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曲唱”样样精通,人工智能会让音乐人失业吗?
吴学楷 于 2016.12.09 15:13:17 | 源自:微信公众号-新音乐产业观察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上个月,谷歌在其官方推特上宣布将在新款的Google Play Music音乐服务上融合人工智能技术,该技术可以与天气、地理位置还有用户活动等信息结合,精准地向用户提供更具个性化色彩的音乐推荐,使Google Play Music更为人性化。

在这个围棋机器人能够打败人类顶尖棋手的时代,“人工智能”这个极具科幻色彩的概念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遥远,在音乐领域,多年以来便一直有爱好音乐的科技工作者尝试过让AI参与到音乐创作甚至演唱中来,其中部分“以假乱真”的作品更是掀起了职业音乐人对于自己的“饭碗”是否稳固的担忧。

探索:二进制代码也能作曲?

早在计算机出现不到10年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有一位化学博士Lejaren Hiller在使用计算机工作时发现将程序中的控制变量换成音符后程序便可用来作曲,且曲子符合作曲法则。本身就是音乐爱好者的Lejaren Hiller索性转行攻读音乐硕士,开始了计算机作曲的各种实验。

1957年,在Lejaren的计算机上诞生了历史上第一首完全由计算机“作曲”的音乐作品《Illiac Suite》。自此之后,Lejaren成为了一名大学音乐系教师在成立了自己的实验性工作室后,用计算机创作了《算法一、二、三》等其他乐曲。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Lejaren Hiller可以说是利用人工智能创作音乐的人里的祖师爷。

到了80年代,使用计算机进行音乐创作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路。1981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音乐教授兼作曲家David Cope开发了一款名为Experimentsin Musical Intelligence(下称EMI)的音乐软件,它可以学习知名作曲家的作品风格,创作出与所提供作曲家作品风格相近的乐曲,所涉及的“学习对象”包括巴赫、维瓦尔第、拉赫马尼洛夫、莫扎特、马勒、肖邦等。

1989年,David Cope在圣克鲁斯巴洛克艺术节上播放了两首曲目,并让现场观众猜测哪一首是巴赫原创,哪一首是由EMI依据巴赫风格生成的,结果大部分观众分辨不出哪一首乐曲是巴赫的“真迹”,侧面证明EMI的作品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在那个计算机都还没有大规模民用的年代,计算机生成乐曲可谓是一个非常超前的“概念”,创作出与真人名家作品令人“傻傻分不清楚”的乐曲,就足以看出计算机在音乐制作方面的潜能。

进击:不只是“作曲家”,还是“歌手”

进入新世纪,在自身雄厚科技实力的保障下,各大科技巨头们也纷纷杀入了“人工智能”音乐领域,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巨头们已不再满足于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古典音乐作曲,他们的“黑科技”可以创作流行歌曲、云计算母带制作甚至以“虚拟形象”出道开唱。

今年9月,索尼公司计算机科学研究所宣布其研发的FlowMachines人工智能系统创作了两首流行歌曲,一首叫《Daddy’s Car》,是一首模仿The Beatles曲风的欢快歌曲;另一首叫《Mister Shadow》,是该AI以安徒生的同名童话作为“灵感”,借鉴了多位美国音乐家的风格综合而成的创作。

FlowMachines的工作原理是先对一个歌曲数据库进行分析,然后从所得数据中选择一个具体的音乐风格进行模仿来完成创作。虽然曲目最后依然需要经过人工修整并填词,但两首歌曲最后呈现出的效果确实令人惊艳。

据悉,索尼还计划在2017年发布一张由人工智能创作的流行音乐专辑,不管最终效果如何,这张专辑也必将是一张为业界“开创先河”的作品。

除了创作,人工智能也把手伸入了音乐制作领域之中。在线母带处理服务Landr由成立于2012年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公司MixGenius推出,用户可以自主上传混音制品,Landr通过算法分析音乐的录音与混音质量并生成完成母带处理的mp3与wav文件。

去年,Landr与虾米音乐达成合作,正式入驻虾米音乐人后台为国内的广大独立音乐人群体提供母带处理服务,“寻光计划”中音乐人西楼的专辑《动情祭》便是完全由Landr完成母带制作的。

  • Landr目前采用会员制和单曲收费制两种收费模式,但无论哪种收费模式音乐人所需花费的费用都远低于雇佣一个专业母带师进行母带处理。因其低廉的价格和快速高效的母带处理,自上线至今,Landr已经吸引了全球数十万的用户(包含付费与免费)。Landr让许多支付不起高昂母带处理费用的独立音乐人得到了高质量的母带处理服务,这也是Landr的最大价值所在。

    今年8月,微软发布了第四代微软小冰,并宣布第四代小冰将于近期出道发行原创单曲加入到虚拟歌手市场的竞争当中,并让小冰现场“演唱”了一首《隐形的翅膀》,虽显稚嫩但情感丰沛。

    与日本颇受欢迎的虚拟歌手初音未来采用电子合成音乐不同,微软小冰的演唱基于六个月的机器学习,通过模拟人类演唱歌曲的方式来实现。这就意味着小冰的演唱不是依靠人工操作来完成的,而是其自主训练学习的结果。

    也许未来,像小冰这样的人工智能歌手将能实现开一场自主完成表演与互动的演唱会,届时,这些具备成熟演出能力的将成为音乐市场的一股强势的新生力量。

    未来:是助手还是革命者?

    人类对于新生事物的出现与发展往往也伴随着恐惧与猜疑,即使这个新生物是由人类亲手缔造的。人工智能在音乐工业的出现使音乐人在内容生产过程中得到了便利,但同时也有一些音乐人产生了对未来人工智能从助手身份一跃成为革命者取而代之成为行业主宰的恐惧。

    对于这个问题,来自幕后圈的资深音乐制作人夏侯哲认为人工智能目前来说不可能威胁到音乐人,毕竟音乐不是单纯的程序操作,而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以目前音乐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来看,虽然初具雏形,但离取音乐人代之还有很远的距离。索尼的FlowMachines与各类作曲人工智能只能对特定风格音乐进行模仿,无法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音乐;Landr虽然快速高效但在母带处理的细节上仍然无法与专业母带师相比,被部分网友称为智能“玩具”;微软小冰虽然做到在音准和感情上人类歌手相近,但其咬字和发音仍具有浓厚的机器色彩。

    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区别在于,人工智能只能是一种数字验算,而人类本身牵扯到生物学、心理学、化学等等,更不用说还有情感,而电脑是无法输入这些内容的,因此,在音乐或者可以说是艺术方面很难替代人类行为的。如同知名音乐制作人潘伟屹所说:“美图秀秀这些一键P图软件的广泛使用不会使那些专业修图师失业,同理音乐类人工智能可能在娱乐层面会有广泛使用,但音乐产业的一些高端操作仍然需要由人来完成,这是无可替代的。”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音乐人工智能也给音乐产业带来了很多未来的可能性,毕竟多少十几年前看来属于“人工智能”范畴的科技如今已经成为了音乐人在创作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无论是Logic Pro X中的可以配合其它轨道进行自动伴奏的鼓手轨道,还是可以识别声音中的音阶信息进行音准校正的音准修正插件,这些智能音乐工具都为音乐制作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按照如今科技的发展速度,未来人工智能在音乐产业中的可能性是多方面:在独立音乐制作人李星宇的畅想中,“未来人工智能的作曲方式可能更多的应用于在诸如读书时或者在酒吧等公共场合自动生成符合相关情境的场景音乐”。而来自幕后圈的资深音乐制作人Tune Lee则给了我们另外一种思路:“未来软件和电脑更加发达之后,如果每个人每天依靠这些软件都可以随意作曲,然后po到朋友圈之类的,就完全是下一个时代了。”

    人类用情感铸就的音乐“饭碗”,用二进制计算语言思考的AI哪那么容易抢得过,但分一杯羹,一起创造未来,还是可以的。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我特意去听了小冰唱的翅膀,感情充沛真的谈不上,稍微有一点吧
    发表于2016.12.13 09:51:13
    4
    10

    此帖使用Win10提交
    发表于2016.12.12 06:50:24
    3
    113.015.***.***
    113.015.***.***

    此帖使用iPhone提交
    发表于2016.12.12 00:22:28
    2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0179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