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罗丁:“星期天作曲家”的散漫与不朽
贾晓伟 于 2016.07.23 18:44:10 | 源自:深圳特区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俄罗斯“强力集团”的五个作曲家里,穆索尔斯基号型最大,充满力度;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最有名,曲目因为精良的配器与异国情调,在音乐会上常演不衰。而巴拉基列夫、鲍罗丁与居伊三个人中,鲍罗丁的作品也广泛传播。五位大师算是互帮互学小组,凑在一起,听命巴拉基列夫这个不甚了了的导师指引,一起买各种乐器,研究声音特点,现学现卖,土法上马。彼此间的作品也是互批互改,尽量避免作曲法与配器上的错误。鲍罗丁的许多作品与穆索尔斯基一样,生前没写完,草稿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与格拉祖诺夫修订。去掉作品外在的脚手架,还原真实样貌,是亡友留给活人的苦差事。

巴拉基列夫自小被认作莫扎特般的人物,成年后全职作曲,其余四人则是军官、公务员、教授等社会角色。最特别的当属鲍罗丁——欧洲大师级别的化学家,终生不停地出国参加各种科学会议,作曲,完全是副业。他被人叫成“星期天作曲家”,一生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时间在弄音乐。由于作品少,鲍罗丁在20世纪获得的声望(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天命》借用他弦乐四重奏里的旋律改成歌曲,得以传播,获得1954年的东尼奖),让乐评家感慨一个散漫的人也可以获得不朽名声,被时代选中。

鲍罗丁生于1833年,是一个亲王的私生子。1887年,他在参加一场晚会时猝然离世,享年54岁。在许多友人的回忆录里,他被描写为基督一样的人物。居住之地永远被他人占领,人来人往,潮起潮落。他甚至让出自己的床给访客用,房主倒成了借宿的人。这是19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人与人的关系非今天所能理解。

从作品的旋律感来看,鲍罗丁有近似柴可夫斯基的能力,是“强力集团”中最好的一个。柴可夫斯基瞧不起“强力集团”,在于他们一直以他为敌,认为柴氏的音乐过于西欧化,缺乏俄罗斯特质。但问题是“强力集团”这个土炮集合,匮乏技术,作品多为临时磨枪的成果,有情感,有渴望,但形式上不精致,不成熟。他们反对柴可夫斯基,甚至反对德奥音乐传统,并没有说服力。以德奥技术标准来看,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在结构上也并不过关,感性成分大,编织能力弱。

  • 可以这么说,鲍罗丁是“强力集团”中少有的冷静,不自以为是,也不意气用事的人。他的科学家职业与散漫天性救了他,创作时不生硬,也不过度使劲,我甚至觉得他的交响曲水平,不亚于柴可夫斯基,在管弦乐的使用上也不比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差。德彪西喜欢鲍罗丁,认为他的《第二交响曲》是俄罗斯作曲家的最高水平。李斯特也推崇鲍罗丁的交响能力。

    能与穆索尔斯基世界级别的《鲍里斯·戈多诺夫》并列的俄罗斯歌剧,鲍罗丁的《伊戈尔王子》当属一个。也许是亲王子嗣的缘故,他的英雄史诗情怀是终生的。这是民间传说的音乐重塑,旋律好听,没有《鲍里斯·戈多诺夫》的深刻与沉重。鲍罗丁有举重若轻的本事,外加柴可夫斯基般的旋律能力,他成了国际上普遍接受的作曲家。作品里的疏朗肌理,避免了感情的过度黏稠,解不开的俄罗斯式纠结。一个化学家懂得生成与变易的美妙,鲍罗丁的作品里有种开朗、自然的特征。

    这些年,他的名字因为一个名叫“鲍罗丁四重奏团”的演出组合而传播。百代公司出品了这个四重奏团的鲍罗丁作品——第一与第二四重奏曲。其中第二四重奏曲,温暖而抒情,二、三乐章被百老汇音乐剧拿来改编,传遍了世界。但鲍罗丁与“强力集团”的其他俄罗斯作曲家一样,在曲式与结构上仍达不到德奥作曲家的精密与完美。一旦他想追求德奥的滴水不漏,就出现一些问题。

    从这个角度而言,鲍罗丁是徘徊在俄罗斯文化与德奥系统中间地带的大师。而导师巴拉基列夫,在追求俄罗斯化的道路上中途已经退场,陷入宗教迷狂。一旦鲍罗丁把“民族化”当作伪命题一脚踢开,一笑置之,放松,也许就成就了大业。古典音乐的文化身份问题困扰德奥以外的国家与民族太久了,鲍罗丁放下了这个包袱。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4676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