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创作为何爱致敬?
刘小波 于 2018.01.19 15:16:46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10

当前流行乐坛致敬现象较为流行,国内外歌手的经典作品被频频致敬。前段时间,高晓松的歌曲《越过山丘》流行开来,这首歌曲与李宗盛发行于2013年的歌曲《山丘》相似,作者正是打着致敬李宗盛的旗号。这种致敬一方面显示出这些歌曲的经典性,另一方面也显现出当代乐坛创作的匮乏,只能回望经典。除了李宗盛,邓丽君、梅艳芳、张国荣、黄家驹等逝去的明星也不断被致敬,其他老一辈歌手也在各种场合以各种方式被致敬。然而,致敬并不只是对经典的纪念与回望,很多时候它都成为抄袭模仿的遮羞布。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太过透明,国内很多歌手吸取直接抄袭模仿的教训,而改为致敬。歌手们并不潜心创作,频频参加各种娱乐节目、商业活动,陷入各种八卦纠纷之中,在创作力极度匮乏之时便采取这种致敬的方法。相比致敬国内歌手,致敬国外歌手更为流行。在当前流行音乐行业,国内歌手模仿致敬、挪用抄袭国外歌手屡见不鲜,这是全球化带来的信息便利和文化创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全球创意经济导致了这样一种趋势:创意经济中的艺术失去了与美学的内在联系,对生存性(包括消费性)的关注取代了对思想性的发挥。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达国家的艺术产品及其产业模式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国外流行音乐产业十分发达,尤其是欧美流行音乐成为全球音乐产业的标杆。在产业化过程中既涌现出了不少优质作品,也积累了大量的产业经验,这些都被中国流行音乐产业进行复制与移植。小的方面如单部作品的模仿,大的层面如产业模式的移植。一直以来,中国流行音乐存在的弊病还没有完全解决。主要表现为原创力不足。现代流行音乐的诞生采取的模式就是选曲填词模式。这为以后中国流行音乐的原创不足埋下了伏笔。从学堂乐歌开始,大都选用欧美和日本的曲调填词而成,一直影响到之后的创作。流行音乐本身是西方的强势文化,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的国家都曾经历了模仿欧美大国流行音乐的历史阶段。

即便到了当下,这种情况也没有多大改观,梳理一下中国流行乐坛就会发现,很多乐迷所熟知的歌曲并非原创,而是来自国外。例如S.H.E的成名专辑《Super Star》大部分歌曲是国外的旋律重新填词。邓紫棋的《后会无期》(邓紫棋,2014)翻唱自史琪特·戴维丝的名曲《The End Of The World》,她的《红蔷薇白玫瑰》翻唱自BIGBANG成员太阳的名曲《眼鼻嘴》。其他歌手更是不胜枚举,《我的天空》(南征北战,2013)来自手稿乐队(The Script)的《Hall Of Fame》,《嘻唰唰》(花儿乐队,2005)改编自日本组合puffy的《K2G奔向你》。周峰的《夜色阑珊》(周峰,1984)旋律直接来自日本不能算是纯原创,该曲改编自因幡晃的《夏にありがとう》(《感谢夏天》)。谭咏麟的《迟来的春天》(曾获1983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奖),张国荣版本则为《Good morning Sorrow》。《红日》改编自立川俊之的《それが大事》(《最重要的事》),由李克勤本人填词,李克勤、谭咏麟演唱。陈慧娴的《千千阙歌》和梅艳芳的《夕阳之歌》是日本艺人近藤真彦演唱的一首歌(《夕焼けの歌》),由大津明作词,马饲野康二作曲。蔡淳佳的成名曲《陪我看日出》(蔡淳佳,2004)也非原创,该曲翻唱自日本冲绳歌姬夏川里美演唱的《泪光闪闪》。

张韶涵2016年发行的新专辑《全面沦陷》大部分是购买的国外流行金曲的曲子,重新填词而成。《不害怕》是《Never Give Up》,《再见之前》是《This Is It》,《不后悔》是《Up In Flames》,《全面沦陷》(张韶涵,2016)改编自Braddon Williams的《I Wanna Hear You Say》,此外,整张专辑几乎都是改编自欧美当时最流行的音乐。流行音乐的致敬失去了限度,借鉴模仿的势头大大盖过了原创。更为严重的是,很多致敬还有盗版的嫌疑,如某歌手的绝大部分歌曲都被网友曝出是抄袭国外歌手的,有网友将他的歌曲与国外歌手作品进行对比,的确惊人地相似,这种所谓的致敬过了头。模仿与抄袭似乎是中国很多的明星的特殊技能,在信息如此畅达的时代,模仿与抄袭的风险越来越高,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识破,与其挖空心思抄袭,不如潜心创作。正如一条告诫所言:“希望华语乐坛那些机械模仿欧美时尚的歌星能少在舞台上展示思想意识的苍白裸体,而努力给自己穿上思想意识的时尚华服。”

再比如近期突然火爆的嘻哈音乐西方痕迹也十分明显。目前中国的很多说唱音乐是非中文的,音乐人们从艺名到装束打扮、音乐态度、音乐风格都以西方偶像为模板,进行整体移植,在直接移植的时候歌手们也常打着致敬的旗号。但是音乐形式的移植却没有相应的内容进行填充,两者之间出现了沟壑。在国外,嘻哈音乐是来自底层的真实声音,除了演唱方式,更多的是其中蕴含的说唱精神,无论是锐普的底层反抗,还是嘻哈的玩世不恭、对主流文化的抵抗等,这种音乐尤其产生的特殊土壤,可惜移植进来之后,只剩下空洞的外壳了,这些深受西方影响的音乐作品一方面无法展现任何的说唱精神,完全没有说唱音乐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也没有体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这是中国目前说唱音乐的通病。中国音乐也一直有说唱的传统,但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延续。

国外经验直接移植的背后,是文化全球化的表征,是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空间经济和符号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这种移植是对意义本身的忽略,从而陷入一种商业迷途,这也是当代艺术与创意产业中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密切关联而丧失了对审美准则的关注直接表现,意义的缺失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准则尤其是审美独特性的缺失。

一味地用致敬代替原创不能保证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当代流行音乐步入一个巨变时代,歌曲创作与出版仍是中心活动。郑钧百万征集歌曲、《中国好歌曲》发掘原创人才、虾米“寻光计划”、优酷音乐“牛人频道”、阿里音乐的“滚石原创歌手大赛”、百度“音乐人计划”、网易云音乐的“石头”计划、咪咕音乐“音乐新生态”计划,合音量的“T榜”等都是以优质内容为宗旨的,行业竞争的焦点最后还是要回到自己生产有竞争力的原创产品上来。

其实不只是流行音乐行业,当前整个大众文化生产领域几乎都是如此,原创力极度匮乏,创作者丢弃了基本的创作逻辑,各种打着致敬旗号的模仿抄袭层出不穷。正是粗放型发展模式对量的需求,使得很少有潜心创作的机会,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原创力极度匮乏。因为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对产品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并没有相应的创作团队,于是二度创作成为首选,很多文化产品直接从国外移植,而不去考虑是否符合中国的水土以及是否符合基本的创作规律。单纯的移植国外经验并不能保证流行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不论流行音乐怎样发展演变,流行音乐以内容为王的宗旨不会变,音乐原创是所有音乐活动展开的第一前提,现成经验的直接移植是一种商业投机,只能获取短暂的收益,只有提升自己的原创力才是根本出路。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5907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