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创作中的人性化特征在当今的影响
景作人 于 2010.07.04 09:10:09 | 源自:乐网博客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40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是世界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伟大人物,他在自己一生的创作中,继承和发展了自海顿、莫扎特开创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并成为这一乐派的重要代表。贝多芬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他将18世纪与19世纪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连接起来,将一个时代的理想融于自己的音乐创作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将“乐圣”的头衔戴在他的头上。
  • 制造商=OLYMPUS;型号=u40d;焦距=6毫米;日期=2006.11.20 12:58:59;光圈=F3.1;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64;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250秒;曝光程序=程序模式
  • ●贝多芬的生平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的美丽小城波恩,这座诞生于中世纪的古老城市,一直有着音乐艺术繁衍的传统,在选帝侯的宫廷中,音乐活动开展得很活跃,贝多芬的祖父就是当年波恩宫廷乐队的乐长,父亲则是宫廷合唱队中的男高音歌手。贝多芬出生在这样的音乐世家中,自幼有着很高的音乐才能,而贪酒好财的父亲为了使儿子能够成为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很小时就采用暴力强迫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据记载,当年幼小的贝多芬是在父亲的棍棒下含着眼泪学会音乐的,童年时代的他没有感受到任何生活的温馨和甜蜜,若不是贝多芬有着非凡的音乐天才的话,他很可能成为一个永远厌恶音乐的人。

    贝多芬的音乐成长之路是十分艰苦的,他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好学和刻苦努力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5岁开始弹钢琴,8岁举行公开独奏会,10岁开始作曲,真的成为了第二个莫扎特。在贝多芬的学习过程中,第一个老师聂费对他的影响最大,是聂费以特殊的方法打开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教会了他许多音乐方面的技能,并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792年,贝多芬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在这里,为了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和创作技能,先后拜了海顿、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和萨利埃里等名师学习音乐,他向海顿学习作曲,向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学习对位法,向萨利埃里学习写歌剧,就这样不断丰富和提高着自己的艺术修养。与此同时,他还广泛阅读各种文学、哲学书籍,当时,普鲁塔赫、荷马、莎士比亚、莫利埃、莱辛、席勒和歌德的著作使他爱不释手,从阅读这些丰富的著作中,他吸取了广泛的知识营养,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具有全面修养的艺术家。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一般来说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波恩时期)、中期(维也纳时期)和晚期(1815-1827)。早期作品受海顿、莫扎特的影响,风格较为明快流畅,如第一、二交响曲,《三重奏》(op:1)“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中期作品是创作成熟时的作品,体现了他个人的特有风格,即激昂的英雄性和深刻的斗争性。这段时期的主要作品有:第三至第八交响曲,第三至第五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奏鸣曲“克莱策”、“春天”,戏剧配乐及序曲《爱格蒙特》、《科利奥兰》、《莱昂诺拉》及舞剧《普罗米修斯》,歌剧《费德里奥》,大量的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华伦斯坦”、“热情”、“告别”等;晚期作品受当时社会现实影响,思想内容艰深复杂,创作技巧精深多样。这段时期的主要作品为:《第九(合唱)交响曲》,《庄严弥撒》,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op.101、106、109、110、111)钢琴《迪亚贝利变奏曲》,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及最后六首弦乐四重奏《op.127、130、131、132、133、135》等。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与世长辞,终年56岁。

    ●贝多芬的创作风格及其人性化思想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是鲜明独特的,在他的作品中,热烈激昂、振奋人心的斗争音调和英雄精神十分突出。这是与贝多芬自身坚强的个性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意识紧密相连的。在贝多芬成长的时期,法国“启蒙运动”,德国的“狂飙运动”,都影响过这位热心追求进步的年轻人,当年他曾在波恩大学中聆听过激进派教授施奈德的演讲,对他歌颂自由法国,抨击德国封建专制的思想十分推崇。1879年,法国大革命的热潮席卷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空前高涨,使年轻的贝多芬热血沸腾,从此,“自由、平等、博爱”深深印在了他的头脑中,并成为他毕生追求的理想,他渴望全人类的解放与幸福,把这些思想与观点作为其音乐创作的基本内容。

    贝多芬最早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作品是歌曲《谁是自由人》,这是他在法国大革命爆发时,以一个青年人的热情谱写的自由颂歌,其后,贝多芬于1790年写了〈约瑟夫二世逝世康塔塔》,这部作品表达了当时德奥进步知识阶层对开明君主的期盼和对社会改革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为一名进步青年,在革命斗争初期时的思想局限性。

    贝多芬第一部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成熟作品是于1804年创作的《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这部作品使交响曲这一艺术概念从形式到内容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部交响曲中,贝多芬表现出了无比惊人的巨大创造力,第一次以全新的风格体现出他的英雄性构思。这种创作上的巨大转折,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意识上的全面成熟,他开始将革命的斗争性和胜利的英雄形象作为创作的主旨。《第三(英雄)交响曲》的诞生,标志着古典交响曲的一次大变革,成为交响乐创作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三(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受法国驻奥地利大使伯纳多特将军的建议而写的,他在写这部作品时,从一些法国朋友的口中得知了许多大革命的详细情况及当时所进行的社会、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变革措施,此时,贝多芬的心中已有了一个偶像,那就是带领军队向封建王朝进攻且战功赫赫的拿破仑,交响曲写好后,贝多芬得知了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愤怒之下,他撕毁了题献给拿破仑的封面,重新写下了“为纪念一个伟大人物而作的英雄交响曲”的标题,从此,这部全新风格的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了。

    贝多芬另一部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巨作是完成于1823年的《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这部交响曲是贝多芬一生中最重要和最伟大的作品,它集中反映了作曲家毕生所追求的英雄主义精神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这部交响曲结构庞大,构思深邃,与英雄交响曲相比,多了许多更加深刻、曲折的思考和博大的内涵。贝多芬创作《d小调第九交响曲》时,正值法国大革命失败,革命的理想和成果被践踏摧残的黑暗时期,整个欧洲的封建复辟及奥地利梅特涅反动势力的当权,给了贝多芬精神上以沉重打击。然当时已年老体衰的贝多芬却没有对革命丧失信心,在《d小调第九交响曲》中,他再一次将英雄性的斗争主题提到了首要位置,并以强有力的音乐手法,向人们宣扬和展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理想及“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朴素哲学思想。为了使尽可能多的人理解这部交响曲的内容,更为了使交响曲达到前所未有的辉煌效果,贝多芬在交响曲的最后乐章中采用了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将庞大的合唱队引入到交响曲中,这一非凡壮举不仅使《d小调第九交响曲》取得了空前成功,而且为整个古典交响曲形式的创新与突破,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d小调第九交响曲》是人类音乐史、艺术史和思想文化史上的奇迹,它是人类善良、朴素和正直的精神追求的真实反映。在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欢乐颂》中,贝多芬终于大声向人们宣告了他的理想,即全人类的团结、友爱和欢乐。他以其无比伟大的音乐告诉世人,胜利的歌声已经汇成了汹涌澎湃的洪流,人们在理想的天国中尽情高歌着人生的美好和欢乐,而一切黑暗与丑恶的东西都将被远远抛弃和淹没,这就是“乐圣”贝多芬的毕生追求,同时也是他伟大思想的真正精髓。

    ●贝多芬的人性化思想对现今社会的影响

    贝多芬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是当时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精华。对于欧洲社会发展来说,自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通过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思想追求,力图达到对中世纪黑暗神学统治的否定,很快,这一运动就超越了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简单范畴,而最终推出了人文主义的崭新口号。于润洋先生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中对人文主义是这样解释的“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潮流,他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提倡古典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以人为中心的精神”。贝多芬所处的时代距文艺复兴时期已过了几百年,但这一运动注重人性发展的根本思想却在他的精神世界中扎了根。后来,随着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运动的兴起,人性化的思想被越来越多地展现出来,而音乐艺术也越来越从威严的教堂过渡到世俗的民间。18世纪末,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吹响了向封建统治进军的总号角,这时,包含着人性化内涵的人文主义终于彻底演化成“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而这种思想发展的脉络,则始终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发展。“文革”期间,四人帮为了扼杀古典音乐,达到他们毁灭文化,篡党夺权的目的,借批判无标题音乐之机,狠狠地给贝多芬扣上了“人性论”的帽子,当时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公开点名说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是“人性论”的典型,借此将莫须有的罪名加到了乐圣头上。今天,人们通过对“文革”罪孽的反思,通过对西方文化发展的研究和对贝多芬创作思想的探讨,更加确认了贝多芬音乐创作中人性化思想内涵在当时的先进性和正确性,而他的一系列作品,如《第三(英雄)交响曲》对革命的向往,《第五(命运)交响曲》对命运的斗争精神,《第六(田园)交响曲》对大自然的讴歌,《第九(合唱)交响曲》对人类理想的渴求与赞美,还有“热情”奏鸣曲等充满激情的作品,都对人类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进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后代作曲家提供了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事实上,人性化思想就是人类善良本性的理性概括,从历史角度上看,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促使了人文主义的产生,而人文主义又通过不断的发展变化,最终导致了充满人性化内涵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形成,这是一条具有斗争性的主线,它始终代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方向,贝多芬音乐的作用,正是以讴歌充满人性化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手段,借以达到追求人类社会进步方向,实现世界和平伟大理想的目的。

    回头看当今世界,尽管20世纪的科学爆炸使人类文明得到了飞速发展,尽管人类今天已经开始设计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居住站,但人性的泯灭却一直真实地存在着。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那些疯狂争夺既得利益的政客和充满兽性的野蛮独裁者,不知残害了多少无辜的生灵,毁灭了多少灿烂的文化。而今,“世界警察”到处无礼冲撞,恐怖分子肆意制造事端,9.11事件,黎以冲突,世界处处都有践踏人性,破坏和平的现象存在,在这种现实下,人类渴望团结,呼唤和平的意愿变得愈加强烈。反观贝多芬音乐中的主旨思想“自由、平等、博爱”,这种充满人性化的观点是否在今天更有其新的价值呢?记得1990年两德统一,当那象征着战争和分裂的柏林墙被推倒时,多少人为这激动的壮举,为这人类历史的又一伟大进步而欢呼雀跃,在指挥大师伦纳德•伯恩斯坦的指挥棒下,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的乐声激荡天空,“欢乐颂”表达出了每一位热爱和平、渴望幸福的人的心愿。“一切人类成兄弟”,这豪迈的语言随着音乐沁入人们的心扉,“欢乐颂”变成了“自由颂”,伟大的民主、自由和人性,此时此刻显得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神圣……

    我们今天不是讲以人为本吗,我理解,以人为本就是唤醒人性,尊重人性,既然是这样,多听听贝多芬的音乐,它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人性启迪,更深的民主感受和更强的斗争意识。以某种意义来看,在现今的社会中,“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性化民主思想并未过时,反之,它更应该在21世纪中发挥出新的作用。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69.197.***.***
    069.197.***.***
    13
    027.189.***.***
    027.189.***.***
    11
    123.232.***.***
    123.232.***.***
    发表于2010.07.22 18:27:42
    10
    03
    发表于2010.07.07 12:38:18
    9
    真不知现在的思想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发表于2010.07.06 10:51:47
    8
    03
    发表于2010.07.05 20:21:47
    7
    03
    发表于2010.07.04 22:26:12
    4
    03
    发表于2010.07.04 20:09:55
    2
    03
    尽管后半部分加进一点本世纪的东西。
    发表于2010.07.04 12:28:55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1524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