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音乐要有一个良好心态
张国勇 于 2020.02.05 16:42:28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去俄罗斯学习时,正值苏联刚刚解体,我经历了改制后带来的所有动荡:政治秩序崩溃,经济形势堪忧,价值观念混乱,但每晚莫斯科的音乐厅、歌剧院、芭蕾舞剧院灯火通明依旧,真实地体现了这里厚重的文化积淀。虽然老百姓的生活不富足,但艺术欣赏仍为精神生活的必需品。

俄罗斯近二百年持续繁荣的文化状态,赋予这里民众热爱音乐的良好基础。在当时,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这样那样的乐器,人们不屑于跟着伴奏带去附和音乐,更愿亲手把玩、和乐歌唱,所以俄罗斯几乎见不到国内曾盛极一时的“卡拉OK”。

不仅如此,俄罗斯人的音乐欣赏水准也很高。柴科夫斯基音乐比赛时,我几乎全程观摩,发现每轮的新闻发布会总是俄罗斯乐迷的庆典:那时候,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大厅门口早早就人头攒动,老头老太太们怀揣自己打分的本子,一旦公布的成绩与他们的相合时,便传来阵阵欢呼;如果碰到分数与众人相悖,正义凛然的他们总要扯着嗓子喊几句“评委可耻”。俄罗斯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热爱音乐、享受艺术的国民,而这种爱又是基于人们对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尊重。对于孩子亦是如此,俄罗斯的小音乐家们经常有机会上台表演,演出结束之后,很多观众都会自发地拿着礼物,给予他们最亲切的拥抱。小朋友在赞美声中成长,在肯定与鼓励之中奋进,特别有助于塑造艺术人才。

作为舞台艺术的参与者,每一位艺术家、演奏员、演员都必须承受其不可复制性带来的巨大压力,但是人——总会犯错。记得1979年,我在现场聆听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在京的演出,时至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第四乐章引子“阿尔卑斯山的号角”处,圆号第一声就放了个“大炮”。但在我看来,这丝毫没有影响一个乐团的伟大,依然被那场演出所震撼。

我以为,良好的音乐欣赏心态,首先是学会欣赏美好,而不被难免的瑕疵和不足所干扰。在我们的音乐厅里,常常会看到一些附庸风雅、略知一二的听众,他们喜欢挑刺,乐队稍有差池便会引其不满,一个连聋子都能听出来的错误,他要以夸张的幅度左右摇头,以示率先听到。对于初出茅庐的新生代艺术家,赞美更是吝啬至极;反而,面对越来越多的国外大牌乐团来华,即使铜臭味十足,也总能赢得他们疯狂的掌声。

音乐家的成才之路都始于童年,把自己美好的时光奉献于事业,其中的辛酸与眼泪,业外未必知晓。我想,作为听众,对于音乐家,尤其是本土的艺术家,如果能够多一点掌声、多一点鼓励,那对表演者的辛勤劳动一定是最大的肯定。我们常说艺术家都是“人来疯”,观众越多,掌声越热烈,投入的热情就越多,随之而来的创造欲望和表达激情又很好地去回馈听众,形成良性互动。对于舞台艺术的褒奖,掌声是最珍贵的礼物。

2005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瓦格纳巨著《尼伯龙根的指环》,那是在中国的首演,当时的组织者为能挽留听众预想了各种怪招:有人献计发面包和矿泉水;有人献策发毛毯、锁大门;宣传上更是煞费苦心(刻意说明是因为北京听众欣赏水平高,才将高难度曲目引进国内欣赏)。没想到开演当天,全场爆满,掌声雷动。说实话,当时的听众未必都能欣赏得了瓦格纳歌剧,甚至可能因索然无味而酣然入睡,但被掌声惊醒后,鼓掌却比谁都热烈,这足以说明京城听众的可爱。

良好的音乐欣赏心态需要开放、豁达的社会环境。网络提供了一个公允的话语平台,这无疑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同时,我们也都应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多传递正能量,弘扬乐观向上的积极精神,多一份赞美鼓励,少一点冷嘲热讽;多一份善意和爱心,少一点鸡蛋里挑骨头。给艺术家更多的肯定、鼓励与掌声,未来的舞台上将会迸发出更多充满灵性的火花。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发生未知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