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了,原生态民歌
杜斌 梁若冰 于 2006.01.06 11:32:17 | 源自:信息导刊 | 版权:转载 | 平均/总评分:00.00/0
“啊……,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爬山越岭寻你来呀,啊格呀呀呆。……”来自山西左权的羊倌石占明甩出手中放羊的响鞭后,一曲纯正的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从舞台飘向观众,立刻揪住了观众的心。“曲调开阔奔放,感情炽烈深沉,很久没有听到这样淳朴动人的民歌了。“台下的一位观众激动地说。
尽管带着浓郁的地方口音,尽管显得有点“土得掉渣”,尽管演唱方式尚有些“野路子”,从去年的“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脱颖而出的石占明却成了近来中国民族音乐界的红人。
原生态民歌,发出渐强音
从第一、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到轰动海内外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到去年11月初在北京举行的《原声黄河———十大乡土歌王歌后民歌演唱会》,还有去年12月底的《“天籁之音”中国原生态民歌演唱会》,一首首原汁原味的民歌让人耳目一新———原来这来自穷乡僻壤、山野沟壑的“原生态民歌”,唱出的却是一个不染烟尘、不饰雕琢、水灵灵的民歌世界。它与曾经包围大众的主流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我们体会到了原生态民歌独有的魅力。
山西歌王阿宝是从央视的某文艺节目走入人们视线的,在获得该节目挑战的周冠军后他激动地流着泪说:“其实我们村里人都是这么唱的。”阿宝的泪水和朴素的表达值得我们反思,多年来在各大文艺晚会上,我们很难见到农民歌手的身影,中国热闹的乐坛,也鲜有原生态民歌的一席之地。遗憾的是,时下晚会歌手们过于刻意的表演已很难触动听众的心灵,而刚刚放下羊鞭、撂下犁头,穿着羊皮袄,系着白羊肚手巾的陕北汉子,却在都市的舞台上为我们带来了久违的感动。

  • 个性十足的山西歌王阿宝,把信天游、山曲、秦腔、爬山调、二人台、蒙汉调等几十种曲子掌握得烂熟的陕北歌王王向荣,比帕瓦罗蒂还高五度、唱蒙汉调的内蒙古歌王奇富林,年轻时唱歌如惊雷炸耳,现在年近古稀了,声腔仍然高亢响遏行云的山西歌王辛礼生……他们的出现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观众对荧屏上播放的单一的民歌演唱的厌烦。
    资深文化记者李亚蓉说:“有时最单纯的东西是最有魅力的。原生态民歌单纯、真挚,它几乎不需要伴奏,更不需要花哨的外表,它是歌手面对天地、面对自己、面对劳动、面对羊群、面对心上人用本嗓唱的。过多的装饰会使它变味儿。”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教授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对观众而言,歌曲的最高境界是感动,而感动的基础是真实”。民间歌手的演唱之所以博得大众的认同,正是以其真实的表达感动了我们。
    原生态民歌直接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传在农人、船夫、赶脚人、牧羊汉以及广大的妇女中间。有专家评论说,这些反映着民间生活的歌由大众口头创作,随着民歌在流传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歌词愈加精炼,曲调渐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民歌虽然源于民间,但它的语言生动传神,而且也很讲究韵律、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可以说,民歌是大众语言的精华。
    把根留住
    回想起上世纪50年代初王昆、马玉涛等的演唱,艺术家们的歌声个性十足。那时没有电视,可就是通过收音机,人们一听就知道是谁在演唱。而如今,灌输于大众脑中的民歌都是所谓的“晚会民歌”,穿着华丽的服装,用固定的嘴型、固定的唱法和表情,摆着晚会上的规定动作,这些歌曲虽然气势宏大,却显得千篇一律、缺乏灵性。于是有专家毫不讳言地评论道:这样的民歌就像工业社会里批量生产的产品,毫无特色可言。
    人们开始质疑和反思,为什么多年以来在各种大大小小的中国晚会上能听见的民歌基本上都是标准的“学院唱腔”?难道如此鲜活的原生态民歌就难登大雅之堂?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项阳认为,中国民歌在历史上是靠民间艺人集体创作、口头传承的,进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民族音乐尤其是在音乐院校里一度有“欧洲文化中心论”的认识误区,即用西洋音乐的唱腔改造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虽然唱法确有科学性,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模式化,丧失了原有的个性。而传统的民歌也因为自身的区域性特点,不利传播,多年来一直被淹没在主流音乐的喧哗之下。
    “很多声乐专家、声乐教育家说,现在我们民族声乐的主流唱法是‘科学的’,是‘先进的’,那些民间的唱法‘不科学’。山西歌王石占明刚出了点名,马上就有些学过学院派方法的人要来当他的老师,想来改变他。而一‘规范’,石占明还是石占明吗?”田青教授说:“一些人认为只有一种唱法是‘科学’的,认为只有西洋美声唱法是成体系的,其实,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完整的声乐体系,只不过没有被整理出来而已。比如蒙古族长调的唱法,藏族民歌‘振谷’的唱法,更别说‘呼麦’了,那是民族声乐的奇葩。从民间找根,找生命力,从兄弟民族借鉴技巧和多元化的艺术手段,这恐怕是摆脱我们‘民族唱法’单一化困境的途径。”
    民歌纯粹质朴,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寄托和情感的真实体现,然而我国有许多民歌已经消亡或濒临消亡。有专家认为,原生态民歌面临的一个最大危机是“产生的社会环境改变了,生产方式改变了"。
    中国音乐学院李月红教授说,民歌的本质是乡土性、集体性、口头性,但目前,民歌的这些本质都在现代社会中遭受着挑战。乡土性是指民歌与民风民俗的一致性,而现在西方民俗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我国民俗越来越被淡化,更谈不上依存于其中的民歌的发展了;集体性是指许多民歌的创作、加工、流传都是由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然地产生的,其歌词及曲调都可由群众集体改编,而现在,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这个似乎已不可能;口头性是指民歌都是在民间祖祖辈辈口头流传下来,而在电视、广播、网络普及的今天,我们学习唱歌几乎很少依赖口头相传的形式,这个似乎也已不可能实现。这些因素都加速了原生态民歌的衰亡。
    如今,中国西部民歌已经引起了国外的关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看来,中国西部黄河流域的原生态民歌所特有的高亢低徊、苍凉悠远、沁人心肺、情深至骨,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没有的,那是中亚草原文化和中国汉地含蓄敦厚的人文传统经上万年碰撞的结果,也是当地地理文化所起的拒绝现代都市污染的“冰库收藏”作用所致,它们保留了自张骞出使西域到成吉思汗横扫欧洲时代人们所见所闻的原生态。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采风,也有不少西部民歌歌王被邀请到国外演出。王亚蓉说:“美国民间音乐‘蓝调’有几十种,而我国的民间音乐中,仅青海‘花儿’就有120多种。国内对民歌的重视不够,民歌和歌手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港澳地区的学校相对较为重视民歌方面的教育,而内地的年轻人则很少有机会聆听到这些代表民族文化根源的原野之声。”“热爱、重视的前提是接触和了解。”王亚蓉说,也正是出于这一想法,她去年在北京策划了“十大乡土歌王歌后演唱会”。
    面对民歌,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认识和保护,更重要的是怀有一颗学习的心态。正如曾国藩之言,“中国人要学好西学,首先应当学好中国自己的学问”。“总有人在争论‘学院’和‘民间’孰高孰低的问题,我要高声呼吁,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土壤和母亲,”田青教授直言不讳地说:“古往今来的大艺术家没有不对‘草根艺术’保持一个尊敬的心态的。”不少中国音乐人也认为,中国人要搞好属于自己的现代音乐,首先应当学好中国自己的民族音乐。
    请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03
    然后三年过去了。。还没吵完-。-
    发表于2013.04.18 23:48:52
    6
    111.248.235.***
    111.248.235.***
    发表于2013.04.18 23:38:45
    5
    03
    ~
    发表于2013.04.18 23:29:37
    4
    03
    仔细一看数毛的页面也都是htm的。。。以前htm都没法做论坛啊,一个动态空间卖得死贵
    发表于2013.04.18 23:28:45
    3
    137.122.064.***
    137.122.064.***
    发表于2013.04.18 23:24:07
    2
    03
    发表于2013.04.18 23:23:14
    1
    提示
    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1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回复
    验证码
    3517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表情
    正文