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琳娜和这个傻乐的社会
魏小石 于 2011.09.23 14:46:27 | 源自:小石的民歌笔记博客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9.00/45
我和龚琳娜认识,但是算不上熟悉。最早和她联系是在2010年的春天,那时好像没有很多人知道她是谁。我联系她是因为对她的“声音行动”计划感兴趣。我邀请她来参与我的民歌笔记电台。后来当这次采访成型的时候,已经是她因为忐忑小有名气的时候了。她和丈夫老锣花了三个小时的时间和我完成了这次访谈节目,我们谈到了很深入的一些问题,对此我很感激。

我的印象里,龚琳娜给自己的定位很明确。她声称要做“中国的新艺术音乐”。在她之前的唱片中,我的确看到了这个影子,尤其是《弦歌清韵》和《走生命的路》。作为一个充满祝福的朋友,我希望看到多一些像《弦歌清韵》、《走生命的路》这样的作品出世。

后来我在和音乐朋友的聊天中,我喜欢聊龚琳娜(或者说龚琳娜现象)。但我不喜欢有的人对龚琳娜的攻击,尤其是那种充满了“技术标准”的攻击。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和这些人(朋友)说:你们别胡乱攻击,你听听她和老锣怎么讲解他们音乐的道理,那是他们独到的理解音乐的方式。的确,走什么样的音乐道路、做什么样的音乐是她的自由。这是一个民主社会最起码的宽容。有时候,我个人也不喜欢龚琳娜太夸张的表演和音乐情趣。但这并不妨碍我从一个理性的角度去尝试理解她,大不了把自己的期待值放低点就完了。

不过,有两点,我却无法理解。首先是艺术家的责任心的问题。我提到责任心并不是因为我很在意某种道德准则,而完全是因为龚琳娜自己无数次提到了“对听众负责”的问题。我总共花过250块人民币买过她的多张CD,我还花过180块钱去听过她的音乐会。我想我也应该算是她的标准听众之一。如果如龚琳娜所说,在面对自己的听众时要认真负责的话,无论她在媒体形象上是去当宋祖英还是芙蓉姐姐,我都会继续做她的听众(只要她的音乐是有诚意的)。可是问题是,恰恰是这点,她非常让我失望。

  • 制造商=CANON;型号=CANON EOS 5D MARK II;焦距=51毫米;日期=2011.03.19 15:39:43;光圈=F7.1;测光模式=区域;感光度=ISO400;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250秒;曝光程序=光圈优先
  • 先不说每天看到她那花里胡哨的媒体秀,就单说她的音乐“产品”。最近我听了新出版的《自由鸟》。我的确期待了很久。之前我在想,会不会有《走生命的路》那样的作品呢?结果一听,大跌眼镜。不是因为音乐本身,而是因为态度。他们将之前出版过的不少老歌的同样版本直接“新瓶换旧酒”似地放了进去。后来我想,大概她是在做“精选集”吧?但是,精选集最起码还要把每首出身不同的录音做一下音量均衡处理呢,这张唱片连这点最基本的事情都没做。里面的歌曲我的确很喜欢,《走生命的路》和《阳光少女》都是我最喜欢的音乐之一。但是,我并不需要在新包装下反复去听这些歌。算一算,《阳光少女》和《山中问答》等等歌曲已经在之前的唱片中出现过两次了,这算是第三次。而且,前两次多少还对编曲配器做了一些改动,但这一次是毫无改动地扔了进来。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龚琳娜的独立艺术制作的一个模式,但是在我所听过的,无论是古典还是通俗音乐中,很少有人这么干。

    在我看来,公民社会里的听众和艺术家的关系应该是互相理解的。听众应该理解艺术家的音乐理念。龚琳娜去参加什么超女、选秀、睡衣忐忑梦游之类的,这是她天赋的权利。不过,这不等于一个艺术家能随便侮辱听众的智商。

    这一点上,现在的龚琳娜的媒体形象总是让我想起张艺谋的电影。你说它不好吧,其实也能消费消费,但是多少让人觉得不舒服。借用我一个朋友的话,这种行为是在“侮辱别人的智商”。如果你有个朋友,每次都用同样的段子来哄你,还期待你像傻瓜一样地笑个不停,你当然会觉得“把我当什么了?”我自己不想去做一个不思考的、傻看乐子的听众。如果是那样的话,我有无数的肥皂剧可以看,还可以去洗浴中心去看看那里的夜总会逗乐表演。

    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注意,这个问题不是我提的,而是龚琳娜在采访时候说的。她的原话是:“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有质量的音乐。” 虽然我认为“质量”是相对而言的,但是我同意这句话本身的语意。而且,龚琳娜和老锣还说:“我们的社会的娱乐节目已经够多了”, 意思是他们要做的是“高质量”的音乐。那么好,如果“高质量”的音乐是让听众能随着音乐思考的话,那么,龚琳娜的情况则恰恰是相反。我相信她的音乐是很好的音乐,但是结果是,龚琳娜现象教会听众的是完全没有思考的聆听方式,迎合的是人们的一种快餐文化情绪。的确,浮躁的社会教会听众的往往是这样一种傻乐的境界。

    每次想起龚琳娜,我就总想起Abigail Washburn。我经常建议我的朋友们有时间去听听Abigail的新唱片《City of Refuge》。Abigail和龚琳娜,在我心目中有点相像:都是突然成名,都有一个音乐天才的老公,都有民间音乐的背景,都在现代语境中去再造音乐。她们的区别是:一个是教人思考,一个教人傻乐。

  •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218.205.237.***
    218.205.237.***
    发表于2012.07.08 10:13:10
    10
    117.063.006.***
    117.063.006.***
    发表于2011.09.26 16:48:47
    8
    10
    发表于2011.09.24 14:58:21
    6
    03
    龚睿那所说的观众,究竟有多少呢?究竟有多少人是因为喜欢她的音乐买了她的CD?
    她想过没有?以一小撮人的喜好就代表了大众的文化趋向吗?
    我们又一次的被代表了,我从一开始就不喜欢龚睿那。
    发表于2011.09.24 09:10:56
    5
    221.007.131.***
    221.007.131.***
    发表于2011.09.24 08:57:15
    4
    10
    发表于2011.09.23 23:03:36
    2
    218.001.231.***
    218.001.231.***
    发表于2011.09.23 15:24:17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2708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