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巴赫:巴洛克时代的暮色
贾晓伟 于 2018.06.18 15:45:47 | 源自:深圳特区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9.00/27

加迪纳与平诺克都是英国人,出生于1940年代,二十几岁时就投身于古乐复活事业,为今天所说的古典音乐的“本真主义”美学信条奋斗了一辈子。他们重新审视乐谱,执意恢复原始文本(乐谱在出版与流通里多有改动,不复是作曲家写作时的风貌),使用古乐器(大多从博物馆借出来,或重新修复一些有问题的旧乐器),并以当年的乐队建制出演作品。当然,他们演绎的主体是巴洛克时期的作品,相当于让旧时代的音乐世界在20世纪下半叶重现。唯一与那个时期音乐家不同的,是他们不戴帕赫贝尔与巴赫的假发套。

  • “本真主义”在英国方兴未艾,而不是在德国、奥地利与意大利,只能说英国有良好的文化保守主义传统。英国的皇家礼仪今日依旧,许多习俗在时代的变幻里得以固守,在于那里并不相信什么“新的就是好的”。19世纪的英国诗人阿诺德与20世纪的美裔英籍诗人艾略特,都以“文化保守主义”闻名于世。要知道艾略特的诗歌极其现代,可兜兜转转,他还是觉得“保守”的文化与宗教更靠谱。新,有时只是骗局与表象;而文化上的“旧”,容易与伟大的过去发生联系。古乐运动在欧洲的兴起,从1970年代为全球乐迷认可(DG品牌下的ARCHIV公司的古乐唱片大卖),到越来越成熟,加迪纳与平诺克几近用一份份音乐的考古报告,吸引乐迷去品味过往的时代。

    出于对ARCHIV的敬意(至今也很难准确翻译这个品牌的名字,有人译成了“档案集”),我买了一套1947年至2013年的盒装片,共有55张之多(尽管许多唱片已经买过单张)。系统地听古乐(况且里面还有从没面世的录音,是公司有意的商业设计,吊人胃口),于我是对这个喧闹时代有意的“疏离”。在巴洛克时代的沉静与自得里,感受“当年明月”与“巴洛克时代的暮色”,自有一种滋味。不过,那时的演奏风格不是轻易就能呈现的。与古人的感觉交汇,需要一颗“古典的心”。古乐没有今天的音乐那么明亮与层次清晰,而在古乐器有意营造的“昏沉”里,才能找到旧时的律动。

  • 我听了平诺克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这张唱片在盒装里是第27张,时长不到61分钟。盒装说明书里有一张平诺克年轻时弹奏羽管键琴的侧面照片,照片里的古琴与唱片封套的不一致),总的感觉是他有一种“数学的精确”。像在同时拨弄好几只钟表,不同的齿轮,在对位里准确地转动。羽管键琴与今天的钢琴不仅音色不同(音乐线条细,近似金属的针状),而且琴键分为两排,弹奏时左右手会纠缠。当然就好听而言,羽管键琴不能与现代钢琴相比。现代钢琴是乐器之王,有展现一个乐队的能力;听羽管键琴,感觉它近似一个魔术匣子。

    但巴赫当年弹奏的就是这种魔术匣子。巴洛克时代,没有电灯,巴赫因为年轻时长期抄写乐谱,在晚年患有眼疾,手术时没有麻醉药,医生手工操作,可以想见当时的痛苦。但巴赫是终生充满信仰的人,作品从青年时代就异常成熟(莫扎特与贝多芬,以及后来的许多作曲家,都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巴赫却从年轻到老年的音乐理念从未变化),键盘音乐作品不仅有“数学的准确”,还有“几何变化的神妙”。《哥德堡变奏曲》就是例证。

    平诺克的巴赫,把人带到了巴洛克时代,听他的演绎,甚至可以想象巴赫弹奏时的神情。我一直认为巴洛克时代不仅是音乐的美好时代,还是生活和谐与安定的时代,尽管在医疗上野蛮(与今天相比),而且巴赫还需要为收入多寡与人力争。

  • 与古尔德与图雷克的《哥德堡变奏曲》相比,平诺克的演绎是另一派风景。而古尔德与图雷克相比,我更喜欢图雷克的巴赫。图雷克的表达里,有温暖与感情的厚度,这是巴赫音乐里重要的事物。听平诺克,也能感受到一种“温柔敦厚”的存在,只是这种“存在”在后来的键盘乐里较少呈现,浪漫化的表达,一度主宰了现代钢琴的演绎美学。巴赫音乐里还有一种来自“信”的坚定性,这是“本真巴赫”的要义。那是为上帝的荣耀而表达的热忱,我们今天已经难以理解的热忱。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4852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