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马勒年遮蔽的作曲家
米斯靓 于 2011.12.30 18:44:41 | 源自:《音乐爱好者》杂志 | 版权:特约 | 平均/总评分:08.60/43
自去年纪念作曲家马勒诞辰一百五十周年,到今年纪念他逝世一百周年,国内外各大乐团、音乐厅无不以马勒作品作为今年演出的重头戏。他的大部分作品,尤其是十部交响曲,固然以编制庞大和演奏难度高超而著称,但却阻挡不了指挥家和演奏家们挑战这些曲目的信心。在如此隆重的马勒年里,另一些极具个性的作曲家却不免被人遮蔽了——2011年还是作曲家巴托克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普罗科菲耶夫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以及斯特拉文斯基逝世四十周年的纪念。这些作曲家的名字虽不如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作曲家那么如雷贯耳,而今又似乎在马勒的光芒下显得有些黯淡,但如果要谈论二十世纪具有影响力的伟大作曲家,这三位理当榜上有名。

巴托克:孤独的“表现主义大师”

  • 作为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同时又被称为“表现主义音乐大师”,贝拉·巴托克对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以及民族乐派的探索与发展,不仅影响深远,更走出了一条极具个人主义色彩、标新立异的道路。

    巴托克1881年生于匈牙利东部的一个小镇,父亲是一所农业学校的校长,母亲是一位钢琴教师。小时候,巴托克随母亲学习钢琴,后来在布达佩斯音乐学院上学时,随李斯特的大弟子伊斯特万·托马斯(István Thoman)学习钢琴,作曲则师从著名的汉斯·冯·柯斯勒(Hans Von Koessler)。十岁便首次登台演出的巴托克,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并且,他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上,常有人将其与贝多芬相提并论。他与贝多芬一样,是一位终其一生都是孤独的作曲家。他们的新作品常常不能被大众所接受,直到多年以后,才被人们重新以正确的眼光所认识。

    1903年,完成了在布达佩斯音乐学院的四年学习,巴托克结识了作曲家佐尔坦·柯达伊(Zoltán Kodály)。1905年,对民间音乐的共同爱好,使他们开始一起收集匈牙利民歌。起初,他的足迹遍布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后来他旅行的范围越发扩大,不仅到达了东欧各国,还来到了土耳其和埃及。当时,巴托克总是会随身带一部构造简单的圆筒录音机,将所采集的民歌素材录下来后,再亲自手写记下谱子。所有的这些采集工作,都对他日后的音乐创作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钢琴曲集《献给孩子们》(1909)、《匈牙利地区的罗马尼亚舞曲》(1915)、《十五首匈牙利农民歌曲》(1918)不仅以这些民歌曲调为创作基础,更在和声的运用上有独立性的创新。

    从此,巴托克的音乐创作开始植根于民间生活,无论是他在旅行采风中所遇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素材,还是后来定居美国后创作的作品,都弥漫着深深的故土的气息。他渐渐远离最初自己浪漫主义风格的音乐创作,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名副其实的民族乐派作曲家。他在和声上采用不和谐音,追求将管弦乐队的声音响度和音乐效果达到一种狂野新奇的面貌,以及对各种乐器的传统表现方式进行颠覆,这一手法在1908年到1939年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他的那些看似艰涩难懂、繁复缛丽的作品,若细细探究便可发现,其实不乏清新的民谣旋律和片段,而听来怪诞、突兀的不和谐和弦,则是他最直白而真挚的情感表达方式。

    自1907年任教于自己的母校——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巴托克在这个职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三十年。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创作达到了高峰,然而因其原始主义风格的作品常常无法令普通听众所接受,所以诸如钢琴作品《粗野的快板》及芭蕾音乐《神奇的满大人》在当时还并不受欢迎。除此以外,他的代表作还有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乐队作品《舞蹈组曲》《弦乐打击乐与钢片琴的音乐》、《乐队协奏曲》,和三部钢琴协奏曲、六部弦乐四重奏等。这些包含了宏伟博大的民族意识及现代音乐丰富多样性的作品,为二十世纪后来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们,揭开了崭新而神奇的一幕。 1940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公开反对法西斯而被迫流亡美国,虽然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但他的作品却很少公演,也没有人请他演奏,加上母亲去世的双重打击,巴托克在异乡的生活十分孤独贫困,最终因白血病逝于纽约。而就在他辞世两天前,他还完成了人生最后的一部作品《第三钢琴协奏曲》,虽然这部作品的最后十七小节的管弦乐配器是由巴托克的忠实朋友和弟子蒂博尔·塞尔利完成。这部作品可称为他最成熟的作品之一,浓郁的民族风格与炉火纯青的创作技巧结合的恰到好处。

    斯特拉文斯基:无定型者

  • 说起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人们最容易将他与“序列主义”联系在一起。然而其实,他一生的音乐创作,与三个乐派联系紧密——原始主义、新古典主义、序列主义。但无论他身处何地,如何对这三个乐派进行革新,他的作品多少还是留有俄罗斯音乐的某种痕迹。

    1882年,斯特拉文斯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包姆。父亲是圣彼得堡皇家歌剧院男低音歌手,但他却希望斯特拉文斯基成为一名律师。然而,从小耳闻目濡的斯特拉文斯基不仅从小钢琴就弹得不错,并且还萌生了向作曲发展的念头。1901年,他虽然没有违背父亲的意愿,考入了圣彼得堡大学法律专业,但在二十岁时结识了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后,他的人生仍注定与音乐为伴。之后他师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习作曲,于是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也非常容易看到印象主义的色彩。

    1910年6月,他受著名艺术活动家贾吉列夫之邀,为芭蕾舞剧《火鸟》创作的音乐在巴黎歌剧院首演,在欧洲乐坛一举成名,接踵而来的是1911年完成的另一部舞剧《彼得鲁什卡》,同样大放异彩受到欢迎。1913年,迎来了首次将他推上音乐评论风口浪尖的作品——芭蕾音乐《春之祭》。这部作品的首演使舞台现场几乎成为了战场——粗糙刺耳的音响与疯狂强烈的节奏使台下观众立即分成了支持和反对的两派。但是到了1914年,《春之祭》再以音乐会形式出现时,人们已经欣然接受了这部作品。音乐中不时出现的咆哮与嘶鸣,弥漫着整部作品的神秘感,以及大量运用的不和谐音及不对称节奏,充分体现了作品原始主义的风格。这也是斯特拉文斯基早期作品的代表作,更是二十世纪音乐的经典佳作之一。

    1915年,一战爆发。斯特拉文斯基所有的私人财产被没收了,贾吉列夫的剧团也陷入困境。虽然因生计原因,这段时期的作品在配器方面显得比较节俭,但却也显示了他室内乐写作的才能。到1919年,斯特拉文斯基吸收了当时正盛行的爵士乐素材,写了一首由十一件乐器演奏的《雷格泰姆》。1920年,他又完成了舞剧《浦尔奇涅拉》,从此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生涯的第二阶段—— “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旨在恢复古老传统的音乐,采用古典主义的形式与风格,提倡抽象化的“绝对音乐”,作品显得理智、冷漠、客观。

    1934年,斯特拉文斯基入籍法国。他的作品《两架钢琴协奏曲》正是为此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斯特拉文斯基又移居美国,并在之后定居美国好莱坞,于1945年加入美国籍。同年所创作的《乌木协奏曲》以及1951年的歌剧作品《浪子的历程》则标志着他音乐的第三个阶段——混合使用各种现代派手法,如十二音体系、序列音乐及点描音乐等。 1971年,这位旅居国外的俄罗斯作曲家在美国逝世。被称为音乐世界的毕加索,充满斗志和实践精神的斯特拉文斯基,虽然在音乐新风潮中充满争议,但是他的巨大成就却是二十世纪音乐史上所不可磨灭的。

    普罗科菲耶夫:顺从时代的音乐神童

  • 同样是一位艺术革新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却并不特别倾向某一现代流派,他对西欧古典派、印象派、特别是“新俄罗斯乐派”传统的广泛吸收,加之兼蓄二十世纪现代作曲技法的一些新成果,从而形成了他自成一家的风格。 1891年出生于乌克兰的普罗科菲耶夫,早年就显示出极其出色的音乐才华。四岁时他就跟随母亲学习钢琴,五岁就已开始创作,是当之无愧的音乐神童。1904年初,作曲家老师格里埃尔介绍他认识了格拉祖诺夫,由此也促成了普罗科菲耶夫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习。他的老师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里亚多夫。他在那里一直学习作曲、对位法、配器、钢琴和指挥直到1914年。

    普罗科菲耶夫并不给自己限定某种必须恪守的作曲理论,他早期的作品中已有自己特定的旋律模式,同时加上了尖锐的不协调音,挖苦式的幽默和强大的生命力为标志。但是这一风格并未完全和传统脱节,所以新古典主义的影子还是可在他的作品中窥见,虽然这只有一部代表作——《古典交响曲》。1918年起,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开始彰显他对于大胆的和声,不和谐音以及新颖的和弦组合的偏好。如果说之前的作品还是遵守调性创作的,那么此时,普罗科菲耶夫已到达了调性创作的底线。聚集的音响、旋律的突然爆发是这一时期作品的特色。在1920年代前后的十五年间,他侨居国外,在日、美、英、法、德、比、意、西等国演奏指挥自己的作品。1930年回国后,他的作曲风格又开始发生转变。大量运用俄罗斯民间音乐,音乐不再艰涩难懂,另外他还坚守调性,注重使用复调音乐。并且他还选取爱国主义主题,把苏联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放在首位进行创作。他晚期的作品,更是注重旋律、抒情声调、浪漫音色的结合。这与他之前很多作品中紧凑的节奏和粗犷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普罗科菲耶夫还曾获得极高荣誉:劳动红旗勋章、人民艺术家和六次获斯大林奖。他的精湛的钢琴演奏技巧也为世人所熟知,不少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作品具有青春的活力,热情、乐观、清晰而富有魅力。虽然有时会将抒情和恬静的旋律突然带到尖锐强烈的情感冲击之中,少不了还有些幽默和讽刺,但是这都不妨碍他成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独具匠心地汲取和处理民间音乐的音调、节奏和其他表现手法,也使他成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重要音乐家之一。

    以上三位音乐家,在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发展史上,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是坚强的个人主义者,也是杰出的改革者。如果说斯特拉文斯基代表音乐的逻辑与精准,那么巴托克就代表了民族乐风揉合十九世纪音乐思想所得的强劲而有力的表达方式。

    二十世纪音乐的突出特色之一,也是在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中都能见到的,便是采用了民间的、标新立异的“乡村”节奏。巴托克的《神奇的满大人》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的节拍,是在莫扎特的奏鸣曲或舒伯特的交响曲中从未听到过的。而在使用“不和谐音程”和从民歌中发现存在已久的音阶,则同样是这两位作曲家最擅长的。另外,有别于一贯以来的“忠于调性”“双调性”和“多调性”的出现,则是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均进行过探索的领域。如果从音乐内容上进行比较,巴托克似乎与斯特拉文斯基更为相近。他们最为突出的是,都运用了民间音乐的素材,又加入大量现代音乐的和声创作和作曲技法,保持了民间音乐的原生态和原始性,形成一种特有的神秘色彩。

    本文选自《音乐爱好者》2011年11月号,由《音乐爱好者》杂志编辑部特别提供,未经允许请勿随意转载。

    • 《音乐爱好者》杂志2011年11月号目录

      ●人物
      《寻找意大利的踪迹》【梁晓奋】
      《“纯粹”的钢琴家佩拉西亚》【胡越菲】
      《信仰追求与音乐朝圣的交响——二胡音乐人汝铱印象》【王安潮】
      《“泥土的芳香”——谭蜜子音乐的民族之根》【丹青】
      ●听乐记
      《“斋藤”赢在了曲目上》【任海杰】
      ●乐海博览
      《被马勒年遮蔽的作曲家》【米斯靓】
      《谭小麟与他的三位美国老师》【王勇】
      《两桩音乐版权“公案”》【谢力昕】
      《巴赫:莱比锡的圣诞节》【卓尔】
      《亨利·迪帕克》【周筱燕】
      ●赏片评碟
      《听不完的历史(六)——德奥指挥学派的巨人们(下)》【邵鲁】
      《环球专柜——迪卡之声》【王为】
      《环球专柜——伟大录音五十年》【杨宁】
      《我的冷门CD陈列馆:展品之七——霍夫梅斯特》【徐家祯】
      《时空光影中的唯美》【于洋】
      《巴赫:起初这样,现在这样,以后也这样》【梁晴】
      ●音乐之旅
      《新罗斯的钢琴音乐节》【王谧】
      《乐坛咨讯》
      《外刊介绍》【群利】
      《音乐信息》

  •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69.197.***.***
    069.197.***.***
    14
    061.149.***.***
    061.149.***.***
    马勒就是个指挥,有几部不错的交响乐,符合现代某些自以为是yy的听众的生理需求罢了,真正的音乐造诣怎么能和上面任何一位相比呢
    发表于2013.06.01 10:37:02
    13
    114.245.254.***
    114.245.254.***
    发表于2012.01.03 21:18:11
    12
    03
    发表于2012.01.01 17:07:11
    10
    03
    发表于2011.12.31 20:34:58
    9
    220.115.***.***
    220.115.***.***
    7
    123.138.215.***
    123.138.215.***
    发表于2011.12.31 13:02:56
    6
    116.230.060.***
    116.230.060.***
    发表于2011.12.31 05:48:03
    4
    060.028.138.***
    060.028.138.***
    发表于2011.12.30 23:21:02
    3
    03
    评错分了,10分的
    发表于2011.12.30 20:02:20
    2
    121.008.214.***
    121.008.214.***
    发表于2011.12.30 20:00:57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9769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