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它改写了颂歌创作模式,当年却差点夭折
张学军 于 2019.04.01 11:57:49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10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是一首几乎全中国人都会唱的歌曲,至今已经传唱了两代人。由蒋开儒、王佑贵和叶旭全联手创作的《春天的故事》,热情歌颂了改革开放政策,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这首歌纵情唱出了改革开放初期每个人心中的希望。跟以往简单直接地歌唱领袖的颂歌不同,作曲家王佑贵在创作《春田的故事》时,完全是有感而发,有情而发,“这首歌表达了多元的情感,同时也想抒发一下自己内心对改革开放的感激之情。”

深圳,两位“老青年”的春天

南下广东深圳,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时髦的事情。或许很多人并不清楚改革开放的真正意义,但是每个人心中寻求改变的小心思都在蠢蠢欲动。大家都想试一下运气,搏一搏命运,于是很多日子不好过的人下海了,甚至很多捧着金饭碗银饭碗的人也下海了。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全国掀起了一股公务员辞职下海潮。据人社部数据显示,1992年,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而深圳,成为人们心中那片充满希望的蓝海。

那个时候,下海闯深圳的大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但是《春天的故事》这首歌的词作者蒋开儒那一年已经57岁了,在这个洪流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大哥。来深圳只有一个理由,就是他被人民日报的一篇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所感召,毅然辞别家人,带着老伴凑的2000块钱,坐硬座从哈尔滨来到深圳,并在一个企业家艺术团谋得了一份工作。在这座前沿城市,蒋开儒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蒋开儒回忆,去银行取钱,他经常看到有人用黑色塑料袋,装满十万、二十万元的现金。眼前的这一幕变成了《春天的故事》里那句“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在深圳,他看到这里被铁丝网围成“关内”和“关外”。小平同志在深圳画了一个圈,圈里搞市场,叫“关内”,圈外搞计划,叫“关外”。心潮澎湃之下的蒋开儒一气呵成写就了这首《春天的故事》。

  • 说到《春天的故事》,就不得不说到另外一个人,他就是作曲家王佑贵。跟蒋开儒一样,在那些年涌向深圳的人潮中,王佑贵也不算年轻了。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1989年他40岁。在朋友邀约下,王佑贵辞去湖南师大的工作,只身来到深圳闯荡,开始了职业作曲生涯。刚到深圳,生活无比艰难,他曾经靠临摹朋友的亲笔签名解决吃饭问题,也曾经三男两女挤在一间十平方米的单间里,用几张报纸盖在身上当被子。在深圳的那几年,居无定所的苦难生活,给王佑贵无数的创作灵感,《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深圳湾情歌》《多情的东江水》等多首流行歌曲就诞生在这里。无疑,深圳对于王佑贵来说,同样开启了他人生的第二春。蒋开儒也在这里先后完成了《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足以传世的时代经典。蒋开儒说:“深圳是我事业的第二春,没有深圳就不会有今天的蒋开儒。”

  • 用“老人”写“伟人”惹歧义?

    对于《春天的故事》来说,蒋开儒和王佑贵是一对黄金搭档,缺了谁都不会有这首歌。这两个同样中年之后才下海的人,对于人生的感悟、对于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最真实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有着旁人无法企及的切肤之感。这段缘分开始于1993年3月7日,那也是一个春天,《春天的故事》歌词发表在《深圳特区报》副刊上,随后,蒋开儒先后两次将歌词复印出来送给作曲家王佑贵。王佑贵跟蒋开儒说,词写得很好,可就是语言格式很难用音乐来表达,歌词中的句子长的长、短的短,写法既非民歌也非美声,不符合习惯上的创作方法。直到1994年5月23日,蒋开儒第三次把这份歌词复印并放大好几倍送给了王佑贵。王佑贵用湖南话反复朗诵着歌词,在这过程中得到了灵感,二人用了一个半小时完成了《春天的故事》的初稿。

    那一年,这首歌曲参加了广东省青春歌曲大赛,但在深圳分赛区的初选中落选了。于是,王佑贵和蒋开儒找到了广东省青联常委叶旭全。当时,叶旭全已经在深圳工作了14年,是与特区共同成长的一代人,同时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新气象。叶旭全也参与了这首歌的创作,在他的建议下,《春天的故事》由原先的三段歌词改成两段,7分钟的歌曲精简为4分半钟。此外,原歌词中“啊,深圳,深圳,你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被叶旭全改为“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将原歌词“神话般崛起一座城”改为“神话般崛起座座城”。特别是将原歌词中“有一位伟人在南中国的海边写下宣言”改为“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样用比喻的手法,使这首歌更富有诗意和情感。之后,叶旭全把二度创作后的歌曲直接交到了广东青春歌曲创作大赛评委会,而恰恰这个温馨生动的比喻却引来了争议。评委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多数评委认为,这是一首政治题材歌曲,唱的是改革开放,是国家领导人,用“画了一个圈”和“一位老人”这样通俗的语句来写,不够严肃,不能选用。但另有两位评委却坚持认为,群众歌曲正是需要这种通俗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写法,需要清新贴切、充满深情的比喻,这首歌写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声。在两位评委的据理力争之下,其他评委也转变了看法,最后这首曾经初赛就被淘汰的歌曲却在此次大赛中被评为金奖。

    1994年10月,由孟欣策划、张国立导演的音乐电视片《春天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一炮而红,12月又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一时间传唱大江南北。后来,这首歌成为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主题歌,获得了1995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6年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和“20世纪90年代最受群众欢迎的影视歌曲金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金曲之一。

    这首歌改变了颂歌的创作模式

    1994年10月,由董文华演唱的《春天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首播。1997年,这首歌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这首写法通俗、充满生活气息的歌曲感染了无数的听众,歌曲比喻清新贴切又充满深情,写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声。王佑贵采用了中国民间音乐的曲调,以平和、亲切、感人的音乐为主题,塑造了两个重要的音乐形象,一个是邓小平的领袖形象,一个是拥戴领袖的大众音乐形象,这两个形象交替出现,并运用音区、音色、音调以及调性的对比,气势恢宏地展现了一幅史诗般壮丽的画卷。《春天的故事》改变了多少年来中国颂歌的创作模式,王佑贵说,“我们这代人,从上世纪70年代一路走来,所听到的颂歌都是高调的。而我在创作时最想表现的是百姓对领袖的那种多元的情感,同时也想抒发一下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我们这辈人大都和共和国同龄,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发生的所有事件我们都经历了,这就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和感恩。所以,我写这首歌完全是源于情感,以大抒情、大写意的模式创作。”蒋开儒认为:“我写歌不是拍谁的马屁,不是迎合这个时代,而是从个人感悟出发。领袖代表一个国家的意志,代表未来的追求,代表梦想的东西。所以我说我写他,实际上我是在写明天。”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印象中第一次关注这首歌是1998年,当时县里的工厂风雨飘摇,我爸虽还未下岗,但已经停薪留职,到市里跟私人老板干活,我也第一次到市里过了一个暑假。那个暑假下馆子、进KTV的频率很高,他们搂着舞女唱的却是《春天的故事》、《长城长》、《小白杨》……
    此帖使用NOKIA 7 PLUS提交
    发表于2019.04.07 16:50:15
    2
    03
    这首歌让我想到骑着28大杠上学的岁月,镇上大喇叭和电视点歌台每天都能听到好多遍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19.04.06 23:28:15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6673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