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中的柏林爱乐 四任音乐总监的四款经典录音
李严欢 于 2011.11.01 15:28:07 | 源自:www.soomal.com | 版权:特约 | 平均/总评分:10.00/10
1913年,DG唱片公司推出了史上第一套完整收录一部交响曲的唱片——由阿图尔·尼基什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出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此举不仅在当年轰动一时,如今我们依然能在DG以CD形式发行的贝多芬全集的“历史录音卷”中找到这份意义非凡的录音。自此,柏林爱乐乐团再不曾从世界各大唱片公司的目录中消失。随着录音技术的不断发展,至卡拉扬时代乐团更成为唱片界的宠儿,仅上世纪60年代就推出近百张黑胶唱片,70年代又重新系统录制了诸多作曲家的全部交响作品。如今,尽管传统唱片发行业陷入低谷,各大名团不得不自谋出路,推出属下独立的唱片品牌,柏林爱乐却仍不必为录音合约发愁,且其唱片依旧保持着颇为乐观的销量。

若想在一篇文章中汇集柏林爱乐所有重要的录音,显然是徒劳。斟酌再三,从自己的收藏中选出富特文格勒至下乐团的四任音乐总监在不同时期于留下的四款唱片。虽说这只是冰山一角,也仅代表个人的喜好,不过却依旧希望大家能从这些伴随乐团一路走来,真实记载下他们的过去与现在的唱片中见证这支“王者之师”的传奇。

  • 富特文格勒自尼基什手中接过柏林爱乐帅印后的三十余年,与乐团在音乐上的合作是如此积极且卓有成效,真正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似乎只有站在柏林爱乐的指挥台上,他才能实现自己想要的演绎,与此同时他也为乐团留下诸多得以代代相传的优秀特质。正如与柏林爱乐合作密切的巴伦博伊姆所言,“相隔这么多年之后,今天去听柏林爱乐,你会感到——至少我是如此——你所熟悉的富特文格勒的特征仍然存在。”的确,是富特文格勒一手铸就了这支乐团日后的辉煌。

    遗憾的是历经战乱与革职审查,当富特文格勒再次回归柏林爱乐时,已是身心俱疲,尤其是不断加重的耳疾,更让他痛苦不堪。但正是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是与乐团一起留下包括舒伯特《C大调第九交响曲》在内的多个重要录音。当时录音技术已有所改善,我们得以更直接的感受富特文格勒演绎中的神韵。

    富特文格勒的指挥艺术中最为人所称道的特质之一,就是对于“自由速度”(rubato)巧妙、合理的运用。一旦音乐需要,他竟能让整个乐团一起做出rubato,且从不是随兴所至,也不仅仅用作强调那些优美或戏剧性的段落,而是建立于作品的整体结构基础之上,为其服务。这便是唱片中他与柏林爱乐共同演绎的舒伯特《C大调交响曲》缘何能获得如此出神入化效果的奥秘所在。这部浪漫主义的杰作,长达一小时,稍掉以轻心,就会使音乐陷于沉闷。富特文格勒在此就为大家带来一场彰显强烈个性的演出,无论何时他总能将理智与情感高度集中,并有效地传递给乐队。尤其是其中的第二乐章,虽说这是个“稍快的行板”,他却选择了非常缓慢的速度,奇特的是,透过丰富的节奏变化,这里的音乐听起来非但毫不拖沓,居然还更具活力,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弹性与律动感,这就是富氏独一无二的rubato造成的魔力。第三、四乐章,他依旧在节奏的灵活和自由上做足文章,从而让每一乐句都透出一股难以抵挡的灵气。同一张唱片中的海顿《G大调第88交响曲》又是如此光彩熠熠,慢乐章的主题被乐团勾勒得极其优美,轻而易举俘获了听众的心。

  • 早在柏林爱乐成立的第三年,他们便已公演了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成为最早演奏这位作曲家全部交响曲的乐团之一。从此,这些作品始终与他们相随,成为柏林人引以为傲的一部分。即便如在上任之初因刻意回避这些作品而遭到乐评人诟病的拉特尔,最终还是选择直面这一前辈们留下的伟大传统,他不但在乐团2008—09音乐季中系统演奏了这些作品,并带着这套曲目至美国与亚洲巡演,还推出一套掷地有声的新录音,用事实回应外界对他忽视乐团传统的抨击。不过以个人之见,在柏林爱乐过往所留下的诸多各有千秋的勃拉姆斯交响曲录音中,最值得反复品味的仍是上世纪70年代与卡拉扬一起留下的经典演绎,至今其魅力仍未因岁月的流逝而有丝毫褪色。

    天时、地利、人和,让卡拉扬时代的柏林爱乐稳坐乐坛的第一把交椅。执掌乐团34年间,他与乐团一起录制的数量庞大的唱片,也成为爱乐者们的宝藏。这其中又以德奥作品为重,仅贝多芬与勃拉姆斯的全部交响曲就先后在60—80年代分别录了三次。这套完成于1978年的勃拉姆斯交响曲录音,可谓是一个难得的兼具抒情性与戏剧性的版本,始终焕发着热情与美的光辉。在卡拉扬的引导下,柏林爱乐的音乐家们使出浑身解数,尽显让他们独步乐坛的精湛技艺。“第一”终乐章的高潮气势宏伟、极具震撼力;“第二”与“第三”的演绎率直而富于律动感;“第四”则更具从容的抒情风格。透过那精心营造的速度与和声,卡拉扬和乐团一起在勃拉姆斯交响曲那庞大的结构中找到了非常坚实的脉络,由此而铺陈出撼动听者心灵的浪漫派巨幅音乐建筑。

  • “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永远可以让人发现新的东西!”阿巴多如是说。虽说他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曾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录制了贝多芬的全部交响曲,且获得褒贬不一的评价,但自上任柏林爱乐总监伊始,他还是一次次带着乐团上演这些作品,乐此不疲。即使当2000年被诊断出患有胃癌后,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他却并未过多调整原定的演出计划,仍带着乐团一起回到自己的家乡意大利,在罗马圣·切契利亚学院音乐厅内以惊人的毅力再次指挥了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虽然指挥台前的阿巴多被病魔折磨的面容憔悴、瘦骨嶙峋,不过一旦步入贝多芬的音乐世界,这位指挥大师为艺术而爆发的生命力依旧让人感动不已。因此,这套当时音乐会的实况,不仅获得公众的全面肯定,被誉为近十年来最卓越的贝多芬交响曲诠释,同时也成为最受大师本人认可的录音之一,先后由“欧洲艺术”公司及DG公司以DVD和CD的形式发行。

    与卡拉扬唯我独尊的领导风格不同,阿巴多的到来打破了前任在职数十年中团内专制、独裁的氛围。他充分发扬民主,积极与演奏员们沟通,且他忠实阐释出作曲家的意图,努力呈现音乐更本真的一面。就像在这一系列音乐会中,他采用了音乐学家德·马尔(Jonathan Del Mar)最新编订的乐谱,这是综合作曲家手稿、第一版、校订稿及钢琴改编草稿而校订的,最大特色在于梳理了贝多芬修改前后的差异,甚至对过往乐谱中的一些印刷错误也一一进行纠正。如此符合音乐的逻辑性原则的版本,自然甚合阿巴多之意。

    阿巴多棒下的柏林爱乐,对于音色起伏变化的掌控可谓挥洒自如,弦乐浓郁厚实,铜管饱满雄壮,木管则透出温润的光泽。阿巴多运用充满活力的速度处理,为这里的音乐营造出更多流畅感与亲切感。同时,为了追求作品整体结构的紧凑与完整而稍稍加快的那些慢乐章,也并不因此而失去融融暖意。可以说,较之卡拉扬的凝重与注重戏剧性的诠释,阿巴多对于贝多芬的解读更具生活气息,他无需聆听者正襟危坐,在不经意间就让你被这里流淌出的生动的音符吸引。

  • 2009年的圣诞假期,柏林爱乐的团员们过的并不悠闲。在这个特别的时刻,他们与艺术总监拉特尔一起完成了一份无论对乐团还是指挥而言都具有特殊意义的录音: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全剧配乐。这既是拉特尔首次在唱片中染指老柴的作品,同样也是多产的柏林爱乐留下的第一套《胡桃夹子》全本录音。受当时情境感染,圣诞节的喜庆气氛在这里的演奏中随处可“闻”。

    即使拉特尔以往对俄罗斯浪漫派作品有所涉猎,然他对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似乎却并不“感冒”,与《胡桃夹子》的“偶遇”,还因朋友的好言相劝:若是不对《胡桃夹子》作一番仔细的研究,你一定不会发现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的灵感来自何处。这让他尝试着慢慢接触这部作品并碰撞出火花,进而在森林音乐会、除夕音乐会等柏林爱乐年度重要的音乐活动中上演了其中部分选段,最终更选择它成为自己接手柏林爱乐八年来最脍炙人口的一份录音。

    在这套唱片中,柏林爱乐过往丰腴的音响又回来了。虽是在录音室中完成,但拉特尔与乐团还是最大限度的还原这部作品作为舞剧配乐的本质,丝毫不突出独特的个性,让音乐以非常简单而有规律的步调进行,就像是在为芭蕾演出伴奏,但又不失生动的画面感。若要问拉特尔在此做出哪些刻意的安排,恐怕也只在于凸显作品中一些特殊的、类似玩具音色的乐器的演奏。这一切只为原汁原味地再现作曲家谱面的要求,让我们听到了过往许多版本中被忽略的玩具乐器的声响。正是对这一细节的注重,使这款录音充满童趣,成了以严谨著称的柏林爱乐在假日为孩子们送上的一份五彩缤纷的圣诞大礼。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69.197.***.***
    069.197.***.***
    24
    10
    发表于2011.11.13 00:04:44
    22
    03
    内含htm,系统自动隐藏——详细阅读
    发表于2011.11.13 00:01:09
    21
    03
    发表于2011.11.04 17:16:21
    20
    03
    但是某次为了测试声卡~去80下了个克莱伯88.2采样的贝5~一耳朵就感觉和卡拉扬的风格完全不同~细节方面没有卡拉扬把握的准确~但是在整体氛围渲染上明显比卡拉扬更激情澎湃~就贝5这曲子来说~我觉得克莱伯更能体现贝多芬原作的意境~不过也许是高清录音的优势也未可知~

    如果很多人都拿克莱伯和卡拉扬比的话~抛去打倒权威那部分~也多多少少证明了克莱伯的确有自己的东西~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果你硬要向音乐以外的东西去联想~是不是也多少有点XX心度XX腹了~
    发表于2011.11.04 15:45:43
    19
    只要是国内的论坛,只要有卡拉扬出现的地方,必定会有人提起克莱伯,必定会有人提起富特文格勒,少不了拿后两者与卡拉扬进行比较,非要争出一个高下,然后争吵一番。

    而同样作为大师级、而且是最经常被拿来与卡拉扬作比较的两个人物,却很少有人拿克莱伯与富特文格勒来做比较,争个高下,岂不怪哉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恐怕是一些在音乐之外的东西吧
    发表于2011.11.02 16:36:20
    17
    03
    发表于2011.11.02 14:51:48
    16
    03
    发表于2011.11.02 14:49:50
    15
    谢谢指正,确实是疏忽了,刚也查了下,还看到Buchkov那套唱片的封面,后面还搭配了《尤根·奥涅金》中的三首管弦乐曲,看来比Rattle大方些,哈哈。现在估计这套唱片现在已绝版了。
    发表于2011.11.02 11:58:08
    14
    文中有个小错误,拉特尔指挥的《胡桃夹子》并非柏林爱乐的第一个《胡桃夹子》全剧录音,80年代比契科夫指挥柏林爱乐在Philips唱片有全剧录音,那是第一个~
    发表于2011.11.02 08:34:30
    13
    03
    我个人也是喜欢克莱伯多过卡拉扬一些~同样的贝5~卡拉扬可能是最正确的~但我觉得克莱伯更能真实的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发表于2011.11.02 07:29:33
    12
    10
    发表于2011.11.01 20:14:37
    8
    03
    发表于2011.11.01 20:12:58
    7
    03
    发表于2011.11.01 19:06:04
    6
    没机会听这些
    发表于2011.11.01 18:49:28
    5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9392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