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在勃兰登堡
田艺苗 于 2015.12.02 14:58:08 | 源自:新民晚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9.75/39

  • 1718年和1719年的冬天,巴赫从科滕出差去柏林,受邀到勃兰登堡大公府上演奏。大公请他送些曲子给他,巴赫于是誊抄了六份旧作献上。这就是后来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只是大公手下仅6名乐手,且水平有限,演奏不了巴赫的大作。大公死后,乐队解散,这些手稿也被当作废纸卖掉。庆幸的是手稿被巴赫的一位学生买走,转送给腓特烈大帝的妹妹,乐谱因此得以在皇家保存了下来。巴赫生前时运不济,杰作没有流传开,应聘好的职位被人撬走。但运气不好倒让他少了很多诱惑,一生清净,埋头作自己的曲走自己的路。

    这部协奏曲共六首,每一首都独具特点。看视频就能发现当时的协奏曲与如今的独奏与乐队的协奏曲的差别。这里的编制只有十几人,类似如今的室内乐。第1、3、6首中没有独奏乐器,其余的2、5首是多重协奏曲,即数个乐器与乐队合作。像第2首是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和高音小号的四重协奏曲;第4首是小提琴与双长笛的三重协奏曲;第5首是羽管键琴、小提琴和长笛的三重协奏曲。每一曲的乐器编制不同,曲风亦不雷同。

    我们习惯在协奏曲中听故事,而巴赫只写感情。这里的每个乐章都只用一个主题,只写一种情感,只做一件事,让自己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如第一首,第一乐章典雅欢快,第二乐章如田园画卷,第三乐章民间舞蹈风。第一乐章类似社交型音乐,阿巴多指挥的版本尤其精彩,在他手中,乐队连客套话也讲得生动真挚,生气勃勃,叫人想起即兴演奏的爵士乐,乐手之间欢快呼应,娴熟跳接,艺高胆大,玩得十分尽兴。无论风格体裁,无论古今中外,音乐中的游乐性总是息息相通。

    第二首和第五首是这部《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精华。第二首中的主题,四音一句,从复杂线条中生长而出,悬浮于乐队,百听不厌。如果觉得巴赫的音乐彼此太相像,可以拿这个主题来分辨这首协奏曲。其中行板的三声部对位听得人心神摇荡,堪称对位法最高妙的乐章。第五首羽管键琴的穿插也十分迷人。

    科滕的利奥波德亲王本人就是一位造诣很高的音乐家,他的乐队精选了当时最好的音乐家。巴赫在科滕工作得很愉快,大部分键盘曲都是在那里完成的。听见这样生机勃勃的协奏曲,我们发现,从前的宫廷和教会包养音乐家,并不单纯是为了娱乐助兴陶冶情操,还有团结和励志的作用,用一段音乐将人们融入相同的节奏,以勇猛的节奏鼓舞士气。

    巴赫写了千篇音乐,每一篇都有不少音符,据说让普通人抄一辈子都抄不完。这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可看作巴赫的风格标本。他的音乐始终温暖沉静,充满生机。一般来说,伤感的音乐容易打动人们,而乐呵呵的东西听来总有些相似,幸福没有个性。如果幸福的音乐能够不朽,它必定是像巴赫的音乐那样,是甜而清,温而醇的,直呈本色,像生命本身一样质朴,活力充沛,生生不息,自然生长。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3108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