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音乐·五 五音的调和之“咸”
张彪 于 2014.05.11 16:11:58 | 源自:中国音乐学网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10

  • 在中国的烹饪辞典里,盐是百味之首,由盐直接生成的味道“咸”,在五味之中起着调和其他四位的关键作用,在它的调和下五味才能相互转化,达到“鲜”的口感,这种奥秘的调和过程,成为中国饮食里最平常但又最玄妙的一种境界。

    中国民族乐器里能具备“咸”这种调和作用的,我想也只有“笙”和“扬琴”了。因为中国民族乐器在很早就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个性化色彩,善于独奏,精于技巧的个性化展示,所以在民族管弦乐团的演奏中,“笙”和“扬琴”的调和作用不可或缺,有了这种调和剂的加入,中国民族音乐才能源源不断的发出和谐之音、奏出神州之气。

    笙——我国最古老的簧管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和声乐器。所以在所有的中国乐器里,它是与西方人的音乐思维较为接近的少数乐器之一。在我国历史上,一般把二十二簧、二十三簧、三十六簧形制的称为竽,而把二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形制的成为笙。竽和笙一直长期并存,直到宋以后,竽在宫廷音乐中的地位逐渐衰微,而笙除在宫廷音乐中继续被应用外,在民间中一直广为流传。建国后,笙类乐器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三十六簧笙以及扩音笙、中音抱笙、低音抱笙、键盘排笙等,形成各音区的系列笙的建制,在大型民族乐队中起着重要作用。

  • 笙的形制主要由笙斗、笙管、笙簧三部分构成。笙斗有方形、圆形两种,上面插有笙管通于吹口。笙管多余竹制,内有笙簧,古代笙簧也是竹制,现多为铜质。吹奏者将气流吹入笙斗,通过笙管使笙簧震动而发音。笙的音色和谐优美,吸与吹皆能奏音,柔润的音乐高而不乍、低而不沉,色泽明亮。它既能吹单音也能吹和音,最常见的是平行八度,四、五度,有时也能吹奏三度或和弦。

    或许正是笙本身的神秘气质,以致它带来的总是虚空的想象。当玉笙吹彻篱门,不由会有香尽怨风深得感伤。“东风日暖闻吹笙,叠翻音律各不同。响彻玉音随空入,一鸾凤展别样情”。在笙音跌宕的旋律中,去寻觅人的至深灵魂,就在乐曲奏响的那一刻,身体也轻飘飘地飞上天际。乐曲沉浸了听笙者的心神,澄清了平日的岁月艰辛,换起心底久违的美好向往,枯燥的生活也感到甘泉般的滋润。它时而和谐,时而独立,但对其他乐器从不依附和孤立,这样的性格使它略显高洁和自由。无论是《孔雀开屏》中孔雀的靓丽,还是《凤凰展翅》里凤凰的优美姿态,不论是《晋调》里鲜明的地域风情,或者《秦王破阵乐》中金戈铁马的征战场景,它都能让这千般万景化作听觉上的盛宴,让聆听着全身毛孔张开,等待这份童话般的洗礼。

  • 制造商=OLYMPUS;型号=E-M1;镜头=LUMIX G 20/F1.7 II;版权=Soomal;摄影师=Kungang;焦距=20毫米;光圈=F2.0;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200;白平衡=手动;对比度=标准;饱和度=标准;锐度=标准;曝光补偿=-1.0EV;曝光时间=1/5000秒;曝光程序=光圈优先;场景类型=标准;日期=2014.03.20 10:57:11
  • 管声部中,“笙”因既能独奏又能和音的多声处理,丰富了乐团的曲境表现力和感染力。而“扬琴”的加入,让这和谐之音多了几分灵性和雅韵。如果我们遍数中国民族乐器,恐怕惟有扬琴源远流长,分布广阔。兼有广泛的世界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积淀有各国传统文明的历史,遍及欧、亚、美、非与大洋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并且与世界音乐一样,具备了三大音乐体系——欧洲扬琴体系、西亚、南亚扬琴体系和中国扬琴体系。

    扬琴原是古代波斯、阿拉伯的乐器,明代传入我国。先在广东一带流行,后遍布全国。现在,我国的曲艺、戏曲、民间器乐合奏,都因它的调和作用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它有木质的音箱,左右设弦轴,中间设两排或三排、四排的弦码,上张多条琴弦,双手持有弹琴的带扦头的琴扦,敲击琴弦发音。扬琴的琴弦原为铜丝,后改为钢丝或尼龙丝弦。它的音色脆亮,余音较长,因为能方便的演奏双音、琶音、轮音,现在的扬琴经过变革能适应多种曲调及转调演奏。

    扬琴最初是各地琴书的主要伴奏乐器,如山东琴书、北京琴书、安徽琴书等,后来在很多的地方戏曲中它的伴奏地位显的极为重要。20世纪初,扬琴的独奏艺术才得到充分的发展,一批有贡献的演奏家、作曲家为扬琴开拓了更大的表现领域。中国扬琴的演奏技巧也已综合发展为单竹、齐竹、轮竹、颤竹、滑抹、揉弦、拨弦、抓弦、点弦与装饰音十大类,这些技巧不但保留了原来明快流畅、热烈奔放的演奏特点,也适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歌唱性旋律及柔婉细雅的内心世界。

  • 扬琴的这股“咸”味,调和着各地的音乐,让它们的演奏不在堂突,声音不再混杂。你静心细听,能让你想起在江南水乡泛舟湖上的轻灵,也能体味北方广阔天地中的豪爽。它与各地民间乐种的完美嫁接,使它形成了多个具有突出地方性和乐种性特点的流派。细腻优雅、流畅悠远、韵味隽永的江南丝竹乐派;刚劲浓烈、激昂粗旷、坐地传情的四川扬琴乐派;还有以吟揉滑颤为独特技巧的东北扬琴乐派等。在这些乐派中不乏有一批民族性、风俗性、哲理性极强的作品,《海峡音诗》、《欢乐歌》、《旱天雷》、《将军令》、《幻想曲》、《汨罗江上》、《欢乐的火把节》、《川江音话》。

    乐团合奏的扬琴,牺牲了自身的华丽,使合奏的音响更加丰满厚实,那清脆的琴声,像是夏日黎明最亮的一束阳光,不自觉的将人刺醒。它与同样带着一丝“咸”味的笙一起,多少年来活跃于一首首的民乐合奏曲中,揉着乡土气息、和着歌者婉转悠扬的曲调,在神州各地绽放着光彩。

    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音乐里,五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乐人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人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2896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