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她开创了中国内地的城市民谣
刘小波 于 2019.03.19 20:12:03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8.00/8

艾敬1992年发行的《我的1997》绝对是流行音乐史上重要的一笔,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女孩子用一首平和的歌曲将时代剧变与人心的欣喜惶恐呈现出来。同时,作为中国内地第一位与唱片公司签约的歌手,艾敬可谓开创了流行音乐全新的生产机制,建构起流行音乐新的生态圈。

《我的1997》:演绎青春的迷茫

创作这首歌曲时艾敬才23岁,这样的年纪让歌曲有了一种自然而然的青春与活力,将青春期成长的迷茫彻底演绎出来,甚至有些顽皮的味道。但是歌曲的意味却不简单,也正是这种多重的韵味促使歌曲成为时代的记忆与经典。歌曲从表面来说,就是一首关于音乐家本身的元歌曲,用近乎说唱的方式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音乐之路表达出来,很多描写直接指向唱歌本身。这也是作者音乐理想的流露,正是这种音乐理想,才使得她并没有完全把握住市场,随后发行的《艳粉街的故事》《追月》与《我的1997》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演唱水准和制作上优于《我的1997》专辑,但市场反馈并不理想。

《我的1997》音乐简单但旋律优美,唱腔直白流畅,因为平和质朴,很快成为大众广泛传唱的曲目。但《我的1997》和一般的歌曲又有所不同,它采用一种歌谣的形式进行演绎。歌谣是一种古老的技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诗言志、歌咏言”开始,几千年来一直绵延不绝,这种诗性传统流传至今。更为重要的是,歌曲演唱的是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未来想象也正是那个时代浪漫情绪高涨的反映。仅从音乐产业本身来说,就足以鼓动人心。

城市民谣:流行歌曲的第四条路

上世纪90年代初的那几年是中国原创音乐梦幻般的流金岁月,中国本土音乐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那个时期,有几股流行音乐的势力并存,一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轫并延续下来的内地抒情歌曲,二是港台的流行歌曲,三是以崔健为首的摇滚音乐。而艾敬开创了第四条道路——这条路被冠以“城市民谣”的称谓。其实她的歌曲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混杂性,歌曲首先有西方音乐的影子,无论是摇滚还是民谣,都是国门打开之后的舶来品,艾敬也在她的访谈中多次提到特雷西(Tracy Chapman)和苏珊娜(Suzanne Vega)等歌手的影响。歌曲也有传统元素暗含其中,既有民谣的特质也有摇滚的曲风,同时还有说唱的因子。

专辑《我的1997》毫无疑问是那个时期的一张经典唱片,艾敬开创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这种风格吸收了当时的摇滚音乐和校园民谣等音乐风格,与摇滚相比,它采用一种温和的抵抗姿态,更容易生存下来。与私情性更明显的校园民谣相比,城市民谣视野更开阔,人文性更强,社会担当似乎也更多了。《我的1997》毫无疑问是打上了那个时代深刻印记的歌曲。随着时间的流逝,再回头观望,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歌曲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深意。

当时市场刚放开,经济大潮之下人流涌动,社会风气与人的心态也慢慢变得浮躁,歌曲正好触碰了每一个人的神经,无论是对远方的渴望、对未来的企盼,还是对故乡的回望、对过去的缅怀,都在歌曲中有所表达。城市民谣是站在城市对故乡的回望,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既有现代化进程的浪漫豪情,也伴随着一种时代的隐忧,时代怀旧情绪由此弥漫开来。

  • 故乡缺场:主题贩卖的根本原因

    市场经济大潮下人心开始变得浮躁,而城市民谣则从批判的角度进行乡土的回望与人性的回归。当时流行的很多音乐都表达了这种现代性的压抑与焦虑,城市与乡村的对举在当时的音乐中最为明显。然而无论这些音乐怎样怀念乡村、凸显故乡的地域符号、拷问现代化进程,也不管这些音乐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审美意图和伦理道德,在产业化的浪潮中,首先进行的是一种商业贩卖。这些主题能够进行兜售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在当代社会的匮乏。

    意义的缺场与符号替代是流行音乐主题编码的准则。意义不在场才需要符号。在家庭观念淡薄的今天,才会有《我想有个家》这样的歌曲流行,才会有《常回家看看》的期待。故乡不在场,才有《流浪歌》和《望乡》对家乡的思念与回望。纯真朴素爱情的不复存在,才有《小芳》这样的对往昔爱情的回忆。无论是青春年少还是家乡故国,都因为不在场,才需要这些怀旧歌曲来提喻。怀旧凸显出当下中国文化的某些症候,一边是现代性或曰启蒙的话语,一边是对“现代化进步”的质疑。市场经济大潮让城市盛行“利益交往”和“非亲身性交往”,致使人们因出现“认同危机”“情感危机”而产生失落感与孤独感,故而不禁回眸往昔,怀想温情,以求得心理平衡。城市民谣歌曲正是利用了这一心理,将因商业大潮被迫离家的举动和被商业侵蚀的故乡作为一种心灵慰藉进行追忆怀旧,而乡愁在这里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商品而已。

    时代主题:音乐是社会的产物

    怀旧是一种欲望的替代满足,在碎片化的时代,只有怀旧能带来一种历史厚重感。怀旧音乐的大量出现正说明这些逝去的东西无法追回,逝去的意义已经不在场,需要符号来表达,从而实现幻想性、替代性满足。怀旧让音乐的艺术性凸显,娱乐性收敛。中国早期的流行音乐往往被认为是具有人文情怀的,有很高思想价值。西北风、摇滚等乐种都被纳入到价值层面进行探讨。因为曾经建构起来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因历史原因突然坍塌,价值出现了真空,人们处于一种彷徨时期,一切处于探索之中。于是,古今中外的思想都被考虑进来。如今,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新的价值体系基本建成,无论是好是坏,总之,新的信仰有了。大家普遍认为当下音乐轻飘,除了一小部分音乐仍在探索外,绝大部分歌曲已经空洞无物,因为时代不需要它们承载过多的东西了。爱情、亲情、友情都有了新的法则,流行音乐不再厚重也就不足为怪了。音乐是社会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变迁定格自己的主题。

    《我的1997》正是被蒙上了这样一层特殊而深刻的时代主题。歌曲中大量的城市名字和地域转换正是那个时代人口流动最真实的写照,流动自然意味着无根的漂泊。除了怀旧,歌曲更流露出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向往5年之后的生活。歌曲中有着传统与现代的斗争和交锋,MV中穿插了踢毽子、戏剧等大量属于传统的东西,而歌曲之间也有一段戏剧唱法。《我的1997》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元素是香港回归,将这种爱国情愫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爱国情怀的挪用印证了歌曲的文化功能并不单一。

    艾敬之后,城市民谣一直如火如荼发展着,何勇的《钟鼓楼》、李志的《关于郑州的记忆》、蒋明的《苏州河》、宋冬野的《安河桥》、赵雷的《成都》等都是传唱度很高的代表。

    当赵雷的《成都》通过音乐娱乐节目响彻大家小巷之时,仍是对这一传统的回望。艾敬和她的《我的1997》毫无疑问是那个年代最有代表性的歌曲,随着时间的流逝也逐步走进经典的殿堂。我们也无需将其神圣化,这种风格也是适应市场需求进行风格细分的产物,尤其是之后跟进的城市民谣充满了模式与套路,比如地方元素的凸显、对远方的向往、对故乡的回望、失去的姑娘、永无止境的漂泊等,这些套路都是音乐产业化之必须。但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早期,艾敬首开先河,用歌曲缅怀时代、憧憬未来,全景展示了一个音乐才女的音乐天赋。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7.136.079.***
    117.136.079.***
    发表于2019.07.10 12:21:07
    4
    她的歌我都听过(暴露年龄了),喜欢那首追月,韩剧《堕落天使》的主题曲~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19.03.30 15:36:21
    3
    十年前听《那天》听得都哭了。
    发表于2019.03.27 19:06:39
    2
    名字听过,歌手听过,歌真没听过
    此帖使用Android设备提交
    发表于2019.03.21 01:02:12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8842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