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之夜最酷“惊魂”BGM!
white 于 2019.10.31 10:31:26 | 源自:微信公众号-音乐之友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万圣节又称“鬼节”。原则上万圣节其实是每年的11月1日,但最热闹的则是10月31日(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Halloween”指的是“万圣夜”。

万圣节前夜起源

传说自公元前500年,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重生。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便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到活人。为了把死魂吓走,人们还把自己乔装成妖魔鬼怪的样子。于是,一群由活人扮演的吸血鬼、女巫、僵尸、死神、狼人、木乃伊、科学怪人、等等,在这一夜齐齐现身。

南瓜灯的传说

传说中有个名叫杰克的人非常吝啬,因而死后不能进入天堂,而又因为他取笑魔鬼也不能进入地狱,所以,他只能提着灯笼四处游荡,直到审判日那天。于是,杰克和南瓜灯便成了被诅咒的游魂的象征。人们为了在万圣节前夜吓走这些游魂,便用南瓜雕刻成可怕的面孔来代表提着灯笼的杰克,这就是南瓜灯的由来。

不给糖就捣蛋

“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蛋源自中世纪时期的“慰灵”活动,孩子们要挨家挨户的讨要“灵魂之饼”,期待已故亲人找到通往天堂的路。

如今的万圣节已成为国际性的大节日,世界各地的万圣节爱好者在这一天角色扮演,奔赴“闹鬼”大party。

我们都知道在看恐怖片时,导致心理恐惧的多半原因来自背景音乐的烘托。试想,倘若你开启静音,只看画面,恐惧感大概会减半。

所以,你找到万圣夜的助兴秘诀了吗?对,就是音乐!

  • 最佳要糖BGM

    《糖果仙子之舞》是柴科夫斯基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第二幕描写糖果王国的音乐,是这部作品最为神秘的段落。这首曲子十分特别,柴科夫斯基用音色亮丽的钢片琴做为本曲的主角,这是该乐器首次被运用到音乐作品中,充满了神秘而诡异的色彩。那晶莹剔透的声音,构架出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月黑风高,万圣之夜的序幕即将被拉开。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中第一组曲的第四段《在山妖王的大厅里》,这首曲子想必各位都不陌生了。它描绘了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并在妖王的威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曲子的节奏由慢至快,响度由弱开始,最后的部分强劲无比,充满了冲突、乖张和荒诞的色彩。此刻,南瓜灯正被一个个点亮,好像一颗颗夸张的头颅在冲你露出恐怖而不怀好意的笑。

    德彪西为女儿创作的钢琴组曲《儿童园地》,其中第六首《木偶的步态舞》,切分音和带有断奏的八分音符重复出现,描绘木偶摇摇摆摆的动作。音乐中段部分引用了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的主题, 这是德彪西以表示对当时盛行的瓦格纳歌剧的嘲弄。音乐时而柔弱,时而夸张,时而诙谐幽默,格外符合万圣节的气氛。就像小朋友排着队,提上南瓜灯去敲门,不给糖就捣蛋!

    肖斯塔科维奇的《降E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小快板。主部主题开门见山地由独奏大提琴奏出。这个著名的主题为演奏家留下了很大的诠释空间——它或轻快,或冲动,或黑暗,或彷徨。副部主题是斯拉夫风格,但略带由怪异色调。整个乐章以马不停蹄的强劲节律一往无前的直抵终止。中间几度激越的高潮令人振奋不已。

    《希伯来主题序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数不多的室内乐作品之一。1919年,普罗科菲耶夫还居住在美国,单簧管演奏家Simeon Bellison请求他写一首以希伯来主题为基础的作品。普罗科菲耶夫在一天内就大致作出了序曲,并用不到两周的时间完成了整曲的创作。随着这首序曲的不断流行,他在1934年创作了乐团改编版,广受好评。乐曲一开始是弓杆敲击琴弦的声音,使紧张的气氛呼之欲出,随后单簧管奏出主题旋律,不禁让人联想到“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音乐。当心,一大波僵尸即将来袭!

    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是一首管风琴作品,音乐响起,气势压人,随着和声不断的丰富,听起来更加阴森恐怖。这首曲子毫无违和感的出现在一些电影的恐怖场景中,比如说柯南剧场版《颤栗的乐谱》里面的配乐就用到了这首曲子。另外,费里尼的电影《甜蜜的生活》中,这首曲子出现在一种纵欲狂欢的背景下,仿佛预示了某种崩溃性的灾难。

    美籍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火鸟》中的一段“魔王卡什切的舞蹈”。描写的是魔王卡什切和他的手下跳起的疯狂而又恐怖的群舞,音乐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节奏多变,而且各种管乐器和弦乐也是大显身手。强烈的切分节奏营造出怪诞黑暗的魔王形象,不协和音的大量出现,赋予了音乐一股强大神灭力量,展现出魔王狂暴粗野的一面。

    交响诗《骷髅之舞》,是圣-桑的四部交响诗中最负盛名的作品,根据法国诗人亨利· 扎里斯的一首奇怪的诗写成。乐曲旋律采用中世纪末日审判的圣咏《愤怒的日子》的曲调,给人以阴阳怪气的感觉。起初音很弱,逐渐发展到全奏,好像聚集到墓地的骷髅越来越多,舞跳得越来越热烈。木琴的干枯音色,描绘了骷髅在跳舞中的互相碰撞声。乐曲根据诗的内容,从半夜的钟响开始,先用竖琴在D音上反复了12次,象征钟鸣12下。突然,独奏小提琴奏出圆舞曲的节奏,描写死神的骷髅互相击碰着出现了。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分为五个乐章。第五乐章“女巫安息夜之梦”描写的是魔鬼的晚会之梦:他看见来参加自己葬礼的一些妖魔鬼怪和令人毛骨悚然的女巫在跳舞。就在这中间,他的爱人出现了,她已经变成了一个丑怪粗陋的人形。这时“末日经”响起,继之而来的是恶魔的狂舞,不仅是女巫们,而是一场以神经质的赋格来表现的“群魔乱舞”。最后所有乐器加入,走向C大调,奏响猛烈的和弦,全曲告终。

    穆索尔斯基的交响诗《荒山之夜》取材于俄罗斯民间神话传奇,构思新颖,形象鲜活,引人入胜。音乐一起,在小提琴与木管乐器的合奏下,营造出阴风阵阵的恐怖画面,仿佛从黑暗中传来妖魔鬼怪的咆哮声和脚步声,令人毛骨悚然。接着,魔王降临,一群诚惶诚恐的妖精簇拥在魔王的周围,扭着谄媚的姿态,跳起丑陋的舞蹈,唱起对魔王的颂歌,登上宝座的魔王威风凛凛,浑身散发出邪恶的火焰。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配合食用更佳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19.11.02 12:36:27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1272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