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音乐之惑——更好?还是更坏?
GeoffDuncan Krist 于 2011.11.25 11:27:48 | 源自:音乐人攻略网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9.17/55
这是一个数字音乐发展的困局,以艺人为核心的音乐发展方式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作者直接把矛头指向了苹果的iTunes,认为他们应该给予艺人们更多的帮助而不是像一个“数字吸血鬼”不断地榨取艺人们的努力。那么苹果究竟如何去做才能帮助艺人的发展?他们的帮助真的有用吗?——题记

在数字音乐的革新之路上,很多先驱者都已经惨死路边。现在即使像Lady Gaga这样在数字化浪潮中的成功案例,也只是通过以$0.99的价格卖专辑来获取收入,更多的,是那些成百上千签约或者没签约的普通艺术家们,他们几乎无法从数字音乐中获得任何好处。不得不承认,当今的音乐人即使没有和唱片公司签订合同也很容易制作自己的专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音乐人今天可以比在iTunes出现之前活的更好。

Pete Townsend在2011 Radio Festival的开幕式演讲中说,苹果应该像唱片公司和发行商那样,必须做更多的事情来帮助音乐人和音乐人事业的发展。“为什么苹果需要这样做?那是因为iTunes出现在一个同时拥有Facebook和Twitter的互联网国度,然而它就像一个吸血鬼一样不断地榨取音乐人,难道不应该像那两家公司一样为艺术家们提供服务吗?”

Townsend为苹果如何对音乐人提供的帮助提出了几个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可以从“垂死”的唱片业中找20多个星探来帮助选择500个有潜力的音乐人并为他们提供在营销、版权、发行等方面的支持。Townsend还提议iTunes可以让音乐人像“本地电台”一样分享他们的音乐。

  • ●那曾经的好日子

    Townsend提议的关键在于当你从网上听一首3分钟的歌,你所听到的东西绝对不是艺人们花了3分钟轻而易举做成的。一般来讲录制并发行一首歌需要花掉上百个小时的时间,同时还有上千美元的制作成本。这还是在我们没有把艺人多年的学习成本和购买乐器的高昂成本计算在内的情况下。唱片公司曾经通过培养富有天赋且未被发掘的音乐人,在艺人成功后再进行收入分成的方式来帮助音乐人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唱片公司要帮助这些艺术家与音乐导演、工程师、制作人、录音棚建立起联系,换句话说,就是给艺人一个生存发展的空间。除此之外,唱片公司提供的帮助还包括提供声乐教练,作曲人以及被Townshend称为“创作养料”——让艺人专注于自己的发展而不用担心外界的影响。当艺人需要接触市场时,唱片公司还会在营销、版权以及发行、巡演安排方面给予艺人很大的帮助。

    当然,很多唱片公司所做的事情糟糕到只有天真嗑药的白日梦者才能做出来。许多艺术家从来无法从“唱片债务”中摆脱出来,直到除了贴身的衬衫外一无所有。但是Townsend想要强调的是唱片公司至少尝试着去帮助艺人和唱片业的发展。相反,像iTunes这样的服务商永远都只在做两件事情:单一渠道的发行歌曲,以及乐此不疲地收取版税分成(Royalty Payment)。

    ●iTunes的生财之道

    Townsend关于iTunes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苹果的iTunes音乐商店控制了将近四分之三的合法数字音乐市场,它上面的销量仍然在高速增长——这个增长在2011年达到了峰值,增长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由于Limewire的关闭以及Beatles的歌曲被加入到iTunes当中。现在,一首歌的平均价格要比之前任何时候都高,唱片公司被绑在一起不断地高价出售自己的唱片,因为iTunes的存在才使得美国的音乐产业终于在2011年提升了销量。

    那么iTunes的商业价值究竟有多大?苹果并没有把音乐的销量算在它的财报里,但仅仅是2010年一年,在美国本土的数字音乐销量就已经达到了52亿美元;而2011应该可以达到57亿美元的销量。iTunes现在控制着四分之三的数字音乐市场,所以单单是美国市场iTunes就已经掌握了40亿美元的数字音乐销售额,从这些钱里提取出30%的分成,这就意味着苹果每年要从美国的数字音乐销售中获取10亿美元。单凭这个就足以让苹果在数字音乐上的收入与四大唱片公司(Warner、 Universal、 Sony、 EMI,尽管EMI很可能已经时日无多)相比肩了。

  • ●音乐人从中得到了什么呢?

    Townsend争论的缘由是因为苹果的音乐生意榨取了艺人们辛勤的付出,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却不拿出一点钱来帮助艺人们的发展。他有这样一个观点:跟任何一个音乐圈里的人聊天,他们都会告诉你,唱片公司想要的是那些成熟的、已经包装好的艺人。他们所要做的,只是与艺人签约,然后以最少的付出把他们扔到分销和市场的渠道里去。现在,绝大多数艺人的发展都是由他们自己来买单,而有些唱片公司以及iTunes所做的只是数着手里的钞票,不再管艺人的死活。

    当然,我们可以说像iTunes、Spotify、Pandora这样的音乐服务商可以帮助艺人摆脱“中间人”的影响,比如说唱片公司,从而让艺人可以直接与粉丝和顾客产生联系。这种说法非常的诱人,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能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iTunes上,音乐人就不再需要唱片公司了。

    尽管艺人从数字音乐获得的收入因人而异,比如他们选择了何种分成的方式以及如让那个他们的音乐以哪一种形式出现在数字音乐服务商上。但是基本的收入分配还是近似的:

  • 据我们目前所知,上面的数字应该是最乐观的情况了。

    ●别把希望放在一个地儿

    Amazon和iTunes与艺人们的分成都是70/30的比例,也就是艺人能拿到70%的收入。实际上,大多数的艺术家都无法拿到那份完整的70%,因为即使是独立音乐人也需要通过渠道让他们的音乐登录到iTunes中。这些渠道会收取一定的费用或者从收入中提取分成,有时候这笔费用会高的让人觉得离谱。

    尽管如此,三七开的分成方式对艺人来说已经算是最理想的买卖了。在Spotify上,艺人需要有人收听1000遍他的歌曲(或者是播放100次专辑)才能获得4美元的收入。用户当然可以用免费的方式来收听音乐,但是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如果成为Spotify的付费用户将会增加艺人的收入。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独立厂牌会选择离开Spotify。

    Pandora会支付版权费给一些像ASCAP、BMI、SESAC和SoundExchange这样的艺术机构,让这些机构将音乐的版税发给音乐人。这些机构每年都会得到上百万美元,这些钱很大一部分被还给了唱片公司和发行商,独立音乐人很难意识到自己有那么一大笔版税在这些机构手中。

    让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吧,我曾经在一个顶尖的艺术机构注册了将近20年。我的音乐曾经出现在电影、电视、互联网上,我甚至在Starbucks里听到过我自己的歌。但是,我从这个机构那里拿到的钱还不够给我买一台iPod。

    此外,唱片公司支付给艺人们的报酬也是因人而异。为了完成自己的首张专辑,假设艺人提前收到了20,000的制作费用,当唱片推向市场后唱片公司会从任何形式的收入中拿走20,000美元(还要加上利息)。很多艺人再也没有挣回这所谓的“唱片债”,而且之前提到的20,000美元也只是一个很低的假设,包装并向市场推广一个流行歌手最起码也需要百万美元的预算。那些没法偿还“唱片债”的艺人通常都会选择向自己的未来妥协,也就是把之后的版税或者出版权永久的交给唱片公司,从而让自己从那可恶的负债中得以解脱。

    这个过程与那些老派的唱片合同是一样的,其实质就是让艺人和歌曲作者无法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一点权益。虽然我之前提到相比iTunes,唱片公司所做的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往回走,老路也有老路的问题,最重要的事情是明白自己的选择,别把希望都放在一个地方上。

  • ●艺人们需不需要被培养?

    如何能在音乐界成功,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话题。Pete Townsend所想的是:也许艺人们需要唱片公司或者像苹果这样的公司,让他们像“加油站”一样,培养艺人的才能同时激发艺人的创作灵感。在机遇无限的互联网环境下,一个音乐人通过卖唱片能养活自己的几率大概跟一个高中生被NBA选中的几率差不多。对于大多数艺人来说,这都是不可能的,即便是数字音乐时代的到临也无法使情况得到明显的好转。

    但无论怎样,数字音乐的浪潮确实改变了整个音乐产业的经济格局——有些地方的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了,有些钱流向了Apple或者类似的公司。随着这些年实体唱片销量的不断下滑,唱片公司不再去寻找那些有潜质有才能的艺人了。他们取而代之的去寻找那种即成的,高度市场化的戏子,那些早就能在音乐圈里混的如鱼得水的人。

    唱片公司并不指望这些戏子有朝一日能够成为杰出的大明星,而那些原本有潜力的艺人由此失去了得到自己前两张专辑,并使得自己在音乐圈中得以立足的机会。如果无法开始,只能选择滚蛋。

    但是事情就是这样,这是音乐的生意而不是音乐的慈善。几乎这个圈子里的所有人都是为钱而来。这些人里包括了从乐器制作人、工程师、制作人。唱片公司、巡演经纪人、发行人乃至像Apple这样的经销人。当人,他们都是热爱音乐并且对音乐有着自己的信仰,但我敢打赌没有人会选择不要报酬来为音乐事业奋斗。

    除了这些,Townsend还表示“一个富有创作灵感的人宁愿让自己的音乐被人剽窃走也不愿意被人所忽略。这是每个创造者所面对的困境:他会选择饿着肚子但是被人所知,而不是吃得很好但是默默无闻”。最终的结果总是那些不愿意做出改变的艺人会被那些挣钱的人永远的剥削下去,事情总是这样的。

    ●译者记:

    数字音乐的革命已经是不可逆的浪潮,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快速包装的歌手,千篇一律的大俗套。像Adele这样如此打动人心的歌手近几年又出了几个呢?快餐文化的今天,艺人的发展已不单单只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关乎整个产业能否持续向上走的关键。这也就是为什么iTunes、Spotify以及各大唱片公司在数钱的同时必须要去关注艺人发展的原因。当网络音乐平台不断地扩大自己市场的同时,他们必须意识到自己已经渐渐成为了行业的主导,“能力越大,责任越大”,iTunes也许永远无法替代唱片公司,但那是他们必须要想办法做更多的事情来为艺人的生存考虑。

    音乐圈难混,但是随着做音乐的门槛越来越低,音乐的形式呈现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显的多元化趋势。一个平民歌手可以把自己的视频放到Youtube上让自己红遍全球,各类的选秀节目也可以实现普通人的明星梦。不难发现,现在的明星产出率和淘汰率要比十年前快的多得多,靠卖唱片吃饭的明星已经越来越少,行业的规则正在无声中慢慢的改变。

    我一直坚信数字音乐的革命最终会引领出音乐由小众向大众的普及。任何人都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音乐,任何音乐都会找到欣赏它的人。音乐圈不再仅仅关乎明星们的声音,大众的声音才是未来的主导,像Bandcamp这样的网站也许就是未来音乐发展的雏形。这也就不难令人相信,iTunes、Spotify、Pandora完全有可能取代现在的唱片公司,成为未来音乐产业的主导。当然,这一切完全要看他们如何选择了。(Krist)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42.004.***.***
    142.004.***.***
    15
    210.073.097.***
    210.073.097.***
    发表于2011.11.28 09:44:50
    14
    03
    找个茬:唱片公司支付给艺人们的报“仇”也是因人而异。应该是酬
    发表于2011.11.27 09:09:59
    13
    03
    发表于2011.11.27 08:59:17
    12
    03
    发表于2011.11.26 12:42:40
    11
    03
    发表于2011.11.25 16:56:48
    10
    219.129.027.***
    219.129.027.***
    发表于2011.11.25 16:14:23
    9
    180.169.005.***
    180.169.005.***
    发表于2011.11.25 15:57:52
    8
    125.070.***.***
    125.070.***.***
    7
    113.204.165.***
    113.204.165.***
    发表于2011.11.25 14:12:28
    6
    121.008.214.***
    121.008.214.***
    发表于2011.11.25 13:41:06
    5
    110.016.169.***
    110.016.169.***
    发表于2011.11.25 12:31:27
    3
    03
    发表于2011.11.25 11:42:22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8216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