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创新 Aurvana In-Ear3 入耳式动铁耳机测评报告
赵宇为 于 2011.11.16 23:17:04 | 源自:www.soomal.com | 版权:原创 | 平均/总评分:07.58/470

Aurvana In-Ear3是创新今年发布的一款双单元动铁耳机,之前我们测评过创新的In-Ear和In-Ear2,虽然在动铁耳机品牌中创新并不最出名,时隔一年多时间回头再听In-Ear2仍很有特点,而且有不错的综合素质,如果大家还记得我们在In-Ear2测评中曾谈到它与UE 700的声音基本没有区别,单从动铁耳机来看In-Ear2性价比不错。而Aurvana In-Ear3目前的售价在1200元左右,它的外形不像In-Ear2那么小巧,但外观做工、包装却更加精致,这款耳机表现会怎样呢?

  • Aurvana In-Ear3的包装十分精致,漂亮,它的包装盒的风格与Aurvana Air很像,毕竟Aurvana Air在当年也是近2000元级别的高端耳机。In-Ear3的外形尺寸要比In-Ear2大了很多,佩戴时使用连接线从上方绕出的方法,耳塞的外壳正好可以稳定的贴在外耳窝内,这种佩戴方式带来了更好的隔绝外界噪音的效果,但听诊器效应也比较明显。虽然In-Ear3的尺寸较大,但它是塑料外壳,所以耳机的重量只有13克,佩戴时并不会觉得重,佩戴舒适度较好。In-Ear3耳机的外观工艺非常精致,金属质感很好,表面也非常细腻,看上去很显档次。

  • 制造商=OLYMPUS;型号=E-300;焦距=50毫米;日期=2011.10.11 15:37:58;光圈=F16.0;测光模式=单点;感光度=ISO100;曝光补偿=1.0EV;曝光时间=1/160秒;曝光程序=手动模式
  • 从结构上来看,创新官方给出了爆炸结构图,它使用了两个动铁单元,与常见的动铁耳机没有太大不同。耳机采用入耳式设计,入耳部分的导管比例相对较长,与搭配的橡胶套使用时,这根导管的顶部已经与橡胶套的顶部平齐,所以佩戴时可以更深入耳道内部。拿起手边的动圈入耳式耳塞来看,一般导管顶部与橡胶套顶部还是有几毫米的距离。动铁单元双单元的分工,一般是一个负责中低频,另一个单元负责高频。在导管部分,这两个部分的输出也做了单独的通道隔离,从图中可以看出输出孔被分为了两个部分。从In-Ear3的官方数据来看,它的阻抗只有28Ω,灵敏度112db/mW,是一个相当容易驱动的耳机。

  • 配件部分,In-Ear3没有使用可换线设计,但线材的品质要明显好于In-Ear2,插头、分线器部分的工艺与In-Ear2、Aurvana Air都是一样的,做工也是非常精致的。In-Ear3还专门提供了一个收纳盒,以及多个尺寸的橡胶套供大家选择。

  • 测试时我们使用iPod Classic、索尼B152F和iPhone4作为主要参考平台,以乐之邦Monitor 03 US作为辅助参考平台。对比的耳机,我们选用UE TF10、创新 Aurvana In-Ear2和Vsonic GR07。测试时,我们使用了中号小口橡胶头。我们对耳机煲机超过150小时。以下对声音评价不做特别说明均在iPod Classic下完成。

    初听In-Ear3就会发现属于耳塞中非常容易驱动的一类,在索尼B152F播放器上,只需将音量开到15-16[30档最大]便可满足安静的室内使用。而VSonic GR07之类耳机,可以开到25以上,即便Aurvana Air,也要在20以上使用。如果将In-Ear3连接到iPod Classic,只需要将音量调整在55-60%的位置,这要比In-Ear2同等响度输出的设置小10%左右。更恐怖的是,In-Ear3连接iPod Classic,竟然可以听到iPod Classic屏幕点亮时的噪声。我们更换任何一个耳塞都没有听到该噪声,而我们对iPod Classic的客观测试中已经可以看到,屏幕带来的噪声是极小的。

    创新的In-Ear2的声音就很有特色,它与传统经典型号的动铁耳机声音风格有所不同,相对较松弛开阔的声音和并不尖锐的高频让它更像动圈风格。而In-Ear3的风格与In-Ear2比较接近,只是整个声音风格更为浓重。我们具体来看看In-Ear3的声音表现。

    高频表现:In-Ear3高频解析力较好,但仍有明显的动铁风格,与动圈细节表现有一定不同。它的高频明亮开阔,动态更好,这方面优势要远好于达音科DN-11。In-Ear3的高频密度比In-Ear2稍差,声音细节丰富,但稍显偏薄。动态要比In-Ear2更好,但声音层次没有In-Ear2干净。灵敏度极高的In-Ear3让它的高频对一些微弱细节表现更为突出,这对于部分音乐来说是有好处的,但对一部分声音表现则显得不自然。对于相对柔和连贯,动态较大、声音偏厚的高频来说,In-Ear3稍显夸张的细节让整个声音更显丰富,例如铜管乐、拉弦乐都有这方面的优势。对于打击乐,人声气声的泛音,这样的细节就显得过于夸张。虽然并不会带来刺耳,毛躁的感觉。但较为夸张的细节,还是让这类声音有一种奇怪的金属味,虽然很细腻,但不连贯流畅,和动圈的声音有着明显差别。当然,这样较为夸张的细节也让它的整个声音显得更开阔,但不够精致。

    In-Ear3的高频整体保持高解析力,舒展、松弛的风格,与音特美ER4系列、UE TF10的风格都不相同,它的高频品质和解析力更好,但没有追求极夸张的高密度。与TF10相比,In-Ear3的解析力更好[In-Ear2的解析力也好于TF10],但与In-Ear2相比,In-Ear3的动态稍好,但整个高频声音反而不够干净,层次要差一些。

    中频表现:In-Ear3的中频人声表现,受到我们在高频时谈到的问题,人声的泛音细节被表现的过于突出,让人很不习惯。相对来说,在一些偏暖偏柔和的录音或音源上,这个问题会有一定的改观。In-Ear3的中频声音相对TF10、In-Ear2来说都要更为舒展、开阔,动态表现稍好,但在偏高频的音乐中,声音稍显发散。它表现出和In-Ear2不同的风格,In-Ear3中频的场面更大气,而不够干净;In-Ear2的中频更紧凑,精干。在中低频部分,In-Ear3的声音要更厚,同样是稍偏松软的风格。整个动态表现要好于In-Ear2。动铁小耳塞在大动态甚至特别大动态下表现稳定是它的特点之一,In-Ear3同样有较好的表现。不过中高频部分的密度不够好,交响乐等表现,稍显单薄。

    低频表现:In-Ear3的低频量感与In-Ear2相当,但In-Ear3的低频更为松一些。虽然是偏松软的风格,但在大动态下仍有较好的表现和足够扎实的力度,和整体较好的解析力。它的低频厚度没有TF10厚,但TF10的声音显得死板,下潜较深的部分有明显的压迫感,而In-Ear3的低频则更为舒展。但与VSonic GR07相比,整个低频的解析力、层次和动态都有差距。

    总结:创新Aurvana In-Ear3相对In-Ear2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风格上的不同,In-Ear3的声音动态更好,更大气,声场更开阔,对于大编制大场面的表现更有气势。具体来说,In-Ear3的整个声音更松,解析力要略好于In-Ear2,高频的解析力在动铁耳机中表现出一定特色,高频细节并不生硬、刺耳,但也不够自然、精致。较为松软的声音让In-Ear3的中高频的声音层次没有In-Ear2干净。但在动态上表现更为自如,并不像是动铁耳机大动态下注重细节却十分发紧的声音。与高档动圈耳塞相比,Aurvana In-Ear3除了十分易于驱动外,各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但极高的灵敏度也不允许大家选择较差的音源,所以这并不是说它就更适合搭配普通播放器。与经典型号的动铁耳机相比,我们发现从In-Ear2开始,动铁单元已经有明显进步,传统经典型号如ER4系列、TF10等并没有优势,甚至劣势明显。而In-Ear3与In-Ear2相比,后者更值得购买。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1001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