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一年又一年 [2013年]
幽玄_天人之舞 于 2013.01.21 15:54:26 | 源自:百度贴吧 | 版权:特约 | 平均/总评分:10.00/30
  • 2013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以说是近几年中对传统颠覆得最为彻底的一次音乐会。首先在所选作品的比例上,非施特劳斯家族的作曲家数量就多于施特劳斯家族的作曲家,呈现出5:3的比例,这种看起来喧宾夺主的安排是往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很难想象的。此外,这一次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首次登台的作品比例要远远高于往年,是这几十年来唯一一届首演作品远多于常演作品的音乐会。而且,在曲目的编排上,这一年的音乐会也别出心裁。比如在上半场的开场就选用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一首快速波尔卡,在上半场结尾选用了弗朗茨·冯·苏佩的《轻骑兵序曲》,下半场开场则以约瑟夫·施特劳斯的《天体乐声》开始,而下半场的结束则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浪漫曲《威尼斯狂欢节》。这样的编排也是近几十年来的首创。可以说,在2013年,维也纳爱乐乐团将他们的招牌音乐会的创新做得更彻底也更大胆,这无疑让我们又希冀于未来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究竟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一种全新感受。

    这一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与上一年可以说形成了一个极有趣的对比。马里斯·杨松斯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而新作品的比例相对来讲极低,而且即使是首次登台的作品,其旋律往往也都耳熟能详。比如06年的《艺术家四对舞》和《你和你圆舞曲》等,以及12年的《市政厅舞会圆舞曲》和柴可夫斯基的两首舞曲等等。而由弗朗茨·维尔瑟-莫斯特指挥的201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却又将新作品的比例极大地增加,使得整场音乐会对观众来说都十分陌生。在2012年,很多人都认为杨松斯的选曲过于通俗,因而少了很多维也纳内在的东西,使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听起来毫无新意。因而在那时,很多人都觉得在这场音乐会上应该大量上演新鲜的作品,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维也纳的气息“扑面而来”。而2013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恰好迎合了这一点。然而非常奇怪的是,当2013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落幕之后,那些主张在这场音乐会上上演新作品声音似乎在一瞬间都偃旗息鼓了,更多的声音是在抱怨由于新作品过多使得很多人听起来非常疲劳,无所适从。似乎任何事物走到了极致都会过犹不及,我只能说,幸好莫斯特这次的音乐会在演出质量上没有太大的瑕疵,否则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承接我2011年对莫斯特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评价,莫斯特极为善于在当一段小圆舞曲重复出现的时候,他可以延续这段小圆舞曲在上一次出现时的情感和速度,并且在它重复出现的时候加以应用。这种处理会让很多作品听起来其风格都更加统一,逻辑也更加清晰。比如在2013年的《来自山中圆舞曲》、《天体乐声圆舞曲》和《金星的轨迹圆舞曲》中我们都可以听到这种处理。我几乎可以肯定这是莫斯特的一种常用手法,而且这种手法极为难能可贵地保留了一首作品在逻辑上的统一。这也是我对莫斯特最为欣赏的一点。

    在开场的《女高音歌手快速波尔卡》中,我们可以发现莫斯特在这两年的指挥造诣上的精进。今年的莫斯特在音乐的处理上比2011年更加大胆,对比更加鲜明,音乐的爆发力也更加好。我还记得在2011年时的诸如《卡楚恰加洛普》这样的作品中莫斯特的那种谨小慎微的处理,让本来非常野性的作品听起来却显得十分的小家碧玉。而在今年的开场中,莫斯特就明显放开了,因而节日的欢乐气息也与音乐更加相得益彰了。这种风格在他的《轻骑兵序曲》中也能十分明显的感受到。

    说到他今年的《轻骑兵序曲》,这是音乐会的上半场中唯一一首能找到往年的对比版本的作品。同样擅长挖掘新作品的里卡尔多·穆蒂在1997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也指挥了这首曲子。与穆蒂的版本比起来,莫斯特在音色上的处理更加奔放,速度的对比也更加自由。穆蒂的版本听起来更显得严肃和恢弘,而莫斯特则更倾向于音乐的表现力和速度的变化流淌。而且我们还能发现,莫斯特在这首序曲的尾声部分沿用的是卡拉扬惯用的不放慢速度的处理。而在穆蒂等其他指挥家那里,通常会将结尾的速度放慢一倍。因为总谱上并没有放慢速度的要求,因而此处的处理也成了很多指挥家指挥风格的标签。

    莫斯特曾在此之前说过他希望能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更多地挖掘维也纳内在的声音。这不光体现在2013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出现了更多的新曲目,同时也体现在了所选曲目的风格上。比如在今年的圆舞曲中,《来自山中圆舞曲》、《金星的轨迹圆舞曲》和《柠檬开花的地方圆舞曲》等都是明显带有奥地利乡村民歌旋律风格的圆舞曲。比如小约翰的《来自山中圆舞曲》,其风格听起来很像《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和约瑟夫的《奥地利的村燕圆舞曲》,我们甚至可以做到将其中歌唱性很强的旋律挑出来随口哼唱,就像是我们平时哼唱民歌小调一般。而且我们发现,这三首圆舞曲都是篇幅很长的圆舞曲,莫斯特的处理并没有因为篇幅的原因而减少细节上的处理。相反他会更加细致地挖掘作品的细节,突出每一段小圆舞曲在旋律上的特征,同时用到我刚才说的他保持同一段小圆舞曲的情态的处理手法。因而我们会发现,他今年的圆舞曲如果细细听来十分值得玩味,绕梁三日。

    约瑟夫的《天体乐声圆舞曲》是他在2010年美泉宫音乐会上演出过的一首曲子。与美泉宫音乐会的版本不同的是,莫斯特这次保留了所有小圆舞曲的反复处理。这与同为具有奥地利血统的指挥家尼可劳斯·哈农库特的理念不谋而合,同样也更符合奥地利皇家舞会的传统。不只是《天体乐声圆舞曲》,我们可以在他今年几乎每一首圆舞曲中找到这种处理手法。与2012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一味地省略反复赶时间的做法不同,今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音乐正因为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音乐听起来更具有维也纳舞曲的血统,也更与历史传统暗暗相合。

  • 在音乐会的下半场,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有趣的作品。首先,约瑟夫·施特劳斯的《纺织女工法兰西波尔卡》就具有十分鲜明的约瑟夫·施特劳斯的曲风。这种曲风首先体现在音乐的拟态上。之前诸如《小磨坊法兰西波尔卡》、《打铁法兰西波尔卡》等等约瑟夫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种拟态手法的运用。在《纺织女工法兰西波尔卡》中,我们会发现伴奏声部始终演奏着循环往复的音型。这种音型正是模仿了织机纺纱时穿梭往复的特点。此外,约瑟夫的曲风还表现在乐曲中间部与呈示部的对比上。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作品十分注重结构间情绪的对比,往往会在中间部运用华丽热烈的旋律与呈示部进行对比。比如他的《蜻蜓玛祖卡波尔卡》、《艺术家的致意法兰西波尔卡》等等。在他的这首《纺织女工法兰西波尔卡》的中间部也是一段非常鲜明的华丽奔放的旋律,与呈示部委婉低调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莫斯特在此处的处理上似乎更侧重于情绪变化的自然过渡,而并非是鲜明对比。在这里,莫斯特做了一个加速处理,使得这段华丽的旋律的速度如同起情感的起伏一样加速前进。然而我认为,此处的速度处理并不应该是加速,相反的却要放慢速度,以进行曲的节奏演奏,这样才会突出这段旋律的内在性格。这也是往年对于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作品的常用处理手法。我觉得这是莫斯特今年的表现中值得商榷的一个细节。当然,瑕不掩瑜,约瑟夫的《纺织女工法兰西波尔卡》依然是一首质量相当高的舞曲,我们似乎可以希望在未来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与这首曲子重逢。

    在约瑟夫的这首法兰西波尔卡之后,就是理查德·瓦格纳的《罗恩格林》第三幕前奏曲。这也是我之前预料到的一首曲子。在品评这首曲子之前,我想要先整理一件乐器的型号。在打击乐器中,镲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件乐器。镲通常分为三种型号,分别是“德国式”(或瓦格纳式),系重型;维也纳式,系中重型;法国式,系中薄—薄型。通常我们看到的维也纳爱乐乐团使用的镲是维也纳式,其特点是镲片很厚,直径不长。因而这种镲的音色听起来回声不长,音色发闷,适合在小编制作品中使用,尤其是舞曲。这种镲显然不适合瓦格纳的音乐。因而在瓦格纳的这首前奏曲响起的时候,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镲在演奏上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首前奏曲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对比版本,通常我们听到的版本中,镲的演奏在音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多指挥家在处理这首曲子的时候,都会让镲极大地发挥作用。然而不得不说,在今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直播中,我几乎没有听到镲的演奏,这使我一度以为莫斯特删除了这个声部,而保留了三角铁和铃鼓声部。然而后来在视频中,我还是发现了镲的演奏。在这段音乐中,铃鼓和三角铁的声音明显盖过了镲的声音,这明显是一处败笔。这不禁让我想起了2011年的《卡楚恰加洛普》和《西班牙人进行曲》中莫斯特对于响板处理的失败,莫斯特似乎对打击乐器总也找不到驾驭的方法。

    约瑟夫·兰纳的《施蒂亚德的舞蹈》之前也曾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比如1993年和2001年。与前两次的版本比较,莫斯特的《施蒂亚德的舞蹈》在速度上的变化更加灵活,这种灵活的对比也使得音乐听起来更加鲜明灵动,更符合这首曲子的音乐性格。这几乎是我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听到的最好的《施蒂亚德的舞蹈》的版本。与这首曲子的情绪一脉相承的还有《柠檬开花的地方圆舞曲》。与这首圆舞曲唯美曼妙的芭蕾相得益彰的是,莫斯特在这首曲子的处理上也十分唯美。这甚至让我觉得莫斯特的版本与穆蒂1993年的版本是两个让我很难取舍的版本。穆蒂的细腻和莫斯特的唯美都十分恰当地诠释了这部作品,也让我很庆幸于如此完美的作品有了这两个如此完美的版本。

    很多人都认为,莫斯特在2013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放得更开了。这不光体现在他对于音乐的处理上更加鲜活灵动上,同样也体现在他的音乐会噱头的创意上。与2011年莫斯特木然地举起铁路信号牌不同的是,在今年的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威尼斯狂欢节》中,莫斯特不断给乐手发放小礼品的举动频频引得现场观众开怀一笑。甚至在最后,首席小提琴莱纳·库舍尔送给他一顶厨师帽更让噱头锦上添花。莫斯特头顶厨师帽手执大汤勺指挥的场面俨然让金色大厅变成了熬制音乐的大厨房,似乎让我想起了2005年外景片中的维也纳苹果卷。

  • 在老约翰的《威尼斯狂欢节》中,我们看到了首席小提琴库舍尔的小提琴独奏。库舍尔是维也纳爱乐乐团十分德高望重的小提琴家,也是中国乐迷朋友们非常喜爱和关注的一位乐手。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可能由于库舍尔在乐团任职的时间过于长久,他的小提琴独奏技巧实际上并不那么精彩。比如我还记忆犹新的2004年萨尔兹堡音乐节上,瓦列里·杰基耶夫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组曲》中,也是库舍尔担任的小提琴独奏。而库舍尔在演奏技法上的欠缺也在那场音乐会上显露无遗。他最明显的缺点就是在快速演奏的段落中时常丢音符。在那场音乐会上,他独奏的段落中很多音符都被他丢掉了,不得不承认这是那场演出中的白璧微瑕。同样的问题在今年的《威尼斯狂欢节》中也非常明显。据说,新入团的乐手们往往都具有独奏家的水准和风范,但随着他们在乐团中的时日长久,这种水准和风范也逐渐退化。我想,库舍尔就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2013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确是一届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音乐会,它与前几届比起来差别太明显了,以至于很难找出一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能够与它进行类比。不过好在莫斯特这次的处理更加成熟,对音乐特点的把握也更加准确和恰当,因而我也不得不承认,2013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一届相当成功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当然,在今后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我更希望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能够更多一点。今年的音乐会由于新作品过多,听起来不可避免地会更加吃力一些,观众在情绪上的融入也更慢一些。虽然我不希望在今后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会出现像杨松斯那样的满场老作品的曲目单出现,但我想我们欣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更多的还是带有感受新年气息的想法在里面,而不是单纯的体验施特劳斯家族的作曲技法。而2013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之创新,也让我们对未来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有了更多的希望和遐想的空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风格的作品出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更加多元化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依然会为我们的新年锦上添花。

    相关阅读: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208.110.***.***
    208.110.***.***
    12
    03
    发表于2013.02.12 01:27:15
    11
    058.101.019.***
    058.101.019.***
    发表于2013.01.24 22:02:24
    10
    03
    发表于2013.01.22 02:32:57
    9
    下载了 还没去听
    此帖使用Windows8提交
    发表于2013.01.22 00:50:06
    8
    03
    我就看看,不说话。
    此帖使用Windows8提交
    发表于2013.01.21 21:15:43
    7
    03
    发表于2013.01.21 18:42:30
    6
    03

    此帖使用Windows8提交
    发表于2013.01.21 17:46:02
    5
    03

    此帖使用DROID RAZR提交
    发表于2013.01.21 17:39:15
    4
    03
    看看高人们是怎么评论2013音乐会的。
    我是基本没啥感受。
    发表于2013.01.21 17:19:31
    3
    180.169.005.***
    180.169.005.***
    发表于2013.01.21 16:05:30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3848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