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鹰流行”到“鹰交响”,无龄感人生的无限精彩
冯乙历 于 2019.11.08 14:48:59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20

所谓的好音乐,归根到底需要有好作品来承载。而作曲家的使命就是负责创作出经典作品以供大众享用,但是最终作曲家赖以生存的作曲技能该由谁来埋单?从莫扎特到周杰伦,从肖邦到李海鹰,他们虽然来自世界的不同角落,使用不同的语言,但是当你哼唱着他们各自的经典作品的时候,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旋律之美回荡于心之时,你是否想过:我们的每一次哼唱,都是在使用他们的作品,既然用了人家的东西,咱们付过钱了吗?如果真的需要付钱,咱们应该付给谁才最合理?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在2019年4月26日,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和中国知识产权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中找到答案。

这一场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的论坛的与会者,除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重要领导和国内外与之相关的公司高层之外,另外一名与会者显得特别突出——作曲家李海鹰。作为音乐界作曲家的代表出现在知识产权保护论坛的现场,对于我国众多作曲家而言,此番出席意义非凡。

作为中国流行乐界的专业流行音乐作曲家,他创作的作品不仅拥有极高的传唱度,更是在艺术品味上历久弥新,可以说是当今中国音乐界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双赢的作曲家之杰出代表。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接下来,他又将在哪些方面继续推陈出新?

  • 流行音乐人岭南弄潮

    从你我皆会哼唱两句的歌:《弯弯的月亮》《我不想说》……到澳门回归时的最强画外音《七子之歌》,还有韩磊的成名曲《走四方》,再到潘长江在春晚舞台上载歌载舞的《过河》,以及让李幼斌大火的电视剧《亮剑》主题曲……等等等等,不胜枚举的作品都出自李海鹰之手。

    这位从改革开放伊始一直活跃到今天的作曲家,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坦言: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今天的流行音乐;广东,这块自古别具一格的岭南文化胜地以开放、包容、多元的姿态滋养了中国的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在广州几乎没有被批评过!甚至可以说流行音乐是在广州媒体的一致欢呼和吹捧中成长起来的。”李海鹰认为这是流行音乐的新作品、新人得以在广州不断涌现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广州自民国时期就已经开始积累的流行音乐工业基础,许多唱片公司、录音棚都在广东临海而居的地缘优势和重商务实的文化背景中不断发展壮大。

    有趣的是:中国的流行音乐自岭南一带崛起,其鼎盛时期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就已经到来,然而中国第一部《知识产权法》却直到1991年才正式颁布。也就是说中国的作曲家们,特别是植根于市场经济和大众审美需求的土壤中才能得以生存的流行音乐人,在没有法律保护的大环境中“裸奔”了大概10年之后,才迎来了有法可依的利好时代。在作曲家的经济利益没有保护的前提下,依然有无数的作曲家、歌手、制作人投入到流行音乐的浪潮中,可见大众对流行音乐的需求是明确的。

    也正是因为他早期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能够反映和提炼广大民众的内心感受,且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集体共鸣:正如《弯弯的月亮》中,关于乡愁的表达,那些处于时代变革中的人们对于故乡的空间概念和情感概念的追问,如同海岸线上的锚,勾住了无数颗漂泊于故乡之外的游子之心。那种想要靠岸却找不到岸在何处的迷茫和追问,在歌里找到了慰藉。还有《外来妹》的主题曲《我不想说》,也同样记录和反应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质。当年的这部电视剧和这首歌在90年代的走红程度,不亚于2000年左右的《流星花园》和《还珠格格》。

    作为一位与改革开放同步向前的作曲家,李海鹰不仅是一位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作曲家,他更是参与了音乐界的改革和开放的作曲家。作为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副主席,李海鹰在知识产权的概念还尚未在中国得以明确的时候,他就已经和众多一线作曲家一起参与了与唱片公司和娱乐业的商业谈判,为作曲家的版权和稿酬据理力争,使得越来越多的作曲家能够获得应得的稿酬和版税。

    广东人在北京

    他的歌一直在传唱,他的创作也从来没有停止,而他的生活圈子却在1988年开始有了变化。这一年,李海鹰受命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筹备组,担任1989年春节联欢晚会的音乐总监,对于他而言,1988年是他人生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开启了广东人在北京的新生活。

    与岭南文化迥然不同的北京,处处都透露着精英文化的犀利和大气。幸好李海鹰不仅仅是写流行音乐的高手,他骨子里作为艺术家的敏锐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式思维方式让他在人才济济的北京音乐圈里如鱼得水。正所谓与优秀的人在一起,势必会变得更优秀。

    那首从春晚舞台上流传到国人耳朵里就再也忘不掉的旋律——《哥哥门前一条弯弯的河》,就是李海鹰听完几个小时的现场二人转之后,现场“凑”出来的,潘长江一唱,导演组当即认可——我们要的就是这个!广东人写东北风格的歌,这么容易?也许是偶然。

    但是又怎么解释当年韩磊唱火的那首《走四方》?那是一首以中原地区的唢呐调子为灵感的“开口应”作品,地地道道的广东人又是如何从细腻绵软的广东音乐背景中跳脱开来,进入到黄河流域流浪艺人的心里去,写出他们为生活四处去流浪才能得以生存的别无选择和勇往直前。

    好多圈内人调侃道:“这个广东人(李海鹰)把东北的歌也写了,西北的歌也写了,还有什么你不能写?”没办法,有些人生来就是被音乐女神眷顾的,李海鹰的作曲天赋一直被他自己称之为一种能力,一种善于观察,善于吸收,善于用音符准确表达不同风格和文化的能力。在北京发展的阶段,李海鹰在流行音乐艺术化的创作领域中屡出新作,影视音乐作品也丝毫没有耽误——在《外来妹》等反应改革开放时代变迁的作品广泛传播的同时,向更加多元化的风格继续深入,比如《幸福像花儿一样》《亮剑》……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影视作品音乐的相继问世,同样持续了李海鹰出品必火的模式。

    对于一个永远对身边周遭事物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的作曲家而言,这似乎是音乐女神赠与他的另一件法宝,使得他艺海拾贝,随处信手拈来皆是传世之宝。他的作品几乎都自带隐形翅膀,一经问世就启动自动飞行模式,一夜之间飞入千家万户,飞入万千国人的耳朵和心田,飞入历史的长河,在人类情感的照射下,于时代脉搏的律动之间,熠熠生辉、经久不息。

    从零开始创作交响乐

    对于任何人而言,一生中都有几个重要的时刻,对于作曲家而言更是如此。2007年的某一天,李海鹰的太太郑重宣布:“从今天开始,咱们家没有经济负担了!”李海鹰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时,也特别强调过这个时刻,因为从这时开始,他做出了一个果断而又大胆的决定——好!从今天开始不接按分钟收钱的活儿了。我要写交响乐!

    这种大胆是大部分作曲家无法想象的:已经形成的音乐风格和创作领域,对于很多作曲家而言,如同一纸婚约,不可轻易改变。如果一时兴起毁约,很有可能会倾家荡产,晚节不保。早在2005年,李海鹰曾经受到余隆的邀请,创作一部交响乐作品。当他开始动笔,才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写交响乐。但是这种对交响乐的不懂,反而成了李海鹰换个池子继续浪淘沙的动力。2007年开始,53岁的李海鹰将资深流行音乐人的头衔抛之脑后,拿起《和声学》教材拜师学艺,认真研习,从零开始学习和声、对位法……从以前的单旋律创作转而开始在总谱上创作极其复杂的交响乐作品。一年之后,“李海鹰作品巨星璀璨大型交响音乐会”在广州体育馆隆重举行,这是一份53岁的古典音乐“小学生”自己交给自己的答卷,同时,也是一次中国流行音乐交响化的成功尝试。

  • 拿起指挥棒,从幕后来到舞台中央的李海鹰并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出人意料地一路向前,在流行音乐交响化的舞台上持续发光。2016年,李海鹰受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创作的《大型交响史诗——我们的孙中山》,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亲自指挥首演。该作品为从零开始的李海鹰赢来了交响乐界的赞誉和认可,并先后受邀在孙中山先生的家乡广州中山市、北京国家大剧院、广州星海音乐厅陆续演出。

    从2007年,李海鹰正式转行交响乐创作开始,作为指挥家的演出行程中与国内众多交响乐团的合作,可以充分证明天道酬勤的真理。如愿以偿的人生,不是任何人都能拥有,除了幸运之外,应该还有对人生愿望的真爱。

    作为1954年出生的人,现在应该理所当然地享受退休老人的闲暇生活,但是李海鹰老师身上丝毫都没有退休老人的气质,他依然打扮时尚,满面春风,时刻都在思考,随时在为下一场演出做准备。与此同时,他还在担任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院长,从事着繁忙的教学管理工作。问及他接下来的计划和安排,他说自己正在研究爵士乐。也许几年后,我们就会毫不意外地看到一位从交响乐界转行而来的爵士乐大师,在舞台上肆意挥洒自己无龄感的人生风采,引得众人为他呐喊喝彩。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5688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