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蒂与他的“法式”音乐美学
凉白 于 2019.06.24 11:50:34 | 源自:微信公众号-音乐之友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20

法国人与德国人似乎有着天然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宗教、文化、哲学,在音乐领域亦如此。由于德奥作曲家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地位,使得许多法国作曲家纷拥效仿其作曲方式,比如德彪西早年间就十分崇拜瓦格纳。萨蒂的出现,扭转了这一局面。他终其一生反对瓦格纳。

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1866年5月17日出生,1925年7月1日逝世,法国作曲家。其代表作有《六首玄秘曲》、《三首裸体歌舞》和《三首萨拉班德》等。在萨蒂四岁时全家移居至巴黎的蒙马特尔。但在1872年,六岁的萨蒂因母亲病逝,他又被送返至翁弗勒尔的祖父母家生活。1878年,萨蒂再次回到巴黎,这一次,他进入了音乐学院,并开始接受正规训练。在学校里,萨蒂并不是一名令人满意的乖学生。由于他天性不羁、不喜欢被约束,也不能适应学校的严格训练,在1886年,萨蒂因应征入伍而中断了学业。

退役后的萨蒂在咖啡馆里以演奏钢琴为生。1905年,年近40岁的萨蒂进入了“圣歌学校”(Schola Cantorum)学习,在此他遇见了恩师丹弟(Vincent d’Indy)和鲁塞尔(Albert Roussel)。在学校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萨蒂对“作曲家”一词有了新的认知。他一改往日的散漫作风,努力改进自己在作曲技术上的不足之处,在创作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17年创作的《游行》,使51岁的萨蒂一举成名,他的天赋也开始被公众所认可。

  • 萨蒂是西方音乐史上著名的怪杰。他像诗人一样谱曲,音符是他神采飞扬的诗句。他曾说“不是出自真诚的音符 , 我一个也不写 !”他那奇特的乐曲标题和神秘古怪的想法着实令人着迷。诸如《干涸的胚胎》、《害牙疼的猫头鹰》、《树林里一个胖胖好好先生的速写与媚态》等等;他的琴谱上写满了稀奇古怪的批注,“指尖要轻得像一只蛋”,或是“要弹得有如一只牙痛的夜莺”。他的乐谱手稿除了最早期的以外,从不加小节线。斯特拉文斯基曾形容萨蒂是他所知道的最为古怪、但又情趣横生的人。

    在萨蒂的音乐中,印象派所特有的模糊调性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是清晰明朗的风格,和简单明了的表达,这便是他的“极简主义”风格。他被法国现代音乐“六人团”尊为导师,是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先锋,也是20世纪法国前卫音乐的先声。

    新古典主义主张音乐创作采取 “艺术至上”的立场;创作应该回到“古典”中去,回到音乐纯粹的美;作曲家应该摆脱主观性,以冷静的客观性把古典的均整平衡,以现代手法再现出来。

    萨蒂的音乐风格虽然走在时代的前沿,却表现出纯正的法国古典主义风范。1890年,萨蒂与德彪西在巴黎蒙马特尔的某个咖啡馆相会,他们雄心勃勃地开始创造一种特别的“法国式的音乐美学”。萨蒂作品中的洗炼俭朴,给正在摸索自己创作道路的德彪西一些新的概念,尤其是单纯又革新的和声用法与自由的结构表现。德彪西在萨蒂的影响下,崇拜瓦格纳的激情很快就消逝了。

    萨蒂的“怪”不仅体现在音乐的奇思妙想上,在生活中他也是个“怪人”。他只吃白色食物,比如鸡蛋、糖、磨碎的骨头、盐、椰子、米之类。他每天早上7点18分起床,中午12点11分准时吃午饭。晚上7点16分吃晚饭,10点37分睡觉。他还是个恋物狂,酷爱收集雨伞,拥有100多把各式各样的伞。

    萨蒂无疑是特立独行的,他像一个隐士一样与世无争,隐居在巴黎的远郊。在他简陋的房间中仅有的陈设是一把椅子、一张桌子和一张吊床。他专注音乐,心无旁骛。他的音乐让人仿佛置身于悠远、神秘的空间中,那种毫无虚饰、朴实无华的音乐表达可以让人远离世俗的烦嚣与浮躁,使心灵净化。萨蒂的音乐既没有夸张的气焰,也没有造作的柔情。但就是这表面看似简洁、平静的音乐,却能折射出他内心的暗涌与独白。当100年前的萨蒂变成神秘的故事,不如把他的音乐放出来,听他自己讲。

    如果说作曲家的灵魂是由音符来构筑的,那么当我们寻音觅来,聆听萨蒂,便可以深切感受到萨蒂那清澈如镜的音乐灵魂。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gymnopédies no. 1!听过一次就永远忘不了的旋律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19.07.09 09:10:00
    2
    047.074.245.***
    047.074.245.***
    发表于2019.06.25 22:23:57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4443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