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比诺尼《g小调柔版》:让河流都奔向大海
田艺苗 于 2016.08.11 15:16:49 | 源自:微信公众号:田艺苗的田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9.73/146

先来听吧。

这是我至爱的乐曲,时常循环播放。在很多个深夜里,听卡拉扬的这个乐队版本,好像跟随着曲调飞起来,它那么哀伤,这哀伤就像是你的,它就这样带着你的哀伤飞翔、低回,千回百折之后,悲哀像大河奔流倾泻,毫无掩饰,毫不保留,它就这样把你的悲哀席卷而去。而它又是那么华丽,如果这是哭泣,也是华丽的哭泣,像漫游在深蓝色的神秘宇宙,又像举头瞻仰一座辉煌的宫殿。常常觉得,听过这样壮丽的音乐,人生没有白白活过。

这就是阿尔比诺尼的《G小调柔板》。

1945年,米兰音乐学家莱莫·嘉左托(Giazotto)来到德雷斯顿的图书馆,想查找一些资料,好带回去写完音乐家阿尔比诺尼的传记和作品年表。阿尔比诺尼的手稿都保存在德雷斯顿图书馆。他来到那里,发现图书馆已经成了一片废墟。1945年3月,德雷斯顿几乎毁于1000架美军的轰炸机。嘉左托只找到阿尔比诺尼的一些手稿残片,据说是一首三重奏鸣曲。他根据这些碎片整理出了一首管弦乐曲,于1958年发表,就是如今流传很广的《G小调柔板》。

阿尔比诺尼是意大利威尼斯人,生活在1671-1751年之间,与巴赫、维瓦尔第、亨德尔都是同时代人。他的父亲是一位富裕的造纸商。少年时代,阿尔比诺尼学过声乐、会拉小提琴,后来成为作曲家,写了不少歌剧和器乐曲。后来他与父亲闹翻了,父亲取消了他的财产继承权,这倒让他可以专心搞音乐,他创办了一所教授歌唱的音乐学校,娶了一位歌剧女高音,并写了81部歌剧。当时他是因为写歌剧而出名的,周游各地都受到名流显贵款待。如今他却仅以这首器乐曲而传世。后来《G小调柔板》被改编成各种版本,大提琴版,吉他版,排箫版,弦乐和管风琴版。其实阿尔比诺尼的作品不少,81部歌剧之外,还有99部奏鸣曲,59部协奏曲,9部交响曲,可惜大部分乐稿都毁于二战。

《G小调柔板》结构简明,三段体,ABA,其中B段跳出来一段小提琴solo,与A段浓郁的弦乐队音响构成对比,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巴洛克写法,当时的协奏曲都有一个三声中部,在20多件乐器合奏之后,中间段落来了一段纤细精致的3件乐器(加一个固定低音)合奏,从浑厚音响过渡到音色线条,也构成块状音响与线条化音色之间的鲜明对比。

只是这首《G小调柔板》叫人心生疑惑。作为巴洛克慢板,它的曲调过于方正清晰了,那时的旋律大多散漫,一个音生出三个音,三个音到五个音,逐渐铺展、拉长,中间穿插各种花式装饰音,不大容易哼唱和记忆。这首《柔板》听来倒更像是巴洛克式快板,好像是把快板放慢了演奏。各种模进,各种对句,拉长之后,别有一番风韵,就像我们把肖邦的练习曲放慢几倍弹奏,竟可以听见他的夜曲的婉转。另一个疑点在于,巴洛克音乐中的情感流露方式是比较保守的,不像后来的浪漫派个性显著,各抒各情,抒情中有鲜明的个人印记个人方式,巴洛克的欢喜与悲伤都相对抽象,都是公共的情感。而《G小调柔板》却是悲伤如一场豪雨倾泻。

在三四百年前,有威尼斯商人,也有威尼斯乐派。阿尔比诺尼与同时代的维瓦尔第、马尔切洛一起,被喻为威尼斯乐派的先驱。他去世后,歌剧大部分失传,只留下十几部,因此在后人印象中,他主要是一位以写小提琴曲见长的器乐家。据说他的协奏曲写得高妙,深受维瓦尔第和巴赫赞赏。巴赫写过一首阿尔比诺尼主题赋格曲(BWV 946, BWV 950, and BWV 951/951a),主题就是来自阿尔比诺尼的奏鸣曲,《勃兰登堡协奏曲》中也有模仿他的协奏曲手法。如今还可以找到阿尔比诺尼的乐曲,比如他有一部《d小调双簧管协奏曲》,另有一张《阿尔比诺尼慢板》唱片流传较广,他的曲风甜柔风雅,像威尼斯一样水波荡漾,音色明暗细腻变化,让人想起他的威尼斯同胞提香绘画中的温暖明丽,与《G小调柔板》里面的忘情倾诉悲伤不太相同。

威尼斯乐派一向以音色美妙绝伦而著称。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乔凡尼·加布里埃利和抚养他的叔父安德烈·加布里埃利在圣马可大教堂担任乐师的时候,充分发挥了大教堂的空间结构优势,他们把合唱队和乐队分成小组,安排在各个拱廊下,三五个合唱队轮唱对答,合唱与乐队之间相互映衬,音乐在圣马可大教堂的穹顶下交错回荡,美不胜收,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立体声。当时的音乐已经奠定了威尼斯音乐家对音色与音响的追求,他们的音乐中总有水声荡漾,音响中充满多彩而细腻的音色变化,比德奥的巴洛克音乐多了一份感伤与抒情。

1998年,嘉左托去世,人们在他收藏的作曲家手稿中并未找到阿尔比诺尼的手稿残片,而德雷斯顿图书馆也没有嘉左托提及的阿尔比诺尼三重奏鸣曲的收藏纪录。所有证据几乎都证实了《G小调柔板》并非阿尔比诺尼原作,很可能这是嘉佐托的作品,假托前人所作。他为什么这么做呢?不得而知。《G小调柔板》如悲哀奔涌,百转千回,灵魂痛哭。让河流都奔向大海,悲伤都奔向坟墓。这是嘉左托看到他的手稿被毁于一旦当时的心情么?

但这首《G小调柔板》让一位消失在18世纪的音乐家在历史中浮现。令人想起1829年,门德尔松指挥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在莱比锡奏响。音乐家被时代选择,需要运气,被历史选择,同样需要运气。如果没有门德尔松,巴赫可能一直都是音乐家们的老师,乐谱只收藏在他们的书房。同样,阿尔比诺尼如果没有嘉左托,早已湮没在硝烟和漫长历史。写到这儿我忽然想起来,这也许是嘉佐托的一个计谋,他给予这首乐曲一个故事,一个谜,这是不是让它得以传播的最好方式?他的乐曲与他至爱的音乐家因此世代流传,这不是嘉佐托作为一个音乐学家的至高成就?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14.204.***.***
014.204.***.***
飞利浦小双张里I Musici演奏的"Albinoni Complete Concerto Op.9",12首协奏曲十分的好听
发表于2016.08.11 18:51:33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5864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