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音乐三十年
古柯碱 于 2009.06.22 16:31:38 | 源自:ent.sina.com.cn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10.00/10

转载出于推荐目的,若侵犯您的权益,请来函告知,谢谢。

哥特,这一在战争中将古罗马辉煌文明踩在脚下的德国古民族,被人们记住之初,就是以带给欧洲人恐怖、黑暗的心理暗示而被标记。同时,伴随着他们的铁蹄一起席卷欧洲的,还有那种尖顶、高穹顶的宗教建筑以及宣扬黑暗文明的文学作品。而这些都在经历岁月后被欧洲文明所容纳,并成功的将这朵流着黑色浆汁的美丽花朵嫁接在自己璀璨悠久的历史之上,惟独歌特音乐被逐渐边缘化,几被抛弃。

当时间迈入20世纪70年代,布列颠群岛上爆发了一场由年轻人领导的颠覆传统文化的运动。这场打着“Killing the Queen”旗号的PUNK运动,点燃了向一切压抑自由的行径开炮的导火索。而籍由这场颠覆一切的运动,哥特音乐也再次萌发了枝芽,犹如一株生长在潮湿、阴暗角落里的藤本植物,静静生长,日渐强大。

哥特音乐流行于英国的“异教徒”(不信英国国教的人)当中,具有明显的反传统色彩,敌视正统性道德和宗教信仰;歌颂黑暗,人性的阴暗面和死亡的美丽;音乐上尽管含有电声效果和舞蹈节拍(在音乐演变后的某些分支流派中),但整体上则展现出病态、忧郁、舒缓而神经质的气质;强调小调和声,空旷、单调的旋律和递缓的节奏;形象上,乐队和乐迷都将死亡上升为一种审美观念:蕾丝花边衬衣,黑色皮革衣裤,黑色眼影,苍白的化妆油彩,维多利亚式造型,中世纪服饰,宗教服饰统统成为了“哥特人”的最爱。

无可否认,哥特音乐那种与生俱来的毁灭性的气质,成为了70年代年轻人挑战传统文化的一杆好枪。相较PUNK那种即时行乐、颠覆一切、燃烧生命的信仰,哥特音乐更加深邃而复杂。本质上,PUNK是欢乐的,是无意识的崇拜人本性的放纵,延续了摇滚乐的一贯精神,只是褪去了60年代花童的那种爱与和平的理念,追求以暴力反抗暴力,甚至是暴力对抗非暴力。这种精神是快速的,如闪电般迅猛而力量强劲。但闪电持续的时间不会超过三秒,同样,PUNK的力量在酒精完全麻痹了身体之后,如同来时一样迅速的退却。虽然哥特音乐借由PUNK而复生,但在诞生后就掉转方向,走向另外一条更加狭窄而偏僻的道路。哥特音乐的本质是哥特民族对死亡以及黑暗的崇拜,那种图腾式的精神导向力一直在指引着继承者和后来人的前进方向。曾经宣布战争和屠杀的号角,如今附体于电吉他之上,在音箱的轰鸣声中,再次发动了对欧洲传统文化的侵袭。

英国乐队Bauhaus在1979年推出的单曲Bela Lugosi's Dead (Bela Lugosi是著名的扮演吸血鬼的电影演员,1979年去世),被认为是哥特音乐向世人宣称自己的复生之作。从此之后,哥特风潮一发而不可收拾。 Bauhaus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支公众意义上的“哥特”乐队,虽然最初“哥特”这个形容词同样表示着主流媒体对这支乐队的鄙视。

其后对于哥特音乐有重要贡献的是一个1981年在伦敦成立,名字叫做 Batcave(蝙蝠洞)的俱乐部,许多被贯以哥特名号的乐队都曾在那里演出过。其中以Virgin Prunes和Alien Sex Fiend最为著名,虽然这两支乐队对于哥特音乐本身的探索并不如Bauhaus等乐队大,但在当时他们频繁的演出和骇人的舞台哥特形象还是为不列颠新哥特运动的推广做出了莫大的贡献。

当时,评论家撰文对哥特音乐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从渊源上将,哥特音乐明显受益于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它们同样充满个人情感:浪漫的爱与失落,同样以死亡、毁灭和黑暗历险为主题,这些都能在哥特小说中找到参照。哥特音乐在英国的诞生和兴起是因为它很好的扮演了一种融合音乐、电影、文学、美术和时尚的综合艺术。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条经济发展的高速公路之上。在物质迅速膨胀的年代,战后政府的束缚式管理,冷战的压抑气息,以及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向往,都造成那个年代的西方年轻人处于一种内心受压制过久的爆发状态。各种可以发泄这种情绪的渠道都被利用,摇滚乐无疑是所有渠道中最宽广、最符合年轻人心态的一条。

其中,哥特音乐作为摇滚乐的重要分支,也吸引了一批独特的年轻人在身边。这些年轻人在旁人看来无疑是病态的,不可理解的,但就社会发展的阶段来看,膨胀的物质,纸醉金迷式的生活方式,工业化对人类本身的异化和摧残,都被歌舞升平、自我享乐所掩盖。正是有一帮想脱离这种生活的年轻人,试图利用音乐来挖掘人性本身的各种形态,完全放纵自我意识,剥离道德界限对人性的压抑,追求最真实的自我。而最真实人类自我形态,难免蕴涵着病态、扭曲,这种相对于修剪过的健康来说是极为不健康的,这种未经过打磨的粗砺禀性必然会招至道德卫道士们的疯狂谴责和反攻。其实,这种“病态”只是一种真实,并受到那些厌恶了虚伪传统文化的年轻人的疯狂追捧。

20世纪80年代中期哥特音乐在英国无论从商业角度还是影响力来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年轻人互相标榜着穿戴黑色,无论男女都涂上浓重的妆容,必不可少的是黑色的眼影和红色的嘴唇,在那个年代,一度成为流行。Sister of Mercy,The Mission UK,Fields of the Nephilim这三支乐队成为了哥特音乐中的翘楚。经过他们改造后的哥特音乐,融合了黑色情趣,浪漫色彩,新浪潮和稍许金属元素,受到广大乐迷的热烈追捧,在某种意义上他们重新定义了哥特音乐。这种新哥特音乐比原来更加好听,流行的旋律加上哥特式的阴郁歌词,席卷了整个英伦帝国。

如果放弃一些知名度大小的限制,那么欧洲还有一些被忽视的哥特团体,如Alice, Laura,Temple of Love,Tower of Strenght,For Her Light 和Garden of Delight的作品也都具有相当的水准。随后出现的一些哥特乐队随着这股运动也确立了自己在乐坛的一席之地。And also the Trees,Xmal Deutschland,Love like Blood等等纷纷推出了带有哥特味道的新唱片。

之后一段时间,一些不好的倾向慢慢蔓延在传统哥特音乐流派当中,许多乐队放弃了自己的音乐创造力甘心跟在他们的“偶像”后面亦步亦趋,大量相似的作品被不同的乐队所滥用。以至于当前传统的哥特音乐,在世界范围内日渐没落,就像廉价恐怖漫画书那样成为了一种腐朽的陈词滥调。

在原本的哥特音乐被改造为和吓人的恐怖电影同流合污时,一幕幕轻喜剧杂糅着商业化的噱头席卷了乐坛。类似Ozzy Osbourne在舞台上吞下活蝙蝠,Alice Cooper在现场刺破鸽子的胸膛,让鲜血洒在观众脸上这种源于B级恐怖片的行径不断上演。为了区别于这种行径,也出于对哥特音乐精神的追求让一些优秀的音乐人远离形式化的表演,回归到哥特音乐的本身。

这些音乐人将哥特音乐的精神带入了其他音乐领域当中,将之结合,衍生出黑暗美学的新果实。

80年代,Rozz Williams结合美式摇滚的重型和哥特音乐的阴郁特色,组建了传奇乐队Christian Death,他们用妖艳的外型;启示录式的歌词;咆哮的吉它以及限制级恐怖片和色情电影样的现场营造了一个现世地狱。Death in June, Current 93等乐队的出现则开创了一个新的民谣分支流派。他们将大量实验音乐元素,神秘学、异教文化和右翼内容倾注到传统民谣音乐当中,因而被媒体称之为黑暗民谣或哥特民谣。

步入90年代,著名乐团Dead can dance,更是在哥特音乐的基础上,融入大量的世界音乐,东方音乐,以及宗教音乐。使专辑在驾御哥特音乐的同时,更加丰富耐听。另外不得不提的乐团是 Cocteau Twins,他们将哥特音乐演绎为另外一种缥缈虚幻的梦幻音乐。这两支同属于独立唱片公司4AD期下的乐队,被90年代的许多暗潮乐队视为鼻祖。

哥特音乐自出现到今天,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这30年间,哥特音乐逐渐褪去了起先的粗糙、暴力以及承载年轻人反叛思想的色彩。转而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思考方式,像Nick Cave这样的音乐人更是被主流文化所接纳,成为完整文明不可或缺的一角。哥特音乐无论从摇滚乐还是音乐本身的角度去看,都并非是大众化的,但始终不会灭亡。也许正是这种小众才使它延绵不绝,也更符合哥特音乐的精神,毕竟无法想象在幽暗的角落里可以生长出参天大树。

岁月流转,无论世界如何变换,哥特音乐始终如一株黑色的大丽花在黑暗里寂静成长,你是否也有冲动采摘一朵,握于股掌中,欣赏下它那不同于光明灿烂的美呢?

  •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60.191.***.***
    060.191.***.***
    哥特音乐,一定要听听within temptation
    发表于2009.06.24 14:33:07
    2
    狂爱这种风格,想起Tim Burton 还有Coraline 哇塞 相当的兴奋啊!~~
    发表于2009.06.22 17:21:04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3930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