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真的无国界吗?
李欣阳 于 2016.09.09 11:50:07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8.40/42

黑人小哥翻唱周杰伦歌曲《告白气球+稻香》的视频近几日火爆网络,于是“音乐无国界”这句口号再一次被响亮喊起。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沉醉在西欧古典音乐的世界里,感受莫扎特、肖邦的喜怒哀乐、诗情画意;当一首《二泉映月》使包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内的许多“老外”潸然泪下;当R&B的演唱者、听众不只是黑人时,喊出“音乐无国界”是多么地底气足。

但是,口号越大声,其使用界限也许就越不清晰。

“音乐无国界”不过是一面之识。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听到某段音乐时脱口而出这是印度、捷克、日本或某地的音乐,这是因为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它根植于每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土壤中,不同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语言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差异使得世界各地的音乐自有特色,有其独特的民族标志。

现代传媒的发达、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视野的开阔,使越来越多的人在他国音乐世界里寻求新鲜感、刺激感和共鸣感,这也是“音乐无国界”被叫的越来越响的原因。

但事实上,这些喜爱并有能力理解他国音乐的人只是一部分,我们无法否认有些人始终无法接受其它国家的音乐,如大部分非洲人对西欧古典音乐全无感觉、大部分亚洲人会觉得以打击乐为主的非洲音乐过于单调粗糙,地域性所造成的审美取向的不同依然清晰可见。

中国学习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因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有时会在乐曲理解方面出现错误,笔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中国学生演奏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d小调协奏曲》时,被某教授指出有些地方的音乐分句拉错了,不是不准确,根本就错了。并且很多大师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原因就是这些演奏者不懂芬兰语,没有考虑到芬兰语言习惯对音乐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音乐中的国界有时会相当分明,一个国家的语言、风俗习惯、民族性格等都会在音乐中或多或少地体现,如果不认真地分析、理解,将成为他国演奏者的很大障碍。这也是许多学生选择出国深造的原因之一。

从近代开始,中国接收了大量的西方音乐元素、音乐思想、作曲技法和教育体制,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但在中国日益崛起的背景下,当代中国音乐的主题更多围绕着民族性。

民族性也是音乐能被广泛接受的基础之一,《二泉映月》反映的不仅是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同时也是中国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它带有中国“特色”的时代标志,有中华民族威武不屈、始终追求信仰的民族精神,并且它曲调多来自民间音乐,是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相信许多外国友人被它感动,正是因为从中听到了中华民族在黑暗中的挣扎和哭泣吧。

试想,如果说音乐没有国界,也就没有了所谓的民族性,那《二泉映月》会如此受到欢迎、能使众多的人心灵震撼吗?如今,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广泛的、频繁的交流使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借鉴与融合,这是自然现象,但在此大潮流中,应当警惕、避免被同化,如果有一天,世界各地的音乐都一样了,实现了“音乐无国界”,这乃是一大可怕又可悲的事情。

有些人乐于欣赏他国音乐,以此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开拓眼界;有些人喜欢尝试演奏或演唱他国音乐,并为此努力、研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有些人在创作中大胆创新——运用欣赏习惯以外的音乐语言。但这只说明“音乐可以跨越国家的界限”,而不能成为“音乐无国界”这句口号的实证。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01.068.***.***
101.068.***.***
只能欣赏传统音乐的说
此帖使用MAC提交
发表于2016.09.13 14:33:51
6
03
自己竖个靶开打,是不能给民乐争气的
此帖使用Android设备提交
发表于2016.09.13 08:56:21
5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发表于2016.09.13 08:52:57
4
218.018.047.***
218.018.047.***
发表于2016.09.10 08:42:55
3
014.204.***.***
014.204.***.***
"音乐无国界"完整的意思是"音乐欣赏无国界",本也就是句轻松调侃的话,但是业界砖家们为显示权威,把这句话过分解读上纲上线
发表于2016.09.10 04:04:22
2
119.136.182.***
119.136.182.***
发表于2016.09.10 02:15:36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0927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