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影系列:听见那首小歌
李梦 于 2019.06.03 11:29:14 | 源自:北京日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前不久一部印度悬疑电影《调音师》正在热映。很难想象那个盛产歌舞片的国度能炮制出这样一部充满惊悚悬疑、挑战人性的烧脑好片。其实,这电影受到数年前法国同名微电影启发创作而成,而十数分钟的原作与如今的印度改编版本相比,其逻辑与细节种种,更引人称奇。

法国微电影《调音师》讲述了一位颇富钢琴演奏天赋的年轻人因为在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上失利而一蹶不振,不再以钢琴演奏为业,开始假扮盲人,为不同人家的钢琴调音以赚取收入。调音师这身份当然只是一个幌子,原本懦弱胆小男主角借此得到众多机会,可以肆意窥探他人的隐私。他当然知道人们面对一个看不见的调琴师时,大多会卸下伪装,甚至会对他施予特别多的同情和体谅,而他呢,肆无忌惮地利用了人们的同情,偷窥在家中穿比基尼跳舞的女孩,谎称餐厅店员找错了钱再无理取闹一番,甚至连老板的善意劝告也置之不理,直到闯入一场凶杀案的现场。

某个夜里,他来到一对老夫妇的家中调音,谁知老妇人刚刚将自己的丈夫杀死,正在处理凶案现场。假扮盲人的调音师进入这血腥房中,惊恐不已,本可以夺门而出或与屋内的凶手老妇搏斗之后再逃走,可性格中的怯懦(这从他当年参加钢琴比赛时颤抖的双手已能见出一二)令他不敢亮明身份,不得不在“盲人调音师”这角色中一直“演”下去,直演到谎言被戳破,老妇人手握凶器站在他身后……

  • 导演奥利维耶·特雷内的定力实在让人佩服:即便在命悬一线的关口,他的镜头语言仍然看起来如此平静,平静得慑人。当凶手站在男主角身后随时准备给他致命一击的时候,男主角仍能故作镇定地坐在钢琴前,想着怎样把这场戏演完,然后离开。谁能想到呢,演技这么好,却遇见了根本不想看你演戏的人。

    调音师究竟是不是被杀死了,这是看过电影的人免不了追问思考的题目,我却觉得调音师的下场并不是导演最关心的,他更希望强调的是借调琴这件小事而映照出人性的善恶。男主角在凶案现场演奏的是舒曼知名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中的第十首《我听见那首小歌》,而舒曼这一系列声乐作品,竟是为歌咏爱情而作。

    《诗人之恋》是作曲家兼钢琴家舒曼创作于1840年的作品,那一年,他与学生兼恋人克拉拉的爱情终于修成正果,两人不顾克拉拉父亲的反对而结为连理。1840年因之成为舒曼的“歌曲之年”,而他那时创作的很多作品均可被视作写给克拉拉的情书,极富诗意,或喜悦或忧伤。《诗人之恋》的歌词取自德国诗人海涅的诗作,《我听见那首小歌》讲述男主角回忆远走的爱人与逝去的爱情,充满寥落与感伤。

    由这首作品改编的钢琴独奏版本,两度出现在片中,一首一尾,完成环形叙事,却渲染出全然不同的情境与氛围:开篇处的温煦安宁小曲,到了结尾竟成为预兆暴力甚至死亡的惊悚之音,其间的反差令观者不免脊背发凉。而借片中冷酷情景与宁静配乐之间一冷一暖、一明一暗的张力,导演对于残酷、绝望与暴虐的不动声色的指戳,异常明晰地呈示在你我面前,引人唏嘘。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6181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