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影系列:一场命中注定的别离
李梦 于 2018.06.13 15:15:32 | 源自:北京日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30

英国知名作家麦克尤恩的小说因其一波三折的故事以及剧中主角繁复又每每不寻常理的情绪与心理样态,总是很适合被改编成戏剧性十足的电影,不论2007年的《赎罪》,抑或十年后的《在切瑟尔海滩上》。说来也巧,当年《赎罪》中饰演惹下祸端的妹妹布里奥尼的小演员长大了,成为新片中的女主角佛罗伦斯。

《在切瑟尔海滩上》的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英国,那时候,性解放运动尚未开始,年轻男女在婚前同居会被视为有伤风化的事情。1962年的夏天,一对二十岁出头的年轻恋人,爱德华是年轻有为的历史系学生,佛罗伦斯是颇具天分的小提琴手。他们在新婚之夜经历了一场灵与肉的挣扎及考验。

两人都对新婚之夜的同房忐忑不安,不同的是,爱德华的忐忑中掺杂着跃跃欲试与兴奋,佛罗伦斯对于男女之事则更多地抱持排斥乃至厌恶的心态。因了这一场事先未曾料想的尴尬,两人的关系坠入难以调和的矛盾与纠结中,最终以无奈分手收场。影片以两人在切瑟尔海滩上的无奈道别为节点,分作前后两部分:前部分是“当下”,是被争执与矛盾拥塞的“当下”,后半部分则回溯往日,带领观者重温两人相识相恋时的温煦往事。前后两段的情绪对照鲜明,尤能引起人们对于已逝爱情的追怀。擦肩而过,却念念不忘。

因女主角是小提琴手,故而片中大量出现古典乐曲选段,其中又以贝多芬、莫扎特和舒伯特等德奥作曲家的古典或浪漫风格曲目为多。舒伯特第十四弦乐四重奏(又名《死神与少女》)在影片中两度出现,配合影片氛围与人物情绪,而若我们多想一层,也能在舒伯特的身世经历、这首曲目的起承转接以及片中人的故事里,找到些许并进甚至重合的片段。

  • 《死神与少女》这首四乐章的弦乐四重奏作品创作于1824年至1826年间,属于舒伯特晚期作品。那时候的作曲家身患疾病,自知命不久长,急切地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用在音乐创作上,以至于他的许多知名作品,比如数首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等,莫不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四年间完成。

    第十四弦乐四重奏一开篇便是强力的、下行的和弦,提示出紧张不安的情绪。我不久前曾访问知名钢琴家邓克(Jeremy Denk),他告诉我舒伯特的晚期钢琴作品中有一种近乎“危险”的感觉,而这种“危险”,正正在这部《死神与少女》中有淋漓尽兴地呈现。

    穿插在电影叙事中的是这部弦乐四重奏的前两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快板,出现在两人经历新婚之夜的尴尬后,第二乐章是一个流畅的行板,应和两人对于往事的怀缅。两个乐章的相似之处在于情绪的高低起伏十分鲜明,而且乐音在明亮与晦暗之间不断跳转,时而让人看到希望,时而又将听众带入失望寥落的情绪中。

    这像极了片中爱情的样子,不是吗?生活告诉我们,再美好浪漫的感情,也有它迷茫、疑惑甚至苦涩的时刻。爱德华与佛罗伦斯明明是外人眼中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却在世俗的考验面前失了原本的淡定从容,变得焦躁、歇斯底里,甚至迷失了自己。多年后,爱德华回忆起年少时那一场热烈却短暂的爱恋,怀着追悔与遗憾的心情,可是,过去的,注定也是过去了。舒伯特恐怕一早想明白了万般世事,最终逃不过道别和离开,而他的这首弦乐四重奏,与他的那些晚期作品一样,悲欣交集,宛若站在人生尽头回望世事的一声叹息。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06.034.***.***
    106.034.***.***

    此帖使用OPPO R9S PLUS提交
    发表于2018.06.30 10:58:54
    6
    117.087.040.***
    117.087.040.***
    发表于2018.06.22 20:40:03
    5
    03

    此帖使用G8232提交
    发表于2018.06.14 12:50:30
    4
    119.086.176.***
    119.086.176.***
    发表于2018.06.14 12:48:37
    2
    058.247.243.***
    058.247.243.***
    发表于2018.06.14 11:17:11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5210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