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梁祝》翻开新的篇章——略谈王之炅在Accentus的新唱片
张可驹 于 2019.11.13 12:50:16 | 源自:微信公众号-品古典音乐之乐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著名乐评家郑延益先生曾提到,目前《梁祝》几乎被演得太多了,除了小提琴协奏曲的原始版,还有其它改编版等等。他这么说,倒不是对于《梁祝》本身有所非议,而主要是建议人们寻求更丰富的方式表现中乐。

这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二十余年过去,《梁祝》还是人气不减,能具有如此生命力的新作品却仍未出现。近期,王之炅在Accentus新灌录的《梁祝》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地明白该作的魅力,也可说是在这部作品的演绎历史上可能成为一个重要标志的演出。

王之炅可说是当代一位低调的实力派小提琴家的典型。就国际范围的知名度来说,她在当代华裔提琴家中并不是名气最响的。然而就演奏水平,以及推出唱片的精品化而言,王之炅实在是力求以国际一流的水准把握她的事业。所幸这样的小提琴家在国际上终有人识,Accentus这样的真正注重品质的高端唱片品牌不仅认识到她的价值,也在合作中给予王之炅不同寻常的空间。前一张唱片的曲目选择是稳健中的大胆,这张全部选择中国音乐的新片就是非常冒险的手笔了。

  • 前一张唱片中,王之炅选了大热门的西贝柳斯协奏曲,配以略微受到忽视的斯特拉文斯基,再加上一首风格易于接受的中国作曲家的无伴奏。冷热兼备,外加一点推广性,是唱片出色选曲的范本。

    然而,这张新片却未必如此。王之炅将《梁祝》同沈叶的新作,《小提琴协奏曲“缄默诗篇”》合为一张。前者对于国人自是耳熟能详,可在国际范围之内就未必,另一首协奏曲则更是完全的新作。“缄默诗篇”是一部很深地探讨痛苦的作品,从当代音乐的角度而言,该作易于接受,而并不故弄玄虚。不过更吸引我的终归是《梁祝》,以及王之炅在其中的音乐表现。

  • 《梁祝》为何能够经久不衰,甚至吸引沙汉姆这样的西方小提琴家将其录成唱片?一方面自然是由于音乐本身的美,戏剧性的内涵等等,都确实富有魅力。而另一方面,恐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该作情感的普遍性——这是让不同文化中的听众都能产生共鸣的作品。

    显然,该作是从很多本民族的东西中孕育的,又采用国际化的体裁(小提琴协奏曲),继而能够获得了跨文化的共鸣。由此,《梁祝》也就不单纯属于“某一种文化”的语境,而是有了一种更为开阔的被演绎、被接受的空间。王之炅的演绎之所以杰出,除了本身的技艺不凡,也是由于她真正呈现了一个国际化演奏的范本。

    这款演绎为何有着国际化的优点?首先,自然是小提琴家的技艺到达了国际一流水平。王之炅的发音技巧,把握结构的控制力和品位,都是如此。她整体节制,又运用得十分从容的揉音,同前一张唱片中的表现一样富有魅力。而把握作品独特的结构与线条,小提琴家所呈现的凝练气质,更是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国人或许对于该作很熟悉,但在世界的舞台上,听众们对于作品丰富的戏剧性,以及不寻常的结构安排,就更需要一种简练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掘原作曲情的演绎风格来引导。这款录音中的乐队部分是东京交响乐团,由杨洋担任指挥,可说是相当国际化的阵容了。在出众的品质之外,演绎整体上最重要的成就莫过于保存原作中国的韵味,却减去了某些本土化的限制,因而有望成为《梁祝》的录音中一个新的典型。

    这方面,作为独奏核心的王之炅,自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梁祝》最有影响的演奏者,自非俞丽拿莫属,有乐迷形容她的演奏有着浓浓的越剧味道。这未必是对应着越剧中的某腔某句,而是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的韵味。这样本土化的特质,其魅力固然独一无二,却很难为国际范围之内的演绎者所理解和把握。

    王之炅是俞丽拿的得意门生,在刻画《梁祝》的气质、音乐性格方面,俨然成为新一代的表率。但她在演奏中呈现的简练,却并不很注重于描摹“越剧的”余韵。或许可以说,倘若某些国外的演奏者想要学习该作,那么参照俞丽拿的演奏,那种本土的韵味恐怕是他们无法学会的。而以王之炅的录音为楷模,就更容易得其路径,同时对作品的精神也不会有偏颇的认识。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经典永流传
    此帖使用ALP-AL00提交
    发表于2019.11.13 13:31:28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2920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