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韵生动的卡兰德若
甄隆梓 于 2016.10.23 15:24:25 | 源自:深圳特区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你也许没听过艾莲妮·卡兰德若(Eleni Karaindrou)这名字。然而,要是你看过希腊电影大师安哲罗普洛斯的影片,肯定会对其配乐留下深刻印象。卡兰德若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正是安哲罗普洛斯的“御用”配乐家。

这位希腊女作曲家首次崭露头角,是1982年凭借赫里斯托菲斯导演的影片《罗莎》,赢得该国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的原创音乐奖,深获评委会主席安哲罗普洛斯赞赏,随即邀约合作。从1984年到2008年,她曾为安哲罗普洛斯的最后八部电影配乐。安氏的电影杰作,往往节奏缓慢,配合静默的长镜头,对话很少,留白甚多,意在画外。卡兰德若的配乐与之共生,却并非依附式陪衬,而是着意补充画面没能表达的意绪,扩大了空间,绵延了时间,具有自足自立的欣赏价值,诗化的视觉与诗意的忧郁顿成绝配。她随后更涉足戏剧和电视剧的配乐,堪称多产。若要挑选一张入门唱片精选,相信非这套双碟装《流离失所者的哀歌》(Elegy of the Uprooting)莫属,由德国ECM公司出品。

卡兰德若养成了习惯,喜欢为她的唱片亲自撰写说明文字,剖白创作心迹。关于本唱片,源于她在2001年4月为迈里斯的剧作《特洛亚妇女》谱曲。数月后,她又接到委约,给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哭泣的草原》配乐。她灵光一闪,意识到这两个音乐作品和自己的其他创作,隐然有一条线贯穿其间,即由于命运使然或出于个人抉择而背井离乡者的心灵骚动。戏剧《特洛亚妇女》改编自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的同名悲剧,描写特洛亚亡国的痛苦,反映战争的惨无人道,男子被屠杀,妇女沦为奴隶。“那尘埃的羽翼似浓烟弥漫天空,使我看不见家乡”, “我在想什么心事,竟自就抛弃了我的祖国、我的家庭,跟着那客人离家远行?”(罗念生先生译文)许多人就倒在那可爱的土地上,湮没无闻。电影《哭泣的草原》则讲述一对希腊流亡夫妻,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间,由于时局动荡和政治迫害,颠沛流离,历尽坎坷。如果说卡兰德若对古希腊悲剧的深刻理解是来自其研习祖国历史文化的底蕴,她对现当代被放逐者的心路历程更是感同身受,她本人在1967-1974年右翼军政府统治希腊期间,曾自我放逐到巴黎,修习民族音乐和管弦乐,直到政局稳定,才返回雅典,成立了研究传统乐器的工作室。总之,她凭着流离失所者的心灵骚动这根弦线,将以往相关配乐的音乐片断,串联起一阙悲歌,为不幸者的生涯歌哭。

为此,2005年3月她在雅典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奏会,仿照古希腊悲剧的结构,包含了器乐演奏与合唱-抒情两部分,器乐除了交响乐队,还有传统乐器合奏组,作曲家还兼任钢琴伴奏。令乐迷诧异的是,那些本来耳熟能详的配乐旋律,经过重新编曲,仿佛形成一个簇新且连贯的综合体,并具备悲剧的庄严和秀美,俨然完成了“二次创作”。

卡兰德若的音乐宛如来自远古的呼唤,同时紧扣当代人的心灵脉搏。从欧里庇得斯的古希腊悲剧到安哲罗普洛斯的光影诗篇,诉说了人类于历史沧桑变幻中的困顿与无奈,过去的包袱与现实的虚无形成双重负载,先民的史诗气魄与当代个体的卑微叹息扭结为复杂的变奏。卡兰德若的音乐,就像该场音乐会的布景所示,其底色是蓝色的,是爱琴海水天相接的蓝,表达了随波浮沉的漂泊,以至独对天地苍茫的孤寂,优美中满怀忧伤,漂浮着愁绪,流淌着诗意,直达听者的灵魂深处。可是,诚如古希腊俗语所说,希望是流亡者的食物。这音乐里最终迎来的,是温柔的爱抚与慰藉,令人不至于在自伤自怜中沉溺,只会为其乐音的灵韵生动而沉醉。“Aura”(灵韵)一词源自希腊语,专指夏日里自海面吹拂向陆地的湿润微风。据哲学家本雅明诠释,灵韵蕴含了人与大自然的神秘交流、由此形成的独特经验和记忆,以及艺术所表达的共时与同感。所以,异乡他者很容易从卡兰德若的音乐中获得深深的共鸣。

专业评论家也对卡兰德若的音乐推崇备至,认为即使古希腊大诗人荷马改行作曲,其创作成果恐怕亦不外如是。卡兰德若才华横溢,多产而绝不粗制滥做。她认为,希腊今天正在经历的一切,与全欧洲将要经历的一切相联系。但她一再谢绝邀约到国外工作,宁愿留在祖国与家人共度时艰,过俭朴的生活。“我打小学会热爱的,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那些东西,而不是种种表面的关系或聚敛钱财。”这番表白和她的音乐的自然质朴如此一辙,可谓曲如其人。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6173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