以来少即是多的日式精致审美,但是这个调音是在是不能理解,声音整体用一个字描述就是怪,加上这时候高端的对手是在是太多太多(R10和010时期除了STAX和大奥,是没有一个能打的)直接泯然众人。
    新的耳机怎么可能是812,800为代表么,除了传统的STAX,新的大小香,明显是各种平板为代表,动圈整体是要落后一截的。新的耳机会有显著更好的整体密度,完整的描绘能力特别是在中低频,强悍的多的动态,无论是LCD4,D8KPRO,MEZE,1266,HEKSE以及刚发售的海尔气动HEDD PHONE,技术的进步是实实在在的。CD3K和R10代表更高级的整体听感?这个玩笑实在是大。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20.09.15 00:27:14
    12
    03
    大法鼎盛时期,确实就已经达到被信仰的高度了,后来是否在光环下想突破而走偏了呢?
    此帖使用MZ-16S提交
    发表于2020.09.14 23:43:42
    11
    03
    SA5000确实是Qualia 010的直系血亲,我猜可能声音素质上不会有太大差别。我自己前后经手过3只日版、美版SA5000,至今留下了一只全新完美状态的收藏。这个耳机也许是当时大法所能想到的最佳黑科技?但其实并没有领先同业多久,从听感来看,没晚几年的森海HD800就根本不输SA5000,不过我觉得SA5000相对还是音色上更“健康”的那个。

    时至今日,SA5000在其他高端动圈面前已经泯然众人,作为大法情怀产品,可以收藏把玩,但是真没资本吹嘘了。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20.09.14 23:41:52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8992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