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影系列:爱情,因一个错音而生
李梦 于 2019.05.06 10:04:32 | 源自:北京日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原本来自全然不同世界的两人,因为艺术而亲近并相爱的故事,在电影中并不鲜见。不论是《曾经》中那一对饱尝生活艰辛的男女因为对于音乐的迷恋而越走越近,抑或《爱在黎明破晓前》片中萍水相逢的两人由于一本书与一张唱片而牵出的十数年羁绊,都是例证。

2007年上映的西班牙影片《来自天堂的音符》同样讲述男女主角因为音乐而相识相知并坠入爱河的故事,却并未留给观众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令人感慨缘分的脆弱和世事之无常。

男主角加百列拥有过人的音乐天赋,弹得一手好钢琴,希冀以音乐为终生理想。谁知,不幸的事情竟然接踵来到:先是母亲离世及父亲入狱导致家庭破裂,接着自己心爱的钢琴也被人掠走。绝望之下,加百列将自己封闭起来,再不谈音乐半句,凭靠制作木雕而潦倒度日。数年后,一位名叫萨拉的女孩走入加百列的生命,帮他从泥淖中挣扎出来,重新寻回信心与追逐音乐梦想的勇气,而这一对恋人的相逢,竟是由一个错音而起。

  • 片中女主角萨拉是外交官之女,家境优渥,原本并不可能与避世隐居的天才加百列有什么交集。偏巧,她搬入加百列居住的公寓,每天练习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却每次都卡在同一个小节上,迟迟无法进步。萨拉每天练,每天错,这令邻居加百列心烦不已,终于忍不住去敲她家的门,为她纠正那个总是拉错的音符。缘分,便也从这个错音上绵延开来,而贝多芬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竟也成为两人爱情萌生的浪漫见证。说来也巧,贝多芬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也是因爱而起。

    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艺术成熟时期的产物。“乐圣”的几部重要作品,例如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以及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等,均创作于十九世纪前十年间。与同期创作的其他作品相比,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少有贝式作品中常见的深沉甚至阴郁,全然是欢愉明亮的模样,尤其是以G大调写成的第二乐章“甚缓板”,用颇为轻快的配器(管乐声部只有单簧管、法国号以及巴松管,不用定音鼓),将一种缠绵浪漫的情愫铺排得恰到好处。

    如果我们知道写作此曲时的贝多芬正沉浸在爱情的甜美中,便不难理解为何马勒会用“与众不同”来形容这首作品了。一辈子与坎坷命运抗争不息的作曲家在这首协奏曲中,将那些晦暗与压抑全然抛开,将自己对于女学生、匈牙利伯爵小姐勃伦斯威克的爱慕倾注其中。用他本人的话说,写作该曲的那段时日,因了爱情的滋养,是他“一生中最明朗的日子”。

    因此,《来自天堂的音符》的编剧和导演安排男女主角因为这首曲目情定一生,或也暗指该曲的灵感之源亦是一场两百多年前因艺术而生的爱情。与片中相爱的情侣因为男主角病重而无法相守的情节相若,现实中贝多芬与这位伯爵小姐也未能有情人终成眷属,成为作曲家不完满人生中的又一处遗憾。有人说,残缺的人生才真实,而真实才美,想来不论当年的“乐圣”贝多芬抑或电影中的音乐天才加百列,听到这话,都得无奈一笑吧。原来再不寻常的天才,终究也避不开爱情的欢愉与磨折。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此帖使用VIVO X9提交
    发表于2019.05.13 18:16:01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6453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