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音乐厅内的掌声
刘恩惠 于 2009.04.20 19:10:25 | 源自:www.soomal.com | 版权:原创 | 平均/总评分:09.67/29

关于音乐厅内的掌声,其实是一个想了很久的题目,但始终不知该以一种怎么的态度来写。思前想后,最终决定用“闲话”的形式——这样不至于太煞有介事。因为这看起来是一个严肃认真的话题,但鼓掌对于台上台下本身都该是令人愉快的,须知“鼓掌”一词的标准解释乃是:拍巴掌,今多表示赞成或欢悦。

能让享受者感到满足或者快乐,那么制造出这种情绪的那个人或那群人,无疑是值得尊敬的,因此反馈给他们热烈的掌声,是对其劳动的最佳回报。然而有一个例外。我想说得是,在音乐厅里观众的某些掌声就并不完全都能令人感到愉快。那不合时宜的热情,只会令台上的所有人无奈,台下的另外一些人摇头。

或许有兴趣来读这篇文章的内行朋友大多已经知道,我所说的“不合时宜的热情”指的是乐章之间多余的掌声。但可以肯定还有更多人并不了解这其中的门道,因为每次去音乐厅,我们总是会听到这类多余的鼓掌声,所以决定为此啰嗦一番。

先不要武断地认为有人在“乱鼓掌”。我倒觉得,对于那些能够走进音乐厅的中国人而言,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对“掌声何时响起来”这个问题,大都心中有谱。在我们的礼仪文化中,“停顿”以及“高调”之后乃是约定俗成的鼓掌时间——在林林总总的领导报告会、英模演讲会上,掌声无不呈现如此之规律。这一传统自然很轻易地被移植到了国内的音乐会演出中。假如你有一定的现场经历,你就会与我有同样的发现——音乐会上最容易出现多余掌声的两个时刻,正是乐章之间出现短暂间隔以及高潮旋律过后嘎然而止的当口,相当符合“停顿”、“高调”之后必有掌声这一规律。

其实乐章之间不鼓掌并不是哪个伟大人物制定出的强制规定,而是西方人长期积累下的一项传统。一般而言,大家总是认为西方人在性格上普遍要比我们东方人外向、热情,却缘何会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显出一种矜持?非要在整个聆听过程中压抑听者的情绪,直到最后一刻才允许集中爆发,这究竟出于何种缘故?

其实根源并非在于听众,而因作曲家。我们可以从许多历史文献中发现,无论早期在宫廷、教堂中举行的小型贵族或宗教音乐聚会,还是十九世纪开始出现的商业音乐会,在鼓掌的礼仪上起初并不存在任何限定。很显然,当时的听众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好恶,而无太多约束。然而,随着西方音乐在结构上渐趋庞大、内涵上日益丰富,作曲家们对乐曲在演出过程中应保持的完整性、连贯性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一部庞大作品的三、四个乃至更多乐章,它们是一个完整的结合体,拥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乐思,通过前后几个乐章的发展、升华,最后达到完美、统一的效果。演出时,乐章之间如果出现掌声,无疑会破坏作曲家心中所期待的、整部作品本应具备的那种完整且连贯的思想历程。或许就普通观众的角度看这并不那么重要,但对以艺术效果为最高追求的作曲家而言,多余掌声所带来的破坏性无疑令他们感到恼怒。由此我们便可了解,乐章间不要鼓掌这个传统是因何而起的。

消灭那不必要的掌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有些作曲家甚至在自己的创作中取消了乐章之间稍作停顿的传统,采用整部作品不间断演奏的方法以避免掌声对于气氛连贯性的破坏(当然并非每部作品的连续演奏乐章都完全出于这一目的)。但从后来的发展状况看,作曲家们应该感到欣慰。欧洲的听众们逐渐遵循了这个不成文(或许一度成文,但我无从考证)的规定,乐章间的掌声渐渐消失,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不变的习惯。看来对于当时的欧洲听众而言,他们觉得这是作曲家们所提出的一个合理要求,而在实践过程中也确实显现出了它的重要性,因此习惯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成传统,并传承至今。只是如今最大的受益者不再是那些早已作古的作曲家,而是代言作曲家作品的独奏家、指挥和乐团,他们可以在一种连贯的情绪中以最好的状态表达出曲目的深刻意义。

我们中国人,对此或许会觉得不可理解或不以为然,因为以我们自己在欣赏本土戏曲时的传统,讲究的是无拘无束、尽情尽兴地表达自己的赞赏与热情,假设连喝彩、鼓掌都有条条框框的限制,那还有什么快感可言?这种文化上的差异确实存在,但所谓入乡随俗,既然国人选择走进音乐厅欣赏西洋音乐,那就应该尊重、遵循人家的演出传统,是不是?

据一些旅居国外的朋友说,眼下在某些西方国家的音乐厅里同样会在乐章之间闻及鼓掌声。这其实并不奇怪,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批新生代听众的涌现,古典音乐在很多方面都随之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小变化,乐章之间不鼓掌的传统在欧美也似乎不像以往那样“坚挺”了。但我个人认为,这种变通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种倒退、而非进化,因为它违背了保持音乐完整连贯性的最初宗旨,对于某些音乐作品演出品质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这一现象可以让我们不必担心,出现在我们自己音乐厅中的多余掌声会被外国人质疑为听众素质欠佳,但也不应成为纵容不必要掌声扩散的温床。

我有一些有趣的观察。上周的星期广播音乐会,下半场节目是双钢琴演奏老柴的《胡桃夹子》组曲。主持人在清楚地介绍了曲目的段落数后,特别提醒观众:“请大家将掌声累计到最后一个音符”,言下之意自然是“请大家在乐段之间不要鼓掌”。但不知是否因现场观众没有理解其含义,结果每个乐段之后观众席内依然爆发出相当热烈的掌声。从这个例子看,似乎为数不少的听众并不明确或者在意传统的限制;但与之相反,在其他几场音乐会上我又感受到了不同的气氛。很多情况下,作品的一个乐章结束后,现场非常安静,这时候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很理想,在一片静籁中进入下一个乐章;另外一种则是在数秒钟之后,突然传出一声不和谐的掌声,随后带起了一小片,进而发展成一大片。仔细捉摸这第二种情况,其实是值得深思的,这说明现场有相当一部分听众其实了解乐章之间不鼓掌这一礼仪,但对于演出作品却并不熟悉,以至于在别人鼓掌后误以为曲目结束,而跟着拍起手来。

很难确定到底有多少国人了解音乐会上的传统礼仪,或许是绝大多数,或许只是少部分。音乐厅内这两类人的比例很难统计,但在我的记忆中,整部作品演出过程中每个乐章间都没有一丝额外掌声的例子只有那么一两次,绝大多数场合下我不敢奢望更好的气氛。极端负面的例子则是手捧鲜花的美女们在作品第一个乐章结束后,便急匆匆在观众们的热烈掌声衬托下跑上舞台献花,给演出带去一片不必要的混乱,看到指挥、首席一脸愕然和尴尬,我总是在想:即便他们可以忍受乐章间多余的热情,但这不合时宜的献花之举几乎不可能不让他们有什么异样想法了。

所有这些虽然令人感到无奈,但相信通过一些努力,这种情况是慢慢可以得到改善的。随着我们身边优秀的演出场所越来越多,高水平乐团的来访次数越来越多,有兴趣走入音乐厅感受西方古典音乐艺术的人自然也会越来越多。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在演出设施、演出阵容逐渐和国际一流接轨的同时,我们的听众也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而遵循传统则正是自己和国际接轨的最佳体现。

我们的音乐会主办方、演出场馆管理方乃至票务销售方对此都有许多工作值得去做。譬如在观众入场时,假如能免费散发印有音乐会礼仪知识以及演出曲目乐章构成的宣传单,或许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往后随着循序渐进的引导以及观众间的相互提醒,多余的掌声必然会越来越少。一旦降低到一定程度,少数“孤掌”者也就必然“难鸣”。其实我也确实在好几场音乐会的乐章间隙时听到了这样的例子——一个孤独的掌声拍了一两下,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孤独,骤然收起,现场得以依然保持整体上的平静。可见,对良好音乐会氛围的诉求,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

写着写着,自己便重新回到严肃的态度上“煞有介事”起来。虽然谓之“闲话”,但这篇东西写下来却实在不太轻松。归根结底,自己无法将这个问题当作一番调侃,总是期待能通过这些文字促进国内音乐会气氛的改善,愿能尽到微薄之力。对于广大资深爱乐者而言,我上面这些显然是废话一通,因此我更希望此文能让那些尚未走进音乐厅或者即将初次走进音乐厅,乃至进过几次却并不了解某些知识的朋友——在那里鼓掌,请不要“想拍手就拍手”,至于原因你现在应该已经明白了。

  •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220.164.***.***
    220.164.***.***
    14
    正如楼主所言,总有个过程,可惜这个过程可能很长,更可能永远走不完。在目前国内的背景下,理想的音乐厅氛围可能永远不能出现了。
    发表于2010.04.13 19:19:55
    13
    在这点上无须强求。
    现场音乐最大的魅力在于氛围的营造,不只是表演者,欣赏者也是现场的重要成员。事实上无论国外国内真正懂得欣赏的人都是少数。一曲终了,全场静默15秒,然后满堂喝彩爆发这样理想的情况可遇不可求。
    说实话不见得老外就比中国人懂得欣赏,但人家却有个欣赏的传统,倾听的礼节,适时的沉默是西方礼貌的一部分,这个传统中国人没有。记得国内刚开始做乒乓球联赛的时候就有组织者将中国足球的那一套搬过来,很是奇妙,真正会看球的人是不会这么做的。但随着比赛的普及,以及对乒乓赛事宣传力度的足够,明显可以看出观众能融入比赛了——而且不是机械的安静,在回合内适当的时候也可以热烈起来,这种热烈对于球员不是干扰反而更让他们兴奋更能刺激比赛的进程。
    我想说的是音乐厅的音乐会始终是舶来品,中国人接触的机会本来就少,而其中拿着音乐会曲目表去做文化功课的人更少,更不可能要求大家都为了听普契尼全部去学意大利语。何况即使在其本土这类音乐欣赏形式也日渐式微,在国内的话似乎更不应该强求什么了,不能要求周围的人都和自己一样那么懂得欣赏。
    西方古典的精髓离不开尊贵和高傲以及对俗众的不妥协,但从来没有愤世嫉俗的古典。
    发表于2010.04.13 19:11:02
    12
    我也不知道,还好没富有到去听音乐会。
    发个小纸条,效果应该比较好。
    票上再明显地注明恐怕也没有用。
    发表于2009.12.28 15:05:35
    10
    发表于2009.06.12 17:31:00
    9
    058.047.***.***
    058.047.***.***
    还有这个规定。。。。。
    发表于2009.06.12 17:12:56
    8
    122.224.***.***
    122.224.***.***
    国人虽然善于吸收不同的文化,但是也比较固执于自己的习惯。可以学着欣赏西方音乐,但是对于遵循西方人的l礼仪或者方式却没有什么兴趣,相反我看日本在西化上更加投入和纯粹。
    发表于2009.04.28 16:51:46
    7
    发表于2009.04.22 22:05:12
    5
    059.068.***.***
    059.068.***.***
    问题是到了那个时候可能很多西方人自己也会放弃礼仪了
    发表于2009.04.21 21:31:55
    4
    虽然还没有去过这种场合
    发表于2009.04.21 02:41:54
    3
    117.080.***.***
    117.080.***.***
    发表于2009.04.20 21:43:56
    2
    10
    看过一次中途离场很多人的,别人的加演曲目直接被无视……
    发表于2009.04.20 20:52:39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0458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