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齐了三个家的罗大佑,逆流而行却海阔天空
爱地人 于 2017.08.08 15:16:59 | 源自:爱地人的微博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10

关于《家III》这张专辑,你觉得有必要先介绍罗大佑这个人吗?

当然,有些过去的事情,倒是可以借助新专辑的发行,来进行一次梳理。《家III》作为罗大佑的第八张个人录音室专辑,也是他在14年后发行的新专辑。而这张专辑对于罗大佑的歌迷来讲,既新也旧。新是因为专辑很新,旧是因为专辑的名字似曾相识,因为在整整33年前,罗大佑曾经发行过一张名为《家》的专辑,而在那张专辑里,则分别有《家I》和《家II》这两首作品,这么一联系,《家III》显然就是33年前那张作品的续作。

同样的续作、不同的续法。罗大佑的这张《家III》,不同于连续剧的那种续法,只是为旧主题添上一些新故事。这张专辑其实让我想起了摇滚传奇David Bowie在2013年发行的专辑《The Next Day》,那张专辑的封面除了一个印有唱片名的大白框之外,完全就采用了他1977年专辑《“Heroes”》的底稿,其中的单曲《Where Are We Now》,更是对36年前经典作品《Heroes》的跨世纪回应。

罗大佑这次的《家III》,与David Bowie的《The Next Day》可以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续作,却各自有不同的支点,并且将不变的支点,在置入超过30年的岁月长河后,以近乎实验的方式,呈现出岁月洗礼之后的新色彩。唯一不同的是,David Bowie选择以柏林墙作为支点,而罗大佑却用“家”这个更小的单位作为支点。

其实,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单位,甚至是许多传统文化的一个支点。所以,罗大佑看似选择的是一个小单位,但同样是一个大世界。更何况,只要听过罗大佑经典作品《家I》和《家II》就会知道,同一个主题同一个字,在他的两首作品里,却是并不相同的方向,前者是美满安康的大家庭,后者是温馨浪漫的小家庭。这其实也就是罗大佑所说的“一个人的一生会有三个家”的其中两个,即“父母给我们的家”,以及“自己终于成立的家”。

只是,在罗大佑创作《家》这张专辑时,“自己终于成立的家”虽然被写了出来,但在现实中却没有完成,而“我们自己出外去追寻的那个家”,也因为“人生积分”不够,所以无法“兑换”一首完美的作品。直到33年后内外因的条件成熟,才最终集齐了三个家,并为“家”这个主题,划上一个圆满的圈圈。

所以,罗大佑的《家III》,注定不会是一张普通流行音乐专辑,你同样不能用旋律是不是口水、编曲是不是国际化、曲风有没有多元化、歌词写的是不是接地气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这张专辑。传统词曲唱意义上的解读,对于这张专辑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家III》这张专辑主要要听的,还是在音乐上一向大鸣大放的罗大佑,如何在六十耳顺的年龄,写出一张回归“家”这个主题的专辑。毕竟,这在华语乐坛历史上,似乎都没先例,就像罗大佑最早在东南亚地区发行《罗大佑作品选》时,华语乐坛还没有一个歌手,发行过名叫“作品选”的专辑一样。

  • 《家III》从基调上来讲,显然是一张收远大于放的专辑。即使罗大佑曾经是个批判歌手,但在不同的年龄,批判的方式会有不同,人生的倾注角更会有不同。《家III》三头一尾三首歌曲的四个版本,其实都是在以不同的主题和视角回归。

    《同学会》在罗大佑整个创作史上,都是一首非常“另类”的作品,以“同学会”这样家长里短的内容做主题,似乎很难和曾经那个习惯大主题的罗大佑印象沾边,在乡村民谣韵律动听的推进中,罗大佑甚至回到了“风花雪月之,哗啦啦啦乎;所谓民歌者,是否如此也”的台湾校园民歌时代。“突然想起起初手牵手那个画面”来的比较突然,却绝对算不上突兀,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有时候一个人在过尽千帆后,往往会发现最初的人生,才是最简单最珍贵。

    《致观音山》虽然和《鹿港小镇》早已经不是同一种表达方式,但主题其实同样归于一致。如果说《鹿港小镇》在故乡的背影中,写的还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那么《致观音山》则是回到原点的一次重新抚摸,也是“我们自己出外去追寻的那个家”后的回归,那种犹如游子返乡、白头归家的历程,如果没有一种更包容的审视、更宽容的心境,简直会让人怀疑你是不是回到了一个假的家。

    《童话爱情》听起来像情歌,却是罗大佑献给女儿的情歌,在历史上,罗大佑曾经给爱人、情人、山河、岁月,甚至风尘女子都写过情歌,但给女儿写情歌倒还是第一次。“相依为命”和“一言为定”的用词,也让人看到罗大佑最柔软的一面。而专辑同名主打曲《家III》,“采样”了《家I》的段落,最后则在“告解”的转折后,落笔在“一颗不变的心”,“家”的主题也就此变得恒定,罗大佑用尽半生的“实验”,也以确定划上了句号。

    当然,一个变得平和的罗大佑,并不代表他从此就成为家庭妇男,只享受他慈父般的平常人生。作为一个几乎把音乐当成事业全部,以及充满责任感的音乐人,即使以家作为创作的支点,罗大佑依然不忘将小家延伸至大家的范畴,这样拉长的时空,也让《家III》注定不是一张完全小家碧玉的专辑,而同样有着大时代起落的印迹。这样的内外呼应、大小互动,反过来也让“家”这个主题变得具体并立体。

    《握手》和《没有时间》两首作品,都是切入时代的作品,主题和内容都和互联网时代的人情淡薄及科技化有关。而这一切同样似曾相识,因为这一切的场景,似乎都在《未来的主人翁》这首歌曲里,曾经做过预言。这两首歌曲里的主角,何尝不正是当年罗大佑所说的“你我的人情味却变得越来越薄”的延续,以及“电脑儿童”的成人版吗?想让顾及小家的罗大佑变得“盲聋”?很难!

    《你准备要活两次》和专辑唯一一首台语歌《人生爱继续》,都是不同的作品、近似的主题,前者代表挣扎,后者代表新生,整体都趋于励志的方向,只是由罗大佑唱如此励志走向的歌,听到的依然不是简单的正能量,而是高低起伏、波诡云谲的精彩戏。但在这个时代,以罗大佑这样的歌者,来唱出《人生爱继续》和《你准备要活两次》这样主题的作品,不仅更有说服力,也真是能够在一个消极的时代,带来更多积极的能量。

    其实,《家III》既是罗大佑的个人专辑,但也是一张开放性的罗大佑专辑。武雄在《人生爱继续》里的执笔,《没有时间》和《家III》里合唱团的加入,都让罗大佑的个人作品,走出个体发声的局限。比如在《家III》这首作品里,就很容易想起曾经的《海上花》等歌曲,罗大佑更像是一个指挥,在指引着音乐与岁月的双重递进。

    而虽然已经过了实验各种曲风的创新年纪,但《家III》的音乐制作却同样不单调,甚至配合各种曲风,还有着驾轻就熟后的妥当与贴切。《同学会》里的乡谣,就像《乡路带我回家》那样贴题;《致观音山》里的弦乐加南美节拍,雍容典雅且带有岁月的回响;《人生爱继续》里的台语摇滚,让人重回那个蒸蒸日上的八十年代,也算编曲赋予了作品一种寓意;《北西南风》有着和《亚细亚的孤儿》近似的节拍,音乐编排的相近,其实也是作品的一种呼应;《没有时间》里的音乐剧模式,以极具张力的舞台感,将作品主题以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呈现,戏剧性也增加了理解力。

    曾经,在华语乐坛还是一片莺歌燕舞的时代,罗大佑以自己独特的震振聋发聩,带着大家走向一个全新的世界。如今的罗大佑,则在这个激流多变的时代,用自己音乐、思想、阅历的沉淀,回到了人生的根源、音乐的初心,演绎出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新传奇。这样的逆流而行,何尝不是一种引领。

    罗大佑带着《家III》回到了家,此时的你又在何方?你可以做的是,在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在线聆听音乐教父罗大佑延续33年更深沉的领悟,及更细致的音乐,感受罗大佑13年的立新创作。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7513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