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纸片人”的大乾坤
贾晓伟 于 2018.08.14 10:17:20 | 源自:深圳特区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30

肖邦弱不禁风,被人戏称为“纸片人”。他病重的时候体重只有九十磅,也就是八十斤左右。这个体量如此小的人,却能擂动体量巨大的钢琴,像是瘦小的车夫,在赶一辆几匹马驱动的豪华马车。肖邦的钢琴作品充满阳刚之气,弹奏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常说贝多芬的晚期奏鸣曲对技术有很高要求,比如锤子奏鸣曲。想演好这个曲子,需要力度,也需要速度。但贝多芬的作品表面上艰难,一旦速度和力度有了,弹下去就会相应地顺手。肖邦的作品除了力度和速度之外,还有对结构的要求。他的《练习曲》被许多钢琴家视为畏途,因为内有大乾坤,想弹得像模像样,极具挑战性。

在乔治·桑最初与肖邦相遇的日子里,曾相信他的作品代表音乐的未来。她说,十部迈耶贝尔的歌剧加起来,也抵不上一部肖邦的钢琴作品。她这么说,除了对肖邦的膜拜之外,还有对迈耶贝尔凭借歌剧挣到大钱的不满。霍洛维茨也说,肖邦的作品异常洗练,没有废话,一部作品比马勒的交响曲说出的东西还要多。他大概对马勒放纵情感的弥漫式表达失望,觉得臃肿,而肖邦的作品有筋有骨,体量匀称。除霍洛维茨之外,其他钢琴演奏大师甚少诟病肖邦的作品,但对李斯特则意见不一。喜欢李斯特的人认为,是李斯特而不是肖邦,开创了钢琴世界的明天;不满李斯特的人,则说他的作品浮夸,虚情假意,没有真情实感。舒曼的遗孀克拉拉就表示,李斯特该为钢琴演奏的没落负责。她看不惯李斯特演绎时的铺张——内在而严谨的古典演绎方法,被李斯特之流彻底解构并摧毁了。

  • 在电影《春光奏鸣曲》(正确的译名应该叫《即兴曲》)里,肖邦被演绎成一个孤芳自赏的人。现实中的他大概也是这样,从年轻时抵达巴黎,一直到去世,都落落寡欢,甚少对音乐家同行赞美。许多作曲家褒扬他,他却不能桃李相报。正因为与人有某种疏离感,肖邦是一个忠实于自己情感和感受的人。乔治·桑热爱他,他对她的反应则是被动的。当时在巴黎社交圈,就有人说肖邦是小姐,而乔治·桑该称作先生。《春光奏鸣曲》表现了当时沙龙里男女之间感情的诡异。乔治·桑写给肖邦的信,却被李斯特的情人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而肖邦以牙还牙,原本是献给乔治·桑的作品,却给了李斯特的情人,有意制造感情的不和。那些男女感情阴差阳错造就的是非,已成为法国沙龙文化的一道风景。直到有一天,肖邦玩腻了这套玩意儿,不再纠缠个人情感,开始为自己的祖国波兰带病筹款演出,救赎自我。李斯特晚年则最终穿了黑袍,戴上修士的面具了事。

    2012年,迪卡公司出品了《肖邦101》六张一套的唱片,其间的录音以阿什肯纳齐主打。阿什肯纳齐是技术精湛的大师,有人说他的左右手相互之间的配合与感觉,堪称世界最好。他对肖邦作品的精雕细刻,追求一种情感的深度。但在我听来,阿什肯纳齐的演绎还是不及阿图尔·鲁宾斯坦到位。鲁宾斯坦弹奏的肖邦以绝佳的分句见长,尤其是呈现了肖邦感情高贵的一面:那种乐句的线条,音符之间的呼吸,让肖邦的形象栩栩如生。阿什肯纳齐沉思的肖邦有点拘谨,不够浪漫。

    当然,关于肖邦与乔治·桑的影像表达,关注点多是二人的相遇,以及她支持肖邦创作的场景。但关于这对恋人的冲突与争执却有意忽略。肖邦身体孱弱,而乔治·桑充满活力,这一场姐弟恋甚至有点母子恋色彩的爱情,最终以肖邦的毅然决然告别而结束。肖邦的个性,在此表现出了刚烈与决绝的一面。他最终把自己全部的热情与想象,百分百灌注到了作品中,而在现实生活中,则以冰冷与彬彬有礼与人相对。他是一个属于钢琴的人,许多作品前所未有地开拓了钢琴世界的表达方法与方式。也可以说,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现代钢琴演绎,是李斯特与肖邦共同完成的。肖邦精致,李斯特夸张;肖邦内敛,李斯特则热情,有点过火。从作品的质量上看,肖邦肯定要强于李斯特,否则的话,克拉拉也一定会让他为钢琴演奏的没落负另一半责任。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1149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