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巨人吉列尔斯——浅谈《埃米尔·吉列尔斯DG录音全集》
李严欢 于 2016.09.10 10:47:14 | 源自:微信公众号-音乐烩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10

当乐迷们仍津津乐道于过去一年中各大唱片公司为纪念俄罗斯钢琴大师里赫特诞辰百年而推出的几套企划、音效均较之以往提升不少的合集时,步入2016年,我们又迎来另一位与之师出同门,且实力、地位皆旗鼓相当的钢琴大师埃米尔·吉列尔斯的百岁纪念。

这次,DG公司先声夺人,除结集再版这套由24张CD组成、录音时间跨越60年的《埃米尔·吉列尔斯DG录音全集》(编号:479 4651)之外,更首度发行了他1964年12月6日在美国西雅图歌剧院举行的独奏会的珍贵实况,以此全面再现这位大师辉煌的艺术生涯。

提及吉列尔斯,相信很多人即会想起他那璀璨精准的技巧和鲜明生动的音色,虽然他的演奏风格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经验的丰富而有所变化,但直到晚年这仍是他标致性的特征,他始终以自己辉煌的技巧让钢琴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和令人目眩的色彩。

当他于1985年10月去世时,《法兰克福公共报》发表的讣闻中,也以“强且雅致”形容他的演奏,显然这是对这位键盘巨人一生艺术风格最好的写照。

上世纪30年代中期,吉列尔斯参加了维也纳国际钢琴比赛并夺得亚军。当《纽约时报》的特派评论员赫伯特·佩瑟听到他的演奏后曾写到:“如果你对绚烂非凡的钢琴演奏还有点兴趣,请特别留意艾米尔·吉列尔斯,因为这个名字迟早要扬威世界,响彻云宵。”

  • 这套合集中的第18张CD便收录了他演奏生涯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录音。

    包括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舒曼《托卡塔》、李斯特《第九匈牙利狂想曲》、《帕格尼尼练习曲第五首》、普罗科菲耶夫《进行曲》以及吕利、拉莫、门德尔松等人的小品。

    无论从演奏风格或是选曲角度观察,那时年方二十的吉列尔斯的确出手不凡,有着惊世骇俗的技巧,他的演奏充满自信和强大的力度,有时甚至放纵的几近粗野,且不时让音乐迸发出炫目的火花,难怪那时人们常将他与霍洛维茨相提并论。

    这些78转唱片时代的录音虽曾由“旋律”、“威斯敏斯特”等唱片品牌转制,却绝迹已久,此番以最新录音技术修复再现,与合集中另几张(CD19—24)同样难得一见的他于上世纪50年代在莫斯科留下的独奏和重奏录音一起,为这套新片增添了不少史料价值。

    虽然吉列尔斯并不过多染指莫扎特的作品,但出现在这套合集第15和16两张CD中的数部奏鸣曲和协奏曲同样可圈可点。

    以过往的印象,出自俄罗斯学派的一些钢琴家在面对莫扎特作品时总会显得格外谨慎,惟恐它遭到浪漫化的扭曲,却又往往适得其反,将莫扎特的音乐变得做作、幼稚。

    吉列尔斯在此的演绎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这种既有印象,全然摆脱束缚,大笔挥洒,侧重于音色的平稳度与抒情的灵性,充满美感。

    这在他演奏的《A小调奏鸣曲》以及与卡尔·伯姆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降B大调第27协奏曲》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吉列尔斯的演奏曲目着重围绕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和勃拉姆斯这四位德奥作曲家展开,其中尤以对贝多芬奏鸣曲和勃拉姆斯协奏曲的诠释最为后世所称道。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伴吉列尔斯走过其漫长的艺术生涯,从13岁首次举行独奏会时演奏的《c小调第8奏鸣曲》(悲怆),至敖德萨音乐学院的毕业考试中演奏的《降E大调第18奏鸣曲》,在步入不惑之年后,这些作品更是成为他的核心曲目。

    然而,向以严谨著称的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希望自己“对贝多芬的诠释能逐渐酝酿成熟”,觉得“品质比数量更重要”,也并不乐于被听众贴上“贝多芬先生”的标签,因此直到1970年代才开始陆续录制贝多芬的全部奏鸣曲。

    但这项持续十余年的马拉松式的录音计划最终却因他在1985年10月猝然离世而未能画上圆满的句号,尚缺五首,留下无尽遗憾。

    此次,这些倾注大师十年心血且极具权威性的演奏,加之同样精彩的《英雄变奏曲》及贝多芬创作于少年时期、几近被人遗忘的两首《选侯奏鸣曲》被安排在合集的第1至第9张CD中。

    吉列尔斯手下的贝多芬奏鸣曲可谓深不可测,结构雄浑,充满阳刚之美。

    《c小调第8奏鸣曲》(悲怆)是他最常在音乐会中演奏的作品之一,手边除这个录于1980年的版本外,还有他在1968年独奏会中的演出实况。两次演奏虽间隔12年,然风格相近。

    如在处理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时,将弱拍起音的右手旋律略为提前弹出,以此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内中节奏的微妙变化;

    他演奏《降E大调第13奏鸣曲》第一乐章时出奇的谨慎,似乎是害怕因控制不当而流露感伤的情绪;

    《升c小调第14奏鸣曲》(月光)的开始有着安详的情绪,演奏速度却并不十分缓慢,第二乐章在他指间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快板,在末乐章中所表现出的那股强劲的气势更让人兴奋不已;

    相较于他现场演奏《f小调第23奏鸣曲》(热情)时破釜沉舟、放手一博的架势,唱片上的演奏速度明显偏慢,显得有些小心翼翼,步步为营,“急板”尾声处的爆发也有所保留,但这显然是经他精雕细琢的,每个节奏和乐句均被刻画得层次分明;

    吉列尔斯以偏慢的速度演奏庞大的《降B大调第29奏鸣曲》(槌子键琴),既表现出作品的威严、崇高、巍峨又不失精巧,是少数几个能兼顾这部奏鸣曲的宏伟结构和深邃思想的著名版本之一。

    吉列尔斯在1972年与欧根·约胡姆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录制的勃拉姆斯两部钢琴协奏曲,与他的贝多芬奏鸣曲一样是发人深思的诠释。

    《D小调第一协奏曲》的演奏自始至终都兼具外放的力量、内在的沉着以及庄重的古典色彩,气势恢弘且不乏温馨的人情味。较之此前在与弗里茨·莱纳合作的《降B大调第二协奏曲》中所表现出的石破天惊般的气势,此刻他选择以更趋理性的方式刻画这部作品细腻、内省的一面。

    第一乐章被他以宽广的句法展开,像是在演奏一首高贵、神圣的德意志安魂曲,把眼前的景象化作天外的地平线;“行板”中,吉列尔斯再次实现了高度的自我抑制,演奏优雅且极富诗意,尤其是温和、感性、如夜曲般的尾声,被他以室内乐化的句法奏出,魅力独具。

    他演奏的这两部协奏曲,不仅让听者最大限度的感知这位大师所拥有的真诚与自然的天性,也似乎籍此向世人宣布:吉列尔斯不再只是那个有着强大表现力的钢琴家,而是一个有能力将人格中的音乐脉动和能量汇集并传递出来的强大的音乐媒介!

  •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此帖使用MAC提交
    发表于2016.09.12 11:54:58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7381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