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与基因,从李斯特开始
高屹 于 2011.10.27 18:54:44 | 源自:《音乐爱好者》杂志 | 版权:特约 | 平均/总评分:10.00/20
  • 1895年,巴黎一所学院的教师在学校的门楣上刻下了“Citius,Altius,Fortius”的标语,他试图以这句话来激励慵懒的大学生们到操场上参加体育活动……二十五年后,这句话成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战斗口号。千万运动员在这句话的激励下不断地刷新世界记录,创造了人类体育运动史上的一个个里程碑。当年那位教师在面对纪律涣散、四肢不勤的学生时,大概永远想不到这短短三个词将会创造多少奇迹。他的名字叫亨利·迪东(Henri Didon,1840-1900),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的一位密友,而这句话翻译过来便是:“更快、更高、更强”。

    话题回到音乐。自从帕格尼尼和李斯特降生之后,钢琴音乐史上群魔乱舞的时代开始了。在李斯特之后,一个个“妖怪”前仆后继,将钢琴技艺发展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变态地步。有几位人物不得不提:齐夫拉(Gyorgy Cziffra)、霍洛维茨、沃洛多斯(Arcadi Volodos)。齐夫拉确实是个“魔王”,暂且不听音响,不摸琴,先看看他根据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的音乐而作的幻想曲(即兴曲)的谱子,便将人骇了个跟头:一片片星云般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六十四分音符,跨度超大的和弦和分解和弦,接连不断的连音符,二十连音接着是十五连音、十九连音、二十七连音、十八连音、二十五连音……左右手十一连音对十二连音,左右手交错的密集排列和弦快速断奏,不可思议的大跳音区变化……这些眼花缭乱的技巧,想必连李斯特看到都要骇然。

    话说英雄李斯特当年,便经常残忍地将前辈大师们的旋律拿来玩弄一样地折腾来折腾去,搞得好像李氏之前的钢琴技术简直如同儿戏。半个世纪后,年轻气盛时的霍洛维茨也没有客气,居然在宗师李公斯特头上动土,连李氏的原创曲目,或者是已经改编得面目全非的曲子都不放过,继续深翻狠挖,抽筋拔骨……终于将音乐带入天花乱坠之态,一时间琴者恍若白日飞升……而新生代的愤青沃洛多斯更是继承老霍遗志,继续在拉赫玛尼诺夫和李斯特看家曲目上动手动脚,呒!听听Volodos这名字都像Voodoo(巫毒,魔法);听听他演奏的莫什科夫斯基的练习曲(作品七十二之六,一定要听现场版),闪电般的速度,飞速的上行加速经过音跟烟儿一样飘过,像妖精一样在演奏……而且将齐夫拉和老霍的那些改编曲演奏得更快、更狠、更强……燃烧吧,小宇宙!

  • 看看这些曲目的名称、作曲者、改编者(许多曲目是二次甚至三次改编!一层更比一层炫技),便可略知一二。歌剧主题的:《卡门主题变奏曲》(比才/霍洛维茨/沃洛多斯)、《费加罗的婚礼主题幻想曲》(李斯特/布索尼)、《塔兰泰拉舞曲主题变奏曲》(罗西尼/齐夫拉)、《蝙蝠主题变奏曲》(小约翰·斯特劳斯/戈多夫斯基)、《唐乔凡尼主题变奏曲》(莫扎特/李斯特);其他乐曲主题改编类的(原曲作者本身基本都是大师级的,有些还以技巧著称):《马刀舞曲主题变奏曲》(哈恰图良/齐夫拉)、《土耳其进行曲主题变奏曲》(莫扎特/沃洛多斯)、《婚礼进行曲主题变奏曲》(门德尔松/李斯特/霍洛维茨)、《骷髅之舞主题变奏曲》(圣-桑/李斯特/霍洛维茨)、《意大利波尔卡主题变奏曲》(拉赫玛尼诺夫/沃洛多斯);以及炫技曲叠进型的(原曲即为炫技曲,每次改编都加进了更为疯狂的技巧和难度):《<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改编曲》(李斯特/霍洛维茨/沃洛多斯)、《<第十三号匈牙利狂想曲>改编曲》(李斯特/沃洛多斯)、《梅菲斯特主题变奏曲》(李斯特/布索尼/霍洛维茨)……这样的曲目可以拉出整整一个页面。当然,戈多夫斯基的变态的“肖邦练习曲全集”改编版也许更能让人焦虑,但我们的基本罗列肯定漏掉了很多世界钢琴文献中也许更加变态的曲目,我甚至没有提到巴拉基列夫的《伊斯拉美》……妖海罗刹,恕不一一细表。

    下面略提一曲:《野蜂飞舞》(里姆斯基-科萨柯夫/齐夫拉)变奏曲也号称是业内著名的杀人舞曲,原来的单旋律线条变为双手八度交错的音型,听听沃洛多斯演奏此曲的速度,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称他们为妖怪了。事实上,从李斯特以后,钢琴技术进入了另一个断代史:技术的发展不是再依靠单纯的刻苦,而是毫无疑问地导向了人的基因选择。你可以理解为“天赋”,是的,那样的速度,那样的跨度,那样的力量,有的人每天练琴十五小时,即使有正确的方法和科学地训练,也仍然不能达到要求,也不能演奏那里面的大部分曲目。而有的人天生就具有闪电般的速度,在羽毛般的重量和万钧之力间收放自如……他们似乎需要的只是必要的(也许是最小限度的)练习和科学的方法,他们永远举重若轻,原因只有一个:他们拥有那样的基因,钢琴演奏看起来越来越像是竞技运动。

  • 对个人而讲,这也许是悲剧,尤其是对于绝大多数看起来并非是“上帝之宠”的人。那些拥有“幸运基因”的人,他们真的只需要最小限度的练习?不,恰恰相反,在高手如云的当代,在人类的成绩提升空间似乎越来越小的今天,即使你的天生条件再好,你也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十年如一日的练习、训练……你才可能获得百分点级别的提升。换个角度思考,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言,这种进取是由原来的对于狭小的“自我”的有限提升,转而成为社会的整体进步。人类曾经用了六年时间,才把百米成绩提升了0.02秒(2005年6月14日,鲍威尔取得9’77的成绩,打破六年前由格林创造的9’79的世界纪录),而当2008年6月1日,当牙买加选手博尔特将此前由鲍威尔保持的9’74的世界纪录刷新至9’72时,请记住许多媒体的新闻标题是:“人类快了0.02秒”。

    随着竞技运动的展开,人类的速度记录不断被刷新。体育与钢琴技术的发展一样,由一开始的,个体对自身的训练和挑战,变为整个人类对物种自身极限的不断突破。而钢琴炫技进化更因技术、基因与艺术的高度融合而愈发显得迷人。请不要扭扭捏捏,技术进步永远是艺术发展的先声。

    更快、更高、更强!

    本文选自《音乐爱好者》2011年10月号,由《音乐爱好者》杂志编辑部特别提供,未经允许请勿随意转载。

    • 《音乐爱好者》杂志2011年10月号目录

      ●特稿
      《李斯特面面观》【张雄】
      《钢琴家们的李斯特》【钱厚琳】
      《魔鬼与基因,从李斯特开始》【高屹】
      《李斯特与浪漫主义运动》【周河清】
      《音乐会之王——李斯特》【希尔麦斯】
      《李斯特的交响诗》【韩斌】
      《B小调钢琴版本比较》【林达】
      《同一作品,两种诠释》【编辑部】
      ●听乐记
      《现场——唱片中听不到的》【任海杰】
      ●乐海博览
      《恩格尔伯特·洪佩尔丁克:德国的童话作曲家》【胡越菲】
      《大银幕上的高清歌剧与3D音乐会》【刘恩惠】
      《郎毓秀与国立音专》【钱仁平、张雄】
      ●音乐之旅
      《琉森的夏季》【王勇】
      ●赏片评碟
      《听不完的历史(六)——德奥指挥学派的巨人们(中)》【邵鲁】
      《我的冷门CD陈列馆——展品之六:琼·阿里阿伽》【徐家祯】
      ●附片档案
      《歌剧中的管弦乐珍宝——间奏曲》【逸鱼】

  •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发表于2011.10.30 15:47:21
    6
    222.212.057.***
    222.212.057.***
    发表于2011.10.30 13:27:25
    5
    03
    此外,还要有一颗好心脏才行;
    四肢也得发达;
    外加吃点药啥的;
    ……
    发表于2011.10.28 14:51:04
    4
    183.016.200.***
    183.016.200.***
    发表于2011.10.27 22:17:11
    2
    03
    发表于2011.10.27 21:33:57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2623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