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抚琴而歌
郝孟荣 于 2013.08.06 08:09:36 | 源自:音乐周报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30

近些年来,国内兴起了古琴热,许多年轻人都把学习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时尚。古琴除了独奏及琴箫合奏之外,琴歌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表现形式。今天的古琴大多是以独奏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而边弹琴边歌唱的形式却少得可怜。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谈一下琴歌。

琴歌作者多名士

琴歌即抚琴而歌,作为古琴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历史悠久。自远古时期,《尚书·益稷》中就有了“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到了汉末,蔡邕在他的《琴操》中记下的《九引》、《十二操》和《河间杂歌》都是传统的琴歌。魏晋南北朝时期,器乐技术已经达到相当发展的阶段,嵇康在《琴赋》中所收集的琴曲中,有不少是汉代的民歌。这一时期著名的琴歌还有《懊侬歌》。隋唐时期,古琴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封建文人成为传承古琴的中坚力量。他们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而这些诗歌大部分可以入乐歌唱,如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配以音乐改编成《阳关三叠》,已是琴歌的形式。目前较流行的《阳关三叠》,原来记载于明代《发明琴谱》,歌词发展成包括长短句的多段作品,每段叠唱。除此之外,还有柳宗元作诗的《渔歌调》。

宋代是我国古琴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琴曲创作、琴学流派以及演奏技法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这一时期的琴歌作品主要有庐山道士崔闲作曲、苏轼配歌的《醉翁吟》、姜夔的《古怨》以及《事林广记》中的《黄莺吟》。明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琴家开始崇尚虞山派,将琴歌看作是古琴艺术中最为浅俗的一类,而那些继承演唱的弹琴家被看作是“江湖”艺人。

琴歌的演唱讲究“乡谈折字”

琴歌的演唱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传统,那就是所谓“乡谈”,就是方言,“折字”就是要求在演唱时用纯正的方言,把琴歌中每一个字的“四呼开合”和“四声阴阳”结合起来,折转到谱音上去,从而使那一地区的人一听就能听懂。

有的人认为在现在的社会中,琴歌的演唱可以不遵循“乡谈折字”的唱法,由于大多数人对“四呼开合”和“四声阴阳”已不熟悉,对字音的平仄也不太熟悉,按照“乡谈折字”的方法演唱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现在的演唱中并不一定要遵循“乡谈折字”的传统。但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遵循琴歌“乡谈折字”的歌唱传统是非常必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做到再现文化遗产的真实面貌,做到追本溯源。所以对于琴歌这一艺术形式的保护,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演唱方法,这样才能体现出琴歌特有的传统韵味以及文化特色,使琴歌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另外,在琴歌的演唱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吟诵性的旋律、散文化的节奏以及简单的风格,同时也要注意从琴歌的歌词特点、创作特征、作者的审美取向等方面把握作品的风格,以使作品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

许多琴歌来源于民间音乐

至今为止,古琴和人声存在着天然的和谐,“古琴的音色适合琴歌的演唱,它强调音与音之间的横向联系,在听觉上是一种线性的运动。” 这一点与歌唱存在着相似之处,因此,歌唱与古琴也算是一种完美的结合,它不会影响古琴的艺术表现,相反,它能够使听众更清楚的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涵,促进古琴艺术在世间的传承、传播与发展,为古琴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贡献。

琴歌与民间音乐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许多琴歌直接来源于相和歌、相和大曲以及清商乐等民间音乐形式。相和歌是汉代十分盛行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后进一步发展成更高层次的艺术形式——相和大曲,并对当时的其它音乐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琴歌便是其中之一。在蔡邕的《琴赋》中提到的多首琴曲名称中,有多首是汉代十分盛行的相和歌,这说明琴歌与相和歌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对琴歌的保护,在另一方面也保存了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有利于民间音乐的发展与传承。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6.011.167.***
116.011.167.***
发表于2013.08.11 08:24:40
6
没听过,感觉会有点像地方戏剧,用方言演唱。
发表于2013.08.08 13:11:55
5
221.194.157.***
221.194.157.***
发表于2013.08.07 12:28:55
4
03
3
03
乐府、宋词、元曲,现在基本都听不到了,soomal如果有这方面的资料,能否整理一下?

作为中国人,这遗憾实在太大了
发表于2013.08.06 09:06:26
2
03
乐府、宋词、元曲,现在基本都听不到了,soomal如果有这方面的资料,能否整理一下?

作为中国人,这遗憾实在太大了
发表于2013.08.06 09:06:25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8023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