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传人佳话 庆上海民族乐团成立六十周年专题文集[下]
沈次农 吴同 郑汝宁 于 2012.09.24 21:27:09 | 源自:新民晚报 | 版权:整理 | 平均/总评分:10.00/10
  • 编者按:今年9月诞生于1952年的上海民族乐团迎来了成立六十周年的喜庆日子,为此上海《新民晚报》著名的“夜光杯-十日谈”专栏特别开辟了《民乐传人佳话》系列,从多个侧面回顾了上海民族乐团发展历程中那些值得品读、回味的人与事。今天我们登载第二部分,包括:《胡晨韵的法国学生》、《坚守古老行业》、《琵琶“潮男”善思索》、《阮的故事》、《宝琴赠与记》等五篇。

  • 制造商=CANON;型号=CANON EOS 5D;焦距=70毫米;日期=2009.10.16 21:55:05;光圈=F4.5;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800;曝光补偿=-1.0EV;曝光时间=1/200秒;曝光程序=快门优先
  • 胡晨韵的法国学生

    吴同

    2006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有一个创意项目“外国作曲家写中国”,从法国邀请八位作曲家来上海,希望以他们的眼光,写一些中国民乐交响协奏曲。原以为这些老外在众多中国民间乐器面前会“目瞪口呆”,不料其中却潜伏了一位有备而来者——作曲家中最年轻的克里斯托夫·马拉特卡。

    一下飞机,他就告诉工作人员,这个活动圆了他多年的梦,“我喜欢唢呐,我已经搜集了许多唢呐的资料,如果能为唢呐写一部协奏曲并且在中国首演,实在是太美妙了。”马拉特卡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其实,马拉特卡只在法国听过一次唢呐的演奏,觉得那是一种爆炸性的力量,非常特别。那开朗豪放、带穿透力的声音以及刚柔兼济的表现令人震撼,从此这件中国乐器彻底印在了他的心底。

    于是在小型演奏会上,当上海民族乐团唢呐演奏员胡晨韵演奏《百鸟朝凤》时,马拉特卡拿出录音机,录下了胡晨韵的演奏和讲解。

    交流演出结束后,马拉特卡意犹未尽,要求胡晨韵与他继续交流。女作曲家格拉西安·芬齐也有同样要求,于是三人约定次日到胡晨韵家求教。

  • 制造商=NIKON;型号=NIKON D7000;焦距=200毫米;等效焦距=300毫米;光圈=F2.8;测光模式=中央平均;感光度=ISO800;白平衡=自动;对比度=标准;饱和度=标准;锐度=标准;曝光补偿=-1.7EV;曝光时间=10/2500秒;曝光程序=快门优先;场景类型=人像;日期=2011.09.12 20:57:31
  • 胡晨韵回忆说:“那天两人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要我吹出唢呐的各种感觉和效果,比如我所能控制到的最轻音和最高音,吹出最奔放和最幽怨的感觉,还在钢琴上试验唢呐能达到的各种音域范围。”除了唢呐,胡晨韵还把家里的中国管乐器管子、荜篥、巴乌、口弦等逐一为他们演奏。一连三个小时,三人连水都没顾上喝一口。

    通过比较,他们发现中国民族管乐器与西方管乐器的巨大反差。马拉特卡惊叹,西方管乐器有很多键,而唢呐只有八个孔,一个孔却能吹出好几个音,太神奇了,比西方乐器演奏更自由,又有中国传统音乐追求意境的特点。

    剩下的日子里,胡晨韵还陪马拉特卡游览外滩、陆家嘴、豫园连同巷里弄堂,民间生活中的声音与节拍,都浸淫在马拉特卡的脑子里。

    两个月后,马拉特卡将新鲜出炉的唢呐协奏曲总谱寄到“上海之春”组委会,谱面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注释,取名《上海》。他说,“上”在法语发音中有歌唱的意思,“海”则代表大海。这是他回到法国后的怀念上海之作,寓意“歌唱上海”。

    一年后,马拉特卡再次来到上海。唢呐协奏曲《上海》在在沪上首演,担任独奏的正是马拉特卡的唢呐教授胡晨韵。

    这个委约作曲的活动还是一场比赛,这首唢呐协奏曲《上海》与另一首交响乐《上海》并列第一,并被邀请在2008年与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献演于巴黎“‘呈现’艺术节”。

    坚守古老行业

    沈次农

    琴童学琴,有人成功,有人不成功。成功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人们普遍认为是由于刻苦练习。而对于金锴来说,重要的是善于动脑筋,而不是一味蛮练。

    金锴是上海民族乐团青年笛子演奏员。乐团排练的时候,一段乐章结束,指挥家王甫建总会停留片刻,让乐队休息一下,这时金锴总是安安静静对着乐谱仔细琢磨。他身上有着年轻人少有的沉静。

    从小到大,金锴的人生轨迹与大多数琴童无异。爱好文艺的父母希望把自己不能完成的梦想托付到金锴身上。如今金锴回望自己的学艺经历,也不免发出感叹:“当时班里十多个学生,有半途放弃的,有最终改行的,也有把笛子演奏作为兼职的……只有我一个走进了专业。”小时候,严厉的父亲会把一个秤砣挂在笛子上,不让金锴的笛子下垂。为了金锴报考上音附小,父亲大半年不上班,一心在家“监视”儿子的训练。那种望子成龙的执着精神,如今金锴每每想起就特别动容。

    懵懂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幻想,金锴也一样。已经进大学了,却觉得作为一个年轻人,应该朝气蓬勃,自己却陷入吹笛子这个不时髦的古老行业。很迷茫,好几次都有过改行的冲动。然而他终究没有放弃。原因一方面是父亲的付出始终历历在目,让他不忍辜负父亲的期待。同时毕竟自己对笛子投入太多精力,仿佛已经变成身体一部分,无法割舍了。

    是父亲把他送进了学校,而老师则把他带进了民族乐团。

  • 他一直记得老师的教诲:如果你想成为演奏家,不能只听自己专业的音乐,这样只会越来越狭隘。于是音乐会、剧场、唱片、艺术理论书都成了金锴的生活内容。笛子的根基来源于戏曲,不管是曲笛或梆笛,早期都是给昆曲和梆子戏伴奏的乐器。善于思索的金锴还广泛地听戏看戏。“明白了背景和根源后,对民族乐曲的了解才会更深入。乐曲处理起来底气更足。他在已故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的一本书上看到俞老师的一句话“功夫是在笛外”时,心里涌起一阵莫名的激动。俞老师是上海民族乐团的前辈名家,今年正值上海民族乐团建团60周年,现在自己也身在乐团,虽然与前辈擦身而过,自己更应该以前辈为榜样,继承前辈的事业。

    如今金锴有了一岁多的儿子,也是父亲了。回忆起父亲对自己的爱,他特别感激。面对还在牙牙学语的儿子,要自己像父亲那样对孩子悉心付出,他觉得很难做到。“现在许多年轻人对事业的热爱不够纯粹,投入不够,不能真正静下心来潜心学习,这或许与独生子女生活各方面被照顾得太过周到有关,从这方面来说,更多的责任恐怕是在家长。如果家长们都像自己的父亲那样坚持不懈,相信我们的后辈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会表现得更为出色。”

    琵琶“潮男”善思索

    吴 同

    上海民族乐团除了有王甫建、闵惠芬、龚一这样的大师级人物,罗小慈这样的知性女性,还有一个在海内外拥有不少粉丝、由6位潮男组成的“民乐BAO组合”。民乐BAO组合由笛子、二胡、琵琶三种乐器各两件组成,不仅帅气,还个个演技优秀。汤晓风就是其中的琵琶手之一。

    汤晓风为自己的微博取名为“琵琶行”,可见其对自己所执专业的满意程度。然而这个在很多粉丝眼中的琵琶偶像,曾有一段时间心生厌烦,竟然真的想把弹了十多年的琵琶给砸了,改行学主持去。现在回头来看,或许正是学艺经历太一帆风顺,致使青春期萌生叛逆妄想。时至今日,想到自己在民乐界事业有成,真庆幸当初亏得没有任性到底。

    在音乐学院,汤晓风的老师是我国第一个琵琶硕士、曾留学德国的李景侠教授。李教授为他最终成为专业演奏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然而长久以来,琵琶圈存在一个现实:优美柔和、韵味十足的南派琵琶与苍劲有力、追求整体效果的北派琵琶之间,始终横亘着一条河,双方隔岸相持,互不买账。而汤晓风虽然年轻,却善于思索,明白若想让琵琶演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南北两派琵琶纳入同一个整体是一条可行的路。

    2006年,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张强来上海与乐团合作演出,张老师的演奏豁达大气,尤其对南北派琵琶整体系统的把握让汤晓风受到很大震撼,钦佩不已,便萌生北上求学的想法。得到王团长的支持后,汤晓风只身赴京并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接受北派琵琶演奏艺术的熏陶。在京期间,他在专业上大大拓宽视野,过去总在纠缠怎样的境界才是琵琶演奏应当追求的,现在恍然大悟:心和手是通的,手随心动,心中怎样想,手就怎样动。

  • 制造商=NIKON;型号=NIKON D300S;焦距=135毫米;等效焦距=202毫米;光圈=F5.0;测光模式=中央平均;感光度=ISO500;白平衡=自动;对比度=标准;饱和度=标准;锐度=标准;曝光补偿=-1.0EV;曝光时间=10/1250秒;曝光程序=快门优先;场景类型=标准;日期=2010.05.21 20:02:41
  • 从北京毕业回来,汤晓风让人刮目相看。王团长对他的评价是“学贯南北、刚柔并济”。须知在民乐界,这个评价是很高的,也是难能可贵的。汤晓风由此成为新生代琵琶演奏的领军人物。

    在北京,汤晓风学到了很多,演技高了,境界自然也高。他发现了原先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去年10月他报名参加第八届民乐金钟奖琵琶比赛,其中一个赛项是要求选手自选一首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琵琶新作。他发现除了自己外,其他十多位选手无一例外选的都是同一作品。说明琵琶旧曲本不多,而新曲更少。不多的新曲中,真正能被演奏家接受的更是几近于无。他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演奏家们泥古不化,崇尚传统经典。其中的部分因素是有些作曲家对琵琶的了解并不十分透彻,写的作品令演奏者难以上手。这也是中外音乐史上常有演奏家演自己写的作品,“毕竟为器乐作曲需要器乐本身的语汇,而身兼作曲家与琵琶演奏家双重身份的人实在不多。于是就难为了没有琵琶演奏经历的作曲家们。”

    从北京回来后,汤晓风开始广泛地与作曲家交朋友,“琵琶的演奏技巧很复杂,光右手就有几十种不同的技术。如果作曲家能熟悉这些技术,一定能写出让琵琶发挥得更好的作品。我希望能把自己对琵琶的了解告诉作曲家,帮助他们找到为琵琶谱曲的规律,谱出最能发挥琵琶声音特长的曲目。”

    阮的故事

    沈次农

    说起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人们多半会说到二胡、琵琶、唢呐,而很少有人会提到阮。其实阮才是真正的我国民族乐器,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二胡、琵琶、唢呐都来自域外。

    但阮似乎一直未被重视。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专业音乐学院还没有开设阮的专业课。80年代初,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开设阮专业课,招的学生很少,仅一两个,还没有教师,由其他专业的老师兼课。

    上海民族乐团阮演奏家刘波作为我国音乐院校最早一代阮专业的学生,回想当年学阮的经历,也有一番感慨。

    刘波从小跟表姐学柳琴,遇林吉良老师,“跟我学中阮吧”,林老师说。那时人简单,学什么乐器不与将来前途挂钩。于是刘波就成为林老师的学生。1982年夏,刘波在老师的建议下准备报考音乐学院,但各音乐院校都没有招“阮”专业的,只有上海音乐学院的简章写着:“凡民族乐器择优录取”。在林老师的鼓励下,刘波选择报考上音。

    从大连乘船到上海,刘波独自来到上音教学楼等候着准备进去参加考试,一位教授模样的老师朝她走来,劈头就问:“你考什么?”刘波指着手中的中阮说:“就考这个。”这位老师马上摇头说:“我们不要这个(乐器)”,说完径直进到考场里去了。

    刘波几乎要哭了出来。回到旅馆,把经过告诉林老师。不料林老师听完,却展开笑脸说:“他们没听过这个乐器,你去弹给他们听,他们听了就会要的”。果然,刘波再去,结果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第一个阮专业的学生。

  • 虽然进了音乐学院,因为阮是新专业,没有教材,刘波还是靠林老师自己编的教材学习。学校也发动作曲系学生为阮写作品。老师和同学都开玩笑说,你就是研究生,自己研究自己的专业。大学毕业时,唱片公司为刘波出了第一盒阮的个人独奏专辑。

    说到一毕业就进上海民族乐团,刘波也觉得十分幸运。因为上海民族乐团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历程中始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最早成立的现代大型民族乐团,因此乐团在声部的编制上比较齐全和完善。乐团也是看中了中阮这件乐器在乐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的发展潜力,所以刘波大学还未毕业,就有意向收她进乐团。

    二十多年过去了,中阮从原来乐队里的伴奏乐器,到现在有了很多独奏作品。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加入为中阮写作品的行列,出现了《丝路驼铃》《临安遗恨》这样的好作品。上海民族乐团作曲家顾冠仁的中阮协奏曲《塞外音诗》、周成龙的《阿尼玛青山》在历年“上海之春”上被推出,反响热烈。2001年刘波演奏《丝路驼铃》还随上海民族乐团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

    现在中阮已不单是一件可以独奏的乐器,而是发展为一个阮族。有些音乐院校还将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组成“阮族”乐队,演奏员多达七八十人的规模,场面令人震撼。今年4月1日,刘波和她的同行们在音乐厅的《丝路——国乐立方系列》音乐会上,以半场节目的规模,展示了上海阮族的实力。

    宝琴赠与记

    郑汝宁

    古琴演奏家龚一曾担任过上海民族乐团团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龚一的雅室取名“五琴堂”,是因为藏有宋、元、明、清五张珍宝琴。这五张琴各有故事,这里选其中两张“正吟”和“春雷”讲述:

    “正吟琴”有着800多年历史,是他的启蒙老师张正吟传给他的,相传还是李清照亲手抚操过的古琴。1975年,虽已是三十多年前,但当时的情景他至今仍历历在目。

    龚一回忆:“那天我去看望老师。老师的画室‘不闲居’已坐了多位宾客,桌上横放着一张琴,老师要我当众弹奏。我遵命弹毕,老师说:‘你把琴翻过来看看。’我翻过琴身一看,顿时一番惊喜和激动,原来琴上已经刻了一首诗和一篇文字,说明老师把这张琴赠给我。老师还告诉我,这张琴相传是李清照的遗物,并说上面诗文的内容是他自己拟就,并请好友、著名学者高二适先生赐笔,又请著名篆刻家徐石桥先生着刀。”

    老师的一番诚意,让龚一感动得不知所云。琴背原刻有两行阴文鎏金隶书楚词体诗句:“山之桐,斫其形兮,冰雪之丝,宣其声兮”,文字镌刻十分俊美。龚一考虑到此琴本无琴名,在征得张正吟先生的同意后,又请人在琴背刻上“正吟”两字以为琴名。一则为谢恩师,二则以永不间歇地弹奏吟响之意作为自勉。

  • 制造商=NIKON;型号=NIKON D40;焦距=40毫米;等效焦距=60毫米;光圈=F5.0;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400;白平衡=自动;对比度=低;饱和度=标准;锐度=标准;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0/400秒;曝光程序=未知;场景类型=标准;日期=2008.11.08 16:35:10
  • 而龚一的另一张宋琴“春雷”是受赠于两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人李剑华、胡秀枫夫妇。龚一虽是晚辈,却与二老保持了近20年的交往。每次登门拜访时,二老与龚一都讲通鉴、通史、红楼、史记,乃至剧本、音乐的创作评论,使龚一获益良多。

    胡秀枫少时也曾习弹古琴,后藏“春雷”琴一张。曾请北京琴家鉴定,认为是一张音色上好的宋琴,龚一也在二老家里多次操弄过。一日龚一登门造访,女主人很平淡地问:“‘春雷’琴音真的好吗?”龚一答道:“确实是好琴。”“那就送你”。龚一惊喜不已,谢过之后,考虑以琴相赠在琴家之间是一件大事,因此建议举行一个授琴仪式,以示对两位前辈的敬谢。不料琴主人淡淡地说:“宝剑赠与壮士耳!无需仪式,拣个好天气你来拿去。”这让龚一更加感动了。不是因为琴有多名贵,而是被两位革命老人高尚和无私的行为所触动。

    古琴历史悠久,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4000余年。而她拥有的3000首曲谱中,有早在1500年前就流传下来的谱子,而笛子、古筝最多是在500年前流传下来的。此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在中国历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http://www.xiami.com/artist/album/id/61922
    发表于2012.09.25 19:55:40
    4
    116.230.103.***
    116.230.103.***
    发表于2012.09.24 22:26:36
    3
    10
    发表于2012.09.24 22:23:50
    2
    03
    琴童学琴,有人成功,有人不成功。成功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人们普遍认为是由于刻苦练习。而对于金锴来说,重要的是善于动脑筋,而不是一味蛮练。
    发表于2012.09.24 22:21:58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0116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