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影系列:当雨滴落下
李梦 于 2020.07.09 18:36:25 | 源自:北京日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如果你见惯了复仇者联盟或是银河护卫队那样升天入地无所不能的科幻动作大片,再见到雷德利·斯科特的科幻电影作品,如《异形》和《普罗米修斯》等,你可能会觉得不够畅快淋漓,甚至担心自己因太难入戏而瞌睡连连。的确,英国知名导演雷德利·斯科特风格多变且从不按常理出牌,作品中充满难解的符号、暧昧的意象与谜团,让人既爱且恨。

早在本世纪初,斯科特和他的团队已在酝酿《普罗米修斯》的故事,电影却一直等到2012年才终于制作完成并上映。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是巨神泰坦的后代,其名有“先见之明”的意思。他从上帝那里盗取火种、造福人类,却因此遭到天神的惩罚,日复一日忍受鹫鹰啄食内脏的折磨。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福祉而不惜被天神抛弃,而在影片中,人类同样被神离弃、经受磨折,无时无刻不在摸索重回神殿的路途,却百般受阻,遍寻不得。导演并未给观影的你我留下英雄式的明亮结局:人类经历重重磨难坎坷之后,天堂之门紧闭,那主宰命运的神灵仍触不可及。

  • 作曲家马克·斯特腾菲尔德为影片配乐时,用上不同寻常的手法(例如他会将旋律倒过来写在五线谱上,安排管弦乐团倒过来演奏,再用剪辑软件将其翻转,以达至古怪的、不协调的音效),而片中音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要属著名作曲家兼钢琴家肖邦为钢琴所写的前奏曲《雨滴》。19世纪的钢琴旋律在片头和片尾均出现,首尾呼应,宛若将影片浸入无可琢磨的雨雾中,久难消散。

    如果说《普罗米修斯》整部电影像一个巨大而暧昧的隐喻,那么肖邦钢琴前奏曲《雨滴》的面世,同样是一个难解的谜题。肖邦于1838年写下这首降D大调前奏曲时,并未将其命名,而后世音乐家根据自己的想象,为方便诠释而为其取名。说来有趣的是,同一首前奏曲,在不同音乐家心目中,形象相去甚远:在19世纪德国知名指挥家兼钢琴家彪罗笔下,这首前奏曲中不断重复的降A音,宛若淅淅沥沥的雨水不停敲打屋檐,故此将其命名“雨滴”;而在法国知名钢琴家科尔托(他的老师德孔布曾是肖邦的学生)的想象中,再没有什么比“但死神在这里,就在那阴影中”更适合为这首晦暗萧索的乐曲命名。

    彪罗与科尔托的两种说法,绝非无凭无据。在肖邦情人乔治桑的回忆录中,当两人相伴避居西班牙马略卡岛上,患病的肖邦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午后梦见乔治桑死去了,而梦中的他本人也几乎被一片广阔的湖水吞没。醒来后,肖邦在低沉阴郁的心情中写下一首钢琴作品,便是《雨滴》前奏曲的由来。

    不论肖邦的前奏曲是否在落雨时分写下,又是否暗示死亡逼近,听罢这首时长约7分钟的钢琴作品,我们像是被沉郁与压抑紧紧攥住,难以挣脱。而当昔日作曲家笔下的“雨滴”落入今日电影场景中,落入异时空的晦暗与绝望中,情境与乐音竟格外契合,仿佛那两百多年前的旋律不仅是音乐家的私语,也是人们追逐而不得的诘问。若雨滴般密密敲打的低音,伴随电影中人类对于命运的挣扎求索,久久不绝。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8750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